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们在课堂上遇见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但确实已经影响到学生发展的一种作业现象时,我们从中思考了些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去解决?我们的美术教学应然的朴素追求到底应该怎样?本文作了应对的思考。
【关键词】朴素 成因 误区 出路
一次教研课,我顺手翻看起一个学生的美术作业本,一直翻下去我惊讶地发现,他的作业无一例外的全是同一个背景:一个太阳在左上角,露出半张脸,旁边是两朵云,涂着蓝色,下面是草地,和一簇一簇的小草--无论是画风景,还是画动物,或者画桌椅,他全画着这样的背景。太阳、云朵与小草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天,这孩子怎么了?我又翻看起其他孩子的作业本,竟然这样的情况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噢,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不能不让我想到当下的美术课堂,我们的课堂看似很完美,有老师亲切的笑脸,有五光十色的多媒体,有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还有层出不穷的作业展评……可当这样的问题作业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能想些什么呢?这部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画?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还不曾觉察?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1.透视成因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不是应该立刻去改正,因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改正的方向,如果只是盲目去改,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这时候首先该做的就是去了解事情的成因。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成因:
1.1 放弃朴素的自然成长
这与中国现状有关,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最显著地表现是在我们的家长身上。可怜的中国家长们都有一种急切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于是去参加各种辅导绘画班,而辅导班的老师们为了迎合家长的“胃口”,给孩子一种速成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物体的“机械”画法,此画法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孩子可以很快掌握,并且“制作”出看似很“成熟”的绘画作品来,其速度之快,其画面之“完美”,实在让人不得不乍舌刮目。
这样的绘画作风带到我们的课堂上,无论我们老师再讲什么其它技巧,如果稍加难度,都会被其淹没,或者说会被孩子从心理上拒绝,他们已经有了所谓的“快捷”方法来完成绘画,何苦再下功夫学其它呢?往往被人身上自带的懒惰本性所打败,要想克服,实属不易。
1.2 放弃朴素的心灵家园
马克思当年曾质问普鲁士当局的一席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这番话很值得沉思,也想起了网络上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但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活成了盗版。”想想啊,我们学生的作业每一张都出现着同样的画面背景时,不光成了别人的盗版,也成了自己的盗版,说重一点,等于是孩子已经丧失了思考创新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每一张美术作业都能反映出孩子的精神世界,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生动的画面时,我们会多么欣喜,而看到那样等于是复制出来的画面时,我们的内心又怎么不像针扎一样?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反省我们自己吧,每一节课、每次学生作业,我们有没有带给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呢?要知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才是缤纷多彩的世界!
1.3 放弃朴素的用心体会
岁月带给我们的,不光有一张日渐起皱的脸,更可怕的是夺去了我们曾经通透无瑕的心,蒙尘后的眼,还能不能用一颗洁净的心去看孩子们的作品?你还有没有蹲下身子去看看孩子们的世界?
对儿童作品的用心体会,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像不像?华丽?烦琐……?这些经常被我们拿来使用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还在被你使用着?有没有反省这样的评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曾经看过一组画面(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第一幅是画的孩子在超市里的游戏,有的贴着货架走,有的躲着另一个人,还有的保持着平衡,像是脚下很不平衡……形形色色的造型,让人看了觉得奇怪:这些小家伙都是在干什么呢?当你看到第二幅画面时,就很明白了,贴货架走的孩子,他是当自己在悬崖边上,货架是他依靠的崖壁;躲着别人走的孩子,原来别人在他眼里是只怪兽;那个保持平衡的孩子,他正在走在火山口呢……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我们又怎么能拿像不像来评价呢!用一颗童心去看儿童的画,才是最朴素的体会。
2.审视出路
2.1 朴素自我——自我重视,及时发现
不发现怎么解决?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发现这个现象似乎也不难,只要是一个有心的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发现。说起来很容易,但偏偏这个容易的事情却没有发生,等到外来的人听课无意中翻看作业时才发现,这不禁让人感觉忧虑:再这样下去,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作为我们从教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重视自己的工作。虽然美术属于技能科,在许多学校高调喊出来的“重视”下,其实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我们也会抱怨自己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一件事物被人重视的前提往往是自己应该先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学科,重视自己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孩子的每一张作业,重视他们每一个小进步与退步。
2.2 朴素追求——回归自然,还原本真
孔子与学生子贡有这样一番对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无非是说,自然百态,很多时候是无需我们去描述什么的,它存在即是种道理,我们直接去体会就是了。
利用大自然之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象,自然界的美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自然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诸如炎炎烈日的勃勃生气,皑皑白雪的纯洁无瑕;“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蕴含着广泛的美,能使人在欣赏这种美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享受,能使人进入一种愉快的境界中, 能给人一种激励,也能引发人去深思,去感悟。从绘画上来说,讲求的是意境,而意境是行万里路而得。当你踏破铁鞋、搜尽奇峰、加深领略了大自然之后,方能境从意生,这个意中之境决非臆造之境,它不是异想天开,不是凭空捏造,它是想象之境,理想之境,渴望之境,是发自心田之境,迂想妙得之境。 2.3 朴素法则——不以规矩,自成方圆
灵动的教学方式不该是死板教条的。我们不该去给每个孩子心目中的世界打好框架。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它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孩子们可以用一支画笔画出奇异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里的房子都建得一样;花草都被修理不再自由生长;人物都一个面孔谁也分不出谁……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看得下去吗?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一些表现方法,技能和技巧,而不是代替孩子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如果那样的话,孩子渴望探新的眼睛将是我们这些老师“弄瞎”的!
2.4 朴素动作——蹲下倾听,与心贴近
蹲下倾听才能与心贴近,这是一种精致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逛商场。一进商场,孩子就开始哭闹,并拉着爸爸的手往外走。爸爸在蹲下哄孩子时,发现在孩子面前移动的都是人的腿与鞋子,其他什么都看不到。他突然明白孩子为什么闹了。于是他把孩子抱起来,让他坐到自己的肩上。这下,孩子不闹了,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父亲明白了,孩子是个小人,他的世界只是他身高所在的范围,惟一与他平等的就是小朋友和他喜欢的小动物。这位家长以后再与孩子说话时,都先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在同一个高度。
蹲下倾听,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画面啊!这不光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个愿意沟通的心愿!孩子希望与大人交流,他们渴望对大人倾诉,如果有一颗愿意倾听的心,我们是很容易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里去的,这就具备了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给孩子传授更多的知识,他们的学习就成为了乐于接受的状态。这对于闭塞着只画一种画面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有突破的。
2.5 朴素信誉——合理评价,兑现许诺。
其实能给予正确评价的标准就一个,那就是:你是否懂得!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懂得孩子的想法、懂得孩子的世界、懂得孩子的表达。看懂后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而评价的语言却也十分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美术所传承的不光是精神,还有文化,只有老师们用自己的一颗心去营造真正美丽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
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小小的鼓励就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曾经有个孩子上美术课,他喜欢给老师拿书本,每次帮助老师做完事情,老师都会奖励他一颗小星星,老师对他说等学期结束后按每个人得到星星的多少加分。孩子认真地相信了。所幸的是这名老师一直记着孩子做的事情,学期结束得到一些小奖励,孩子十分满足和高兴。试想如果这名老师不曾兑现自己的许诺,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里提到:“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简单的话语总是更易深入人心,简单的话语却无比深刻地警醒着我们:美术课堂要关注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顺应儿童的天性,再华丽的教学,不如朴素地做好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细节!
【关键词】朴素 成因 误区 出路
一次教研课,我顺手翻看起一个学生的美术作业本,一直翻下去我惊讶地发现,他的作业无一例外的全是同一个背景:一个太阳在左上角,露出半张脸,旁边是两朵云,涂着蓝色,下面是草地,和一簇一簇的小草--无论是画风景,还是画动物,或者画桌椅,他全画着这样的背景。太阳、云朵与小草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天,这孩子怎么了?我又翻看起其他孩子的作业本,竟然这样的情况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噢,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不能不让我想到当下的美术课堂,我们的课堂看似很完美,有老师亲切的笑脸,有五光十色的多媒体,有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还有层出不穷的作业展评……可当这样的问题作业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能想些什么呢?这部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画?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还不曾觉察?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1.透视成因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不是应该立刻去改正,因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改正的方向,如果只是盲目去改,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这时候首先该做的就是去了解事情的成因。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成因:
1.1 放弃朴素的自然成长
这与中国现状有关,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最显著地表现是在我们的家长身上。可怜的中国家长们都有一种急切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于是去参加各种辅导绘画班,而辅导班的老师们为了迎合家长的“胃口”,给孩子一种速成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物体的“机械”画法,此画法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孩子可以很快掌握,并且“制作”出看似很“成熟”的绘画作品来,其速度之快,其画面之“完美”,实在让人不得不乍舌刮目。
这样的绘画作风带到我们的课堂上,无论我们老师再讲什么其它技巧,如果稍加难度,都会被其淹没,或者说会被孩子从心理上拒绝,他们已经有了所谓的“快捷”方法来完成绘画,何苦再下功夫学其它呢?往往被人身上自带的懒惰本性所打败,要想克服,实属不易。
1.2 放弃朴素的心灵家园
马克思当年曾质问普鲁士当局的一席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这番话很值得沉思,也想起了网络上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但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活成了盗版。”想想啊,我们学生的作业每一张都出现着同样的画面背景时,不光成了别人的盗版,也成了自己的盗版,说重一点,等于是孩子已经丧失了思考创新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每一张美术作业都能反映出孩子的精神世界,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生动的画面时,我们会多么欣喜,而看到那样等于是复制出来的画面时,我们的内心又怎么不像针扎一样?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反省我们自己吧,每一节课、每次学生作业,我们有没有带给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呢?要知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才是缤纷多彩的世界!
1.3 放弃朴素的用心体会
岁月带给我们的,不光有一张日渐起皱的脸,更可怕的是夺去了我们曾经通透无瑕的心,蒙尘后的眼,还能不能用一颗洁净的心去看孩子们的作品?你还有没有蹲下身子去看看孩子们的世界?
对儿童作品的用心体会,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像不像?华丽?烦琐……?这些经常被我们拿来使用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还在被你使用着?有没有反省这样的评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曾经看过一组画面(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第一幅是画的孩子在超市里的游戏,有的贴着货架走,有的躲着另一个人,还有的保持着平衡,像是脚下很不平衡……形形色色的造型,让人看了觉得奇怪:这些小家伙都是在干什么呢?当你看到第二幅画面时,就很明白了,贴货架走的孩子,他是当自己在悬崖边上,货架是他依靠的崖壁;躲着别人走的孩子,原来别人在他眼里是只怪兽;那个保持平衡的孩子,他正在走在火山口呢……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我们又怎么能拿像不像来评价呢!用一颗童心去看儿童的画,才是最朴素的体会。
2.审视出路
2.1 朴素自我——自我重视,及时发现
不发现怎么解决?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发现这个现象似乎也不难,只要是一个有心的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发现。说起来很容易,但偏偏这个容易的事情却没有发生,等到外来的人听课无意中翻看作业时才发现,这不禁让人感觉忧虑:再这样下去,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作为我们从教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重视自己的工作。虽然美术属于技能科,在许多学校高调喊出来的“重视”下,其实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我们也会抱怨自己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一件事物被人重视的前提往往是自己应该先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学科,重视自己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孩子的每一张作业,重视他们每一个小进步与退步。
2.2 朴素追求——回归自然,还原本真
孔子与学生子贡有这样一番对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无非是说,自然百态,很多时候是无需我们去描述什么的,它存在即是种道理,我们直接去体会就是了。
利用大自然之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象,自然界的美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自然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诸如炎炎烈日的勃勃生气,皑皑白雪的纯洁无瑕;“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蕴含着广泛的美,能使人在欣赏这种美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享受,能使人进入一种愉快的境界中, 能给人一种激励,也能引发人去深思,去感悟。从绘画上来说,讲求的是意境,而意境是行万里路而得。当你踏破铁鞋、搜尽奇峰、加深领略了大自然之后,方能境从意生,这个意中之境决非臆造之境,它不是异想天开,不是凭空捏造,它是想象之境,理想之境,渴望之境,是发自心田之境,迂想妙得之境。 2.3 朴素法则——不以规矩,自成方圆
灵动的教学方式不该是死板教条的。我们不该去给每个孩子心目中的世界打好框架。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它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孩子们可以用一支画笔画出奇异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里的房子都建得一样;花草都被修理不再自由生长;人物都一个面孔谁也分不出谁……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看得下去吗?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一些表现方法,技能和技巧,而不是代替孩子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如果那样的话,孩子渴望探新的眼睛将是我们这些老师“弄瞎”的!
2.4 朴素动作——蹲下倾听,与心贴近
蹲下倾听才能与心贴近,这是一种精致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逛商场。一进商场,孩子就开始哭闹,并拉着爸爸的手往外走。爸爸在蹲下哄孩子时,发现在孩子面前移动的都是人的腿与鞋子,其他什么都看不到。他突然明白孩子为什么闹了。于是他把孩子抱起来,让他坐到自己的肩上。这下,孩子不闹了,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父亲明白了,孩子是个小人,他的世界只是他身高所在的范围,惟一与他平等的就是小朋友和他喜欢的小动物。这位家长以后再与孩子说话时,都先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在同一个高度。
蹲下倾听,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画面啊!这不光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个愿意沟通的心愿!孩子希望与大人交流,他们渴望对大人倾诉,如果有一颗愿意倾听的心,我们是很容易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里去的,这就具备了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给孩子传授更多的知识,他们的学习就成为了乐于接受的状态。这对于闭塞着只画一种画面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有突破的。
2.5 朴素信誉——合理评价,兑现许诺。
其实能给予正确评价的标准就一个,那就是:你是否懂得!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懂得孩子的想法、懂得孩子的世界、懂得孩子的表达。看懂后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而评价的语言却也十分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美术所传承的不光是精神,还有文化,只有老师们用自己的一颗心去营造真正美丽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
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小小的鼓励就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曾经有个孩子上美术课,他喜欢给老师拿书本,每次帮助老师做完事情,老师都会奖励他一颗小星星,老师对他说等学期结束后按每个人得到星星的多少加分。孩子认真地相信了。所幸的是这名老师一直记着孩子做的事情,学期结束得到一些小奖励,孩子十分满足和高兴。试想如果这名老师不曾兑现自己的许诺,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里提到:“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简单的话语总是更易深入人心,简单的话语却无比深刻地警醒着我们:美术课堂要关注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顺应儿童的天性,再华丽的教学,不如朴素地做好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