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面朝天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们在课堂上遇见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但确实已经影响到学生发展的一种作业现象时,我们从中思考了些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去解决?我们的美术教学应然的朴素追求到底应该怎样?本文作了应对的思考。
  【关键词】朴素 成因 误区 出路
  一次教研课,我顺手翻看起一个学生的美术作业本,一直翻下去我惊讶地发现,他的作业无一例外的全是同一个背景:一个太阳在左上角,露出半张脸,旁边是两朵云,涂着蓝色,下面是草地,和一簇一簇的小草--无论是画风景,还是画动物,或者画桌椅,他全画着这样的背景。太阳、云朵与小草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天,这孩子怎么了?我又翻看起其他孩子的作业本,竟然这样的情况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噢,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不能不让我想到当下的美术课堂,我们的课堂看似很完美,有老师亲切的笑脸,有五光十色的多媒体,有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还有层出不穷的作业展评……可当这样的问题作业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能想些什么呢?这部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画?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还不曾觉察?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1.透视成因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不是应该立刻去改正,因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改正的方向,如果只是盲目去改,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这时候首先该做的就是去了解事情的成因。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成因:
  1.1 放弃朴素的自然成长
  这与中国现状有关,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最显著地表现是在我们的家长身上。可怜的中国家长们都有一种急切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于是去参加各种辅导绘画班,而辅导班的老师们为了迎合家长的“胃口”,给孩子一种速成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物体的“机械”画法,此画法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孩子可以很快掌握,并且“制作”出看似很“成熟”的绘画作品来,其速度之快,其画面之“完美”,实在让人不得不乍舌刮目。
  这样的绘画作风带到我们的课堂上,无论我们老师再讲什么其它技巧,如果稍加难度,都会被其淹没,或者说会被孩子从心理上拒绝,他们已经有了所谓的“快捷”方法来完成绘画,何苦再下功夫学其它呢?往往被人身上自带的懒惰本性所打败,要想克服,实属不易。
  1.2 放弃朴素的心灵家园
  马克思当年曾质问普鲁士当局的一席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这番话很值得沉思,也想起了网络上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但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活成了盗版。”想想啊,我们学生的作业每一张都出现着同样的画面背景时,不光成了别人的盗版,也成了自己的盗版,说重一点,等于是孩子已经丧失了思考创新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每一张美术作业都能反映出孩子的精神世界,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生动的画面时,我们会多么欣喜,而看到那样等于是复制出来的画面时,我们的内心又怎么不像针扎一样?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反省我们自己吧,每一节课、每次学生作业,我们有没有带给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呢?要知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才是缤纷多彩的世界!
  1.3 放弃朴素的用心体会
  岁月带给我们的,不光有一张日渐起皱的脸,更可怕的是夺去了我们曾经通透无瑕的心,蒙尘后的眼,还能不能用一颗洁净的心去看孩子们的作品?你还有没有蹲下身子去看看孩子们的世界?
  对儿童作品的用心体会,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像不像?华丽?烦琐……?这些经常被我们拿来使用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还在被你使用着?有没有反省这样的评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曾经看过一组画面(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第一幅是画的孩子在超市里的游戏,有的贴着货架走,有的躲着另一个人,还有的保持着平衡,像是脚下很不平衡……形形色色的造型,让人看了觉得奇怪:这些小家伙都是在干什么呢?当你看到第二幅画面时,就很明白了,贴货架走的孩子,他是当自己在悬崖边上,货架是他依靠的崖壁;躲着别人走的孩子,原来别人在他眼里是只怪兽;那个保持平衡的孩子,他正在走在火山口呢……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我们又怎么能拿像不像来评价呢!用一颗童心去看儿童的画,才是最朴素的体会。
  2.审视出路
  2.1 朴素自我——自我重视,及时发现
  不发现怎么解决?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发现这个现象似乎也不难,只要是一个有心的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发现。说起来很容易,但偏偏这个容易的事情却没有发生,等到外来的人听课无意中翻看作业时才发现,这不禁让人感觉忧虑:再这样下去,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作为我们从教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重视自己的工作。虽然美术属于技能科,在许多学校高调喊出来的“重视”下,其实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我们也会抱怨自己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一件事物被人重视的前提往往是自己应该先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学科,重视自己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孩子的每一张作业,重视他们每一个小进步与退步。
  2.2 朴素追求——回归自然,还原本真
  孔子与学生子贡有这样一番对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无非是说,自然百态,很多时候是无需我们去描述什么的,它存在即是种道理,我们直接去体会就是了。
  利用大自然之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象,自然界的美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自然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诸如炎炎烈日的勃勃生气,皑皑白雪的纯洁无瑕;“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蕴含着广泛的美,能使人在欣赏这种美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享受,能使人进入一种愉快的境界中, 能给人一种激励,也能引发人去深思,去感悟。从绘画上来说,讲求的是意境,而意境是行万里路而得。当你踏破铁鞋、搜尽奇峰、加深领略了大自然之后,方能境从意生,这个意中之境决非臆造之境,它不是异想天开,不是凭空捏造,它是想象之境,理想之境,渴望之境,是发自心田之境,迂想妙得之境。   2.3 朴素法则——不以规矩,自成方圆
  灵动的教学方式不该是死板教条的。我们不该去给每个孩子心目中的世界打好框架。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它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孩子们可以用一支画笔画出奇异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里的房子都建得一样;花草都被修理不再自由生长;人物都一个面孔谁也分不出谁……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看得下去吗?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一些表现方法,技能和技巧,而不是代替孩子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如果那样的话,孩子渴望探新的眼睛将是我们这些老师“弄瞎”的!
  2.4 朴素动作——蹲下倾听,与心贴近
  蹲下倾听才能与心贴近,这是一种精致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逛商场。一进商场,孩子就开始哭闹,并拉着爸爸的手往外走。爸爸在蹲下哄孩子时,发现在孩子面前移动的都是人的腿与鞋子,其他什么都看不到。他突然明白孩子为什么闹了。于是他把孩子抱起来,让他坐到自己的肩上。这下,孩子不闹了,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父亲明白了,孩子是个小人,他的世界只是他身高所在的范围,惟一与他平等的就是小朋友和他喜欢的小动物。这位家长以后再与孩子说话时,都先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在同一个高度。
  蹲下倾听,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画面啊!这不光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个愿意沟通的心愿!孩子希望与大人交流,他们渴望对大人倾诉,如果有一颗愿意倾听的心,我们是很容易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里去的,这就具备了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给孩子传授更多的知识,他们的学习就成为了乐于接受的状态。这对于闭塞着只画一种画面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有突破的。
  2.5 朴素信誉——合理评价,兑现许诺。
  其实能给予正确评价的标准就一个,那就是:你是否懂得!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懂得孩子的想法、懂得孩子的世界、懂得孩子的表达。看懂后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而评价的语言却也十分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美术所传承的不光是精神,还有文化,只有老师们用自己的一颗心去营造真正美丽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
  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小小的鼓励就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曾经有个孩子上美术课,他喜欢给老师拿书本,每次帮助老师做完事情,老师都会奖励他一颗小星星,老师对他说等学期结束后按每个人得到星星的多少加分。孩子认真地相信了。所幸的是这名老师一直记着孩子做的事情,学期结束得到一些小奖励,孩子十分满足和高兴。试想如果这名老师不曾兑现自己的许诺,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里提到:“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简单的话语总是更易深入人心,简单的话语却无比深刻地警醒着我们:美术课堂要关注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顺应儿童的天性,再华丽的教学,不如朴素地做好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细节!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各
期刊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两步计算应用题则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最在限度地调控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呢?我认为:一、既要注重解答结果,更要重视思维过程。二、既要注重正面分析,又要重视逆向思维,三、既要注重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拓展延伸。四、既要注重书面解答,又要重视口头练习。
期刊
【摘要】情感英语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设法为学生创造肯定性质的情感体验,或利用两种对立情感的可转换性,努力变否定性质的情感体验为肯定性质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英语教学理应顺应改革的潮流,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关键词
期刊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近几年在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重“学习”轻“合作”,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作为手段,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获得知识,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外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研究探讨,找出外语教与学的特点和有效方法,从而遵循规律、提高效率,以有效的方法步入英语学习的新境界。  【关键词】外语教学;特点;规律;方法英语作为外语,不同于中学开设的其他学科;英语的教与学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英语的学习必须连续不断    英语作为“外语”,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受到来自母语的强烈影响,甚至干扰。只有一鼓作气连续不间断的逆水行舟,才会冲出母语的
期刊
【摘要】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一旦失控,将会一发不可收拾,教师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课堂调控的重要性,低年级课堂的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调控策略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调控。  【关键词】课堂调控;语文教学 ;低年级引言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天性好动。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还处于一个从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过度阶段,学
期刊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搞好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任务确定之后,教师就应当选择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因此,探索确定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对于搞好目标教学极为重要。构建课堂目标教学模式,必须按照素质教育总的要求。根据教育控制论、教学最优化原理和掌握学习策略,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即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期望又是教学的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进行,为实现目标服务;二要遵循学生参与原则,即教学过程是在老师
期刊
【摘要】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看图写话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定的过程,要靠长期地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途径,帮他们入门,提高他们看图写话的能力。  【关键词】看图写话;注重观察 ;大胆思维 ;化难为易 ;兴趣入手; 畅所欲言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多年,不少农村学校学生厌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这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也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关注农村学生的厌学心理、研究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探索解决学生厌学的办法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表现;成因;厌学的类型;看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跟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习生活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兴趣、精神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