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心术》的热播,又引发一股对医疗界和医患关系的热议狂潮。其实《大众医学》杂志向来不吝为医患双方提供真诚交流的平台。而此时,你此时激情还未完全平复?困惑更多了?没问题,在此我们将带你再从头到底感受一把医务界的“正能量”,帮你全面诠释白衣天使的心声,同时告诉你该持怎样的“心术”求医问药……
专家简介
戴尅戎教授:骨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工程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生命医学学部主任
张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知名涉外医疗专家
杨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峻: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政工部副主任、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关于电视剧《心术》
该剧讲述了以霍思邈为主人公的某大医院神经外科几位医护人员的一段喜怒哀乐。这些医生和护士们的医术和医德在医院里成长着,维护着医界的“仁心仁术”。
该剧编剧六六曾经说:“我可以和媒体,和你们一起骂医生。这种选择,对我而言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很能吸引眼球。要知道,这世界上,最容易一炮而红的事,就是某某门事件。揭黑幕,爆冷……其结果是,我们越发怀疑这世界的真诚,我们越发不能将自己的手,交付于他人手心。”
◎医疗专业群体看《心术》: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在微博上呼吁:心术是一部艺术作品,希望公众通过观看电视剧,更深入地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医务人员的辛苦。
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尹佳则感觉片中的主人公们“就像毎天一起工作的兄弟姐妹们,没有假大空的语言,毎人都有点小缺点,但骨子里都有医者的善良与傲骨,尤其喜欢二师兄和美小护之间的调侃……”
甚至还有些医学生感叹,《心术》是个好的文艺作品,但或许对于他们这些在读的医学生来说有点残酷……
◎大众观剧感受:
邵震AHTV:这个地方,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演绎了人间的残酷与温暖,连接了人生的诞辰与消亡。读懂这个地方,理解这群人,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生活、热爱当下!
奥卡姆剃刀:经常有人会说“这世道谁都不容易”,但医生门槛高,却少有尊严,是真的不容易。
陌上吹花: 医患矛盾尖锐有媒体的过错,舆论的导向性太明显了,无限放大医患纠纷。不过昨天我说这话的时候,妈妈说你是没经常去医院,没见过医院的黑——我想,哪个行业都有丑陋的一面,但是总有一群人还是正直地守着一个职业信念的吧……
发条女:剧中有形形色色的患者,有寒心有背叛,有理解有对峙,有热血有冰冷,有类似“缝肛门”事件的纠纷,有通常被“都市剧”忽略掉但很常见的穷苦的病人。不全是美好,很真实的感觉。
《心术》旁白: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天天面对着各类复杂极端的事件,既身处天堂,又直面地狱……(配图)
大众医学:医学专业人士通常是如何看待电视剧中描写医务人员或医院等涉及专业的场景和故事的?
戴尅戎
在我印象中,通常电视剧中出现医务工作者的画面,总是显得很严肃冷漠,好像刻意拉开了与病患及其家属之间的距离,而几乎没有任何关爱和情感上的交流。我希望以医务工作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更贴近实际,里面的医生更接近普通的医务人员,就如同我们和患者日常的沟通交流一样真实自然。
张强
这次《心术》比起以前的电视剧,感觉真实许多。对于剧中白大褂是不是太雪白挺括存在的争议,我倒是觉得白大褂事关尊严,也反应了医生的生存状态。在我经历的国外以及国内涉外医疗环境中,医生们的白大褂大多笔挺。而我所在医院的白大褂则模仿德国医院,其立领的设计别具风格,也很挺括。是否拥有一件合身、剪裁得当的白大褂,其实也是医生形象和生存环境的体现。尤其是影视作品高于生活,出于视觉效果的呈现,让大众看到的是医生们身着更光鲜贴身的白大褂。尽管这可能和国内一些医院现状有差异,但也不能以不符合医疗常规而一棍子打死。
杨震
个人感觉《心术》这样的电视剧还是比较能够反映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的。至少没有出现某剧“抽200cc血送检验科”这样比较明显有悖医疗常规的纰漏,说明《心术》的主创人员还是用心在还原细节的。
而在该剧开播之前受剧组邀请观看样片试映时,便听在场同行担心剧中部分医护人员之间过于随便的沟通细节会有损医护人员形象。但我倒是觉得,如果没有其他外力作用的话,仅靠一部影视作品并不一定让人对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好感陡增或立减。常看国外电视剧的观众会发现,如《实习医生格蕾》这样的知名影视剧中,医生和护士之间也有很多类似的轻松调侃,但绝对不至于严重到恶化医患关系的地步,也不妨碍其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过若干年,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医闹、红包争议还是手术纠纷,出现在剧中的医院真实场景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记忆,令研究医学史的人可以获得更多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这个意义来看,《心术》可以算是国内一部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
《心术》片段:身为外科高手的大师兄,每天救治病人无数,但面对自己身患重病的幼女,却无能为力,他只能伴随爱女开心走完剩下的每一天……
大众医学:为什么有时候患者倾家荡产花了钱也看不好病,有那么多看不好的病,是因为医生没有尽力或不负责么?
戴尅戎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应该认识到,即便是医生及其家属自身,也难以超越生老病死这条自然规律。因此从总体来讲,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只能延缓这一自然过程,尽力让人类处于健康的时间更多一些,承受的痛苦更少一些,而并不能逆转。医生主观上总是希望能尽量延长病人生命、提高治愈率,这正是医生这一职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在。但是限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对自然认知的局限,在这个过程中,便很有可能出现病人过世或者预后比想象中更差的情况。但这绝非出于医生的主观意愿,应该说是我们的愿望没法超越当前医学认知的局限。 另一方面,我本人非常同情看不起病的患者,如果能让医患双方都能不必为医疗费用所束缚,而共同应对疾病的话,绝对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家对卫生健康的投入更加重视并逐步加大,相信随着医保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将有更多的人有望看得起病。
张强:
任何治疗都是有局限性的。而我们医院血管外科Smile团队在人均手术量超200台的情况下,2011全年继续保持零投诉和零纠纷。我的体会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负责,不仅体现在手术技能高低,也体现在术前与病人的沟通上。必须坦率告诉病人某一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利弊各种情况,并结合该病人个体情况,真诚为之分析利弊。帮患者做出选择,这样不仅治疗效果更理想,病人对手术治疗的期望也更加合理。
杨震:
医学上,技术一直在改进,但深刻感觉,即便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仍然有半数以上的疾病无法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的疾病大部分无法治愈……医学不是神,医生不是神!这需要患者能够理性认识。但医家在不断提高诊治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和病家沟通,因此做好这个时代的医生,除了年资的积累之外,高情商和高智商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心术》编剧六六:圣经上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
大众医学:这个时代,对医院和医生有那么多负面报道,我们还应该信原本赖素不相识的医生么?
戴尅戎:
坦率地说,在我从医几十年以来,现在所面临的医患关系绝不是最理想的。以我自己为例,如果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完全可以从商而非行医,激励我努力工作到现在的一直是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由衷的信任和尊重,令我始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并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尽可能多地为病家解决问题,消除痛苦,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作出诊疗抉择。
临床上每天接触大量的病患,和我关系最密切的,倒不是那些占大多数的痊愈者,而是一些罹患恶性肿瘤、严重骨关节疾病等迁延不愈的病患群体,他们时不时还会给我发短信、打电话,有时直接就到病房里来找我咨询了。长期的接触使他们感到我是站在他们角度考虑治疗问题的,而我也敢于从专业角度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意见。不妨设想,如果患者缺乏对医生的信任,本身又没有专业知识,那么医生有时就难以在不信任的眼光下、甚至时时准备“保留证据”的压力下,大胆地为他们分担忧虑甚至必要时共同承担风险。
张强:
医患之间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地位差别,但存在对医疗知识了解上的不对等。这个角度看医生绝对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他们要以专业人员的角度为病人解释分析。我的感受是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医生角色有点像家长,既能展现专业的能力和权威性,又要保护照顾患者,包括照顾他们的感受,而不计较他们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情绪波动。当然这需要患者极大的信赖来支持。
杨震:医患沟通不畅和患者的不信任,不利于医生诊断和治疗病情,但更不利于患者,增加了过度医疗或者检查的风险,而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在这个医学并不万能的时代,更要一些人文精神,来缓解我们的病痛。当然,医学人文的成功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配合。
《心术》剧情:霍思邈(吴秀波饰)对陕西来的月金抢救半天,还是没能回天,家境贫寒的月金父亲却毫无怨言,还付清了全部手术费。这个纯朴老农留言:“世界上只有医生和教师的钱不能欠,不然以后就没人教书,没人看病了”……
大众医学:如剧中所说,“升职升不了,医患关系又这么紧张”,那么医生们为何还在从事这个行业,是因为收入高么?还是因为可以有大把的灰色收入?
戴尅戎
医生这个职业在发达国家是绝对的高薪阶层,但在国内从业的普遍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也是一个事实。但即便是这样,广大医务人员并没有过于计较物质收益,而是积极努力地奋战在第一线。没有任何人群会希望依靠灰色收入让自己生活得更体面,医生群体更是这样。在我从医开始至今,可以说绝对没有从病人或家属手上拿过红包,也没有因为回扣而乱开药。而且我还经常告诫下级医生和学生们千万别做这种事。虽然不能说整个行业那么多从业者中没有违规者,但总体而言,医疗行业的“败类”不会比其他行业更多。对此既要加强教育和严肃处理,但也不能以个别不拿红包就不看病的“害群之马”替代整个群体,就像不能将少数“医闹”看作整个患者群体是一个道理。归根结底还是治病救人的职业成就感在支撑医务工作者,病患的信任和尊重带来的喜悦也是大家热爱和坚守医学岗位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如果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流失太多的话,我看医生这个职业的支柱就会被连根拔了。
杨震
奋战在第一线的医生现境确实并不理想。工作的强度、压力与回报的反差还在其次,越来越多的人身伤害开始出现。因为专门负责处理医疗纠纷,因此工作中我常遇到不怀好意的医闹,被打过也被迫“跳窗”躲避伤害。因此,近年来医学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和家属都如《心术》中那位纯朴的陕西大爷一样理解我们的工作,这和治病救人的成就感一起,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最大力量!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医学生们的。
张峻
作为肩负一定的行政工作岗位的外科医生,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同仁。他们许多和我一样受了超过十年以上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已过而立之年,顶着巨大的买房和养家糊口等压力,但仍兢兢业业战斗在临床的第一线。一旦遇到SARS、地震等灾害,这个群体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毫无犹豫地冲在第一线去援助。在救助病人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它确实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有价值!
专家简介
戴尅戎教授:骨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工程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生命医学学部主任
张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知名涉外医疗专家
杨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峻: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政工部副主任、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关于电视剧《心术》
该剧讲述了以霍思邈为主人公的某大医院神经外科几位医护人员的一段喜怒哀乐。这些医生和护士们的医术和医德在医院里成长着,维护着医界的“仁心仁术”。
该剧编剧六六曾经说:“我可以和媒体,和你们一起骂医生。这种选择,对我而言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很能吸引眼球。要知道,这世界上,最容易一炮而红的事,就是某某门事件。揭黑幕,爆冷……其结果是,我们越发怀疑这世界的真诚,我们越发不能将自己的手,交付于他人手心。”
◎医疗专业群体看《心术》: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在微博上呼吁:心术是一部艺术作品,希望公众通过观看电视剧,更深入地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医务人员的辛苦。
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尹佳则感觉片中的主人公们“就像毎天一起工作的兄弟姐妹们,没有假大空的语言,毎人都有点小缺点,但骨子里都有医者的善良与傲骨,尤其喜欢二师兄和美小护之间的调侃……”
甚至还有些医学生感叹,《心术》是个好的文艺作品,但或许对于他们这些在读的医学生来说有点残酷……
◎大众观剧感受:
邵震AHTV:这个地方,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演绎了人间的残酷与温暖,连接了人生的诞辰与消亡。读懂这个地方,理解这群人,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生活、热爱当下!
奥卡姆剃刀:经常有人会说“这世道谁都不容易”,但医生门槛高,却少有尊严,是真的不容易。
陌上吹花: 医患矛盾尖锐有媒体的过错,舆论的导向性太明显了,无限放大医患纠纷。不过昨天我说这话的时候,妈妈说你是没经常去医院,没见过医院的黑——我想,哪个行业都有丑陋的一面,但是总有一群人还是正直地守着一个职业信念的吧……
发条女:剧中有形形色色的患者,有寒心有背叛,有理解有对峙,有热血有冰冷,有类似“缝肛门”事件的纠纷,有通常被“都市剧”忽略掉但很常见的穷苦的病人。不全是美好,很真实的感觉。
《心术》旁白: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天天面对着各类复杂极端的事件,既身处天堂,又直面地狱……(配图)
大众医学:医学专业人士通常是如何看待电视剧中描写医务人员或医院等涉及专业的场景和故事的?
戴尅戎
在我印象中,通常电视剧中出现医务工作者的画面,总是显得很严肃冷漠,好像刻意拉开了与病患及其家属之间的距离,而几乎没有任何关爱和情感上的交流。我希望以医务工作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更贴近实际,里面的医生更接近普通的医务人员,就如同我们和患者日常的沟通交流一样真实自然。
张强
这次《心术》比起以前的电视剧,感觉真实许多。对于剧中白大褂是不是太雪白挺括存在的争议,我倒是觉得白大褂事关尊严,也反应了医生的生存状态。在我经历的国外以及国内涉外医疗环境中,医生们的白大褂大多笔挺。而我所在医院的白大褂则模仿德国医院,其立领的设计别具风格,也很挺括。是否拥有一件合身、剪裁得当的白大褂,其实也是医生形象和生存环境的体现。尤其是影视作品高于生活,出于视觉效果的呈现,让大众看到的是医生们身着更光鲜贴身的白大褂。尽管这可能和国内一些医院现状有差异,但也不能以不符合医疗常规而一棍子打死。
杨震
个人感觉《心术》这样的电视剧还是比较能够反映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的。至少没有出现某剧“抽200cc血送检验科”这样比较明显有悖医疗常规的纰漏,说明《心术》的主创人员还是用心在还原细节的。
而在该剧开播之前受剧组邀请观看样片试映时,便听在场同行担心剧中部分医护人员之间过于随便的沟通细节会有损医护人员形象。但我倒是觉得,如果没有其他外力作用的话,仅靠一部影视作品并不一定让人对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好感陡增或立减。常看国外电视剧的观众会发现,如《实习医生格蕾》这样的知名影视剧中,医生和护士之间也有很多类似的轻松调侃,但绝对不至于严重到恶化医患关系的地步,也不妨碍其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过若干年,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医闹、红包争议还是手术纠纷,出现在剧中的医院真实场景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记忆,令研究医学史的人可以获得更多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这个意义来看,《心术》可以算是国内一部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
《心术》片段:身为外科高手的大师兄,每天救治病人无数,但面对自己身患重病的幼女,却无能为力,他只能伴随爱女开心走完剩下的每一天……
大众医学:为什么有时候患者倾家荡产花了钱也看不好病,有那么多看不好的病,是因为医生没有尽力或不负责么?
戴尅戎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应该认识到,即便是医生及其家属自身,也难以超越生老病死这条自然规律。因此从总体来讲,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只能延缓这一自然过程,尽力让人类处于健康的时间更多一些,承受的痛苦更少一些,而并不能逆转。医生主观上总是希望能尽量延长病人生命、提高治愈率,这正是医生这一职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在。但是限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对自然认知的局限,在这个过程中,便很有可能出现病人过世或者预后比想象中更差的情况。但这绝非出于医生的主观意愿,应该说是我们的愿望没法超越当前医学认知的局限。 另一方面,我本人非常同情看不起病的患者,如果能让医患双方都能不必为医疗费用所束缚,而共同应对疾病的话,绝对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家对卫生健康的投入更加重视并逐步加大,相信随着医保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将有更多的人有望看得起病。
张强:
任何治疗都是有局限性的。而我们医院血管外科Smile团队在人均手术量超200台的情况下,2011全年继续保持零投诉和零纠纷。我的体会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负责,不仅体现在手术技能高低,也体现在术前与病人的沟通上。必须坦率告诉病人某一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利弊各种情况,并结合该病人个体情况,真诚为之分析利弊。帮患者做出选择,这样不仅治疗效果更理想,病人对手术治疗的期望也更加合理。
杨震:
医学上,技术一直在改进,但深刻感觉,即便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仍然有半数以上的疾病无法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的疾病大部分无法治愈……医学不是神,医生不是神!这需要患者能够理性认识。但医家在不断提高诊治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和病家沟通,因此做好这个时代的医生,除了年资的积累之外,高情商和高智商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心术》编剧六六:圣经上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
大众医学:这个时代,对医院和医生有那么多负面报道,我们还应该信原本赖素不相识的医生么?
戴尅戎:
坦率地说,在我从医几十年以来,现在所面临的医患关系绝不是最理想的。以我自己为例,如果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完全可以从商而非行医,激励我努力工作到现在的一直是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由衷的信任和尊重,令我始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并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尽可能多地为病家解决问题,消除痛苦,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作出诊疗抉择。
临床上每天接触大量的病患,和我关系最密切的,倒不是那些占大多数的痊愈者,而是一些罹患恶性肿瘤、严重骨关节疾病等迁延不愈的病患群体,他们时不时还会给我发短信、打电话,有时直接就到病房里来找我咨询了。长期的接触使他们感到我是站在他们角度考虑治疗问题的,而我也敢于从专业角度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意见。不妨设想,如果患者缺乏对医生的信任,本身又没有专业知识,那么医生有时就难以在不信任的眼光下、甚至时时准备“保留证据”的压力下,大胆地为他们分担忧虑甚至必要时共同承担风险。
张强:
医患之间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地位差别,但存在对医疗知识了解上的不对等。这个角度看医生绝对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他们要以专业人员的角度为病人解释分析。我的感受是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医生角色有点像家长,既能展现专业的能力和权威性,又要保护照顾患者,包括照顾他们的感受,而不计较他们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情绪波动。当然这需要患者极大的信赖来支持。
杨震:医患沟通不畅和患者的不信任,不利于医生诊断和治疗病情,但更不利于患者,增加了过度医疗或者检查的风险,而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在这个医学并不万能的时代,更要一些人文精神,来缓解我们的病痛。当然,医学人文的成功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配合。
《心术》剧情:霍思邈(吴秀波饰)对陕西来的月金抢救半天,还是没能回天,家境贫寒的月金父亲却毫无怨言,还付清了全部手术费。这个纯朴老农留言:“世界上只有医生和教师的钱不能欠,不然以后就没人教书,没人看病了”……
大众医学:如剧中所说,“升职升不了,医患关系又这么紧张”,那么医生们为何还在从事这个行业,是因为收入高么?还是因为可以有大把的灰色收入?
戴尅戎
医生这个职业在发达国家是绝对的高薪阶层,但在国内从业的普遍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也是一个事实。但即便是这样,广大医务人员并没有过于计较物质收益,而是积极努力地奋战在第一线。没有任何人群会希望依靠灰色收入让自己生活得更体面,医生群体更是这样。在我从医开始至今,可以说绝对没有从病人或家属手上拿过红包,也没有因为回扣而乱开药。而且我还经常告诫下级医生和学生们千万别做这种事。虽然不能说整个行业那么多从业者中没有违规者,但总体而言,医疗行业的“败类”不会比其他行业更多。对此既要加强教育和严肃处理,但也不能以个别不拿红包就不看病的“害群之马”替代整个群体,就像不能将少数“医闹”看作整个患者群体是一个道理。归根结底还是治病救人的职业成就感在支撑医务工作者,病患的信任和尊重带来的喜悦也是大家热爱和坚守医学岗位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如果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流失太多的话,我看医生这个职业的支柱就会被连根拔了。
杨震
奋战在第一线的医生现境确实并不理想。工作的强度、压力与回报的反差还在其次,越来越多的人身伤害开始出现。因为专门负责处理医疗纠纷,因此工作中我常遇到不怀好意的医闹,被打过也被迫“跳窗”躲避伤害。因此,近年来医学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和家属都如《心术》中那位纯朴的陕西大爷一样理解我们的工作,这和治病救人的成就感一起,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最大力量!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医学生们的。
张峻
作为肩负一定的行政工作岗位的外科医生,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同仁。他们许多和我一样受了超过十年以上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已过而立之年,顶着巨大的买房和养家糊口等压力,但仍兢兢业业战斗在临床的第一线。一旦遇到SARS、地震等灾害,这个群体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毫无犹豫地冲在第一线去援助。在救助病人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它确实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