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能营造出生活化教学背景,使课堂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该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产生熟悉感,让其在生活背景下进行创造从而让小学语文知识内容被小学生灵活运用。本文将介绍当前语文作文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简要说明语文作文课堂中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方式贯彻落实。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用
引言:
如今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对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幫助,但小学生的水平依旧没有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说到底,这是因为小学生缺少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不能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以作文的形式展现。如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教师需要讨论和探究的。
一、当前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写作技巧和写作框架的講解,而忽视了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和对日常素材的积累。因为学生缺乏素材写作,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不具备现实属性,没有真情实感的流入,作文就会极其空洞和乏味。学生写作也会倾向于凑字数,写作就会变成应付的差事。长此以往,一方面教师会对作文教学缺乏信心,学生也会逐渐将作文视为自身的负担,最终会让教师让学生学会词句的灵活运用和积累高级词藻等目的落空。
二、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语文作文课堂的方法
1.将学生的生活案例转化为写作训练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不同的人经历同样的环境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学生经历的事件一方面是对人生的一种方向引导,另一方面也是增加自身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势必能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写作训练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者讲述,获取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从而以此命题,让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例如,校园生活中发生的趣事、学生回到家之后帮助家长做家务的情境、以及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感人事迹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写作训练的题目,从而让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小学生亲身经历的,亲身经历必然有自身真实的情感,在进行写作时就不会空洞和无从下手。另外,学生和学会僧之间的体验也各不相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显得千篇一律,而是独具情感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所闻所感作为素材来积累的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写出的作文也更具真实情感,作文感情色彩浓厚也就更能打动人。
2.通过校园生活加强生活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取材,将其作为作文素材库来积累和整理写作素材,这样通过校园生活能为小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草原》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对草原的壮阔有所了解,但小学生毕竟没有见过草原,对草原的认识会受到自身想象力的限制。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记住《草原》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汇,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草坪上来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学校草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的情景有所感触,然后教师要让学生改编《草原》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采取这样的方式有两个优势,其一学生能运用课文当中优美的词汇,用更加华丽的辞藻来进行写作,其二学生自身有真实而饱满的感受,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空洞和贫乏。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真实情感
以往的教师为让学生尽快学会写作的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写作常识和各种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灌输的方式虽然学生能完成写作的任务,但其写出来的内容,死板没有任何生气,学生的写作是以写作为目的,这就会让学生不加以重视,从而导致作文质量不佳。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没有重视学生的真实情感,所以学生的作文也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中,以生活化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融入写作中,从而让作文更加饱满和生动。例如,部编版教材当中有很多叙事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叙事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素,这样让学生进行叙事文的写作时,脑中有一个写作框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融入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然后在进行作文。这样的方式因为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作文不会空洞无物,而更具感染力。
结束语
通过生活化教学能让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提升创作能力、让其文学素养得到提高。当然,为让生活化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多探讨,力求将构建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唯有此,才能让小学生进行更好的表达,才能从写作当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世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21):137-138.
[2]王芬.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教育界,2021(29):59-60.
[3]吴阿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4):37.
[4]蔡秋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1(08):91-9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用
引言:
如今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对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幫助,但小学生的水平依旧没有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说到底,这是因为小学生缺少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不能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以作文的形式展现。如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教师需要讨论和探究的。
一、当前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写作技巧和写作框架的講解,而忽视了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和对日常素材的积累。因为学生缺乏素材写作,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不具备现实属性,没有真情实感的流入,作文就会极其空洞和乏味。学生写作也会倾向于凑字数,写作就会变成应付的差事。长此以往,一方面教师会对作文教学缺乏信心,学生也会逐渐将作文视为自身的负担,最终会让教师让学生学会词句的灵活运用和积累高级词藻等目的落空。
二、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语文作文课堂的方法
1.将学生的生活案例转化为写作训练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不同的人经历同样的环境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学生经历的事件一方面是对人生的一种方向引导,另一方面也是增加自身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势必能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写作训练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者讲述,获取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从而以此命题,让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例如,校园生活中发生的趣事、学生回到家之后帮助家长做家务的情境、以及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感人事迹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写作训练的题目,从而让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小学生亲身经历的,亲身经历必然有自身真实的情感,在进行写作时就不会空洞和无从下手。另外,学生和学会僧之间的体验也各不相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显得千篇一律,而是独具情感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所闻所感作为素材来积累的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写出的作文也更具真实情感,作文感情色彩浓厚也就更能打动人。
2.通过校园生活加强生活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取材,将其作为作文素材库来积累和整理写作素材,这样通过校园生活能为小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草原》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对草原的壮阔有所了解,但小学生毕竟没有见过草原,对草原的认识会受到自身想象力的限制。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记住《草原》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汇,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草坪上来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学校草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的情景有所感触,然后教师要让学生改编《草原》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采取这样的方式有两个优势,其一学生能运用课文当中优美的词汇,用更加华丽的辞藻来进行写作,其二学生自身有真实而饱满的感受,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空洞和贫乏。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真实情感
以往的教师为让学生尽快学会写作的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写作常识和各种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灌输的方式虽然学生能完成写作的任务,但其写出来的内容,死板没有任何生气,学生的写作是以写作为目的,这就会让学生不加以重视,从而导致作文质量不佳。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没有重视学生的真实情感,所以学生的作文也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中,以生活化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融入写作中,从而让作文更加饱满和生动。例如,部编版教材当中有很多叙事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叙事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素,这样让学生进行叙事文的写作时,脑中有一个写作框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融入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然后在进行作文。这样的方式因为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作文不会空洞无物,而更具感染力。
结束语
通过生活化教学能让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提升创作能力、让其文学素养得到提高。当然,为让生活化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多探讨,力求将构建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唯有此,才能让小学生进行更好的表达,才能从写作当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世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21):137-138.
[2]王芬.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教育界,2021(29):59-60.
[3]吴阿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4):37.
[4]蔡秋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1(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