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物品打造新财富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传治,一位喜欢搜集老招牌、老海报的台湾人,当年曾以其开设的两家餐厅掀起全台的怀旧风潮,创造年营业额1.2亿元新台币(近376万美元)。如今,他又精心打造出“台湾故事馆”,撩拨城市人的记忆底蕴。
  


  “台湾故事馆”,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
  
  2005年11月27日,在位于台北车站正对面KMall地下二楼、4950平方米的广大空间里,吴传治向世人展现了一座全台独创、亚洲最大的“台湾故事馆”。乡间的老榕树、布袋戏的戏棚,甚至连防空洞、戏院、公共电话亭等都一一重现,40年前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活生生再临世间。
  人们可以在旧电影院的木板椅上体验8厘米底片的黑白影像;也可以流连在里长家前的屋檐下,边吸吮着芒果干边看着远处布袋戏的演出和门前的人来人往……古街两旁,一座座旧时期台湾建筑的木屋店铺毗邻而立,每一间店铺都挂有牌子,包括医院、文具商店、面包店、冰果室、药房、裁缝店及茶行等。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店都在营业,因为馆中的这些仿旧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让人观赏,而是结合旅游进行多元经营,因而消费者能尽情地在馆内尝遍各式美味料理,体验知识、情感、文化与味觉的多重享受。
  “台湾故事馆”自开幕至今,参观的族群遍及各年龄层,大家来到这时空交错的氛围里,找回的不只是年轻岁月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那股“家”的感觉。假日里,馆内不时可以看到三代同堂的温馨画面,许多老爷爷、老奶奶有感而发,讲述昔日的种种往事,令后辈子孙回味无穷。“有一位年约90岁的裹小脚的老阿嬷,竟然在寿司摊前吃棒棒糖,这一幕令我看傻眼了!”吴传治笑言。
  
  收藏成痴,藏品逾万件价值惊人
  
  小学时候的吴传治就非常喜欢收藏东西,包括同学送的玩具、小学女朋友送的小风铃、第一次购买的橡皮擦、长辈馈赠的球鞋、路边的一块石头、远足时捡到的核果……别人眼中的废物,却是他心中的瑰宝,一点一滴、一砖一瓦成就他的怀旧王国。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些老旧的东西会变成他的事业。
  以美工科第一名的身份毕业的吴传治曾任职于广告公司,尔后进入百货公司三协堂担任橱窗设计,开始有系统地搜集东西。他喜欢到处逛乡下的小城镇,找出这个小镇的主要生活机能中心,例如邮局、米店、杂货店、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等。他曾经为了米店的一块老招牌,先后去拜访老板三四次,每次都陪老先生聊上一整天,直到老板立刻拿出招牌相送。有时在路上碰到乡镇里的老人家,吴传治还会蹲在路边与他们聊天。他曾经为了一个烟酒牌,蹲在苗栗某个乡镇路边,与一位老阿伯聊了4个小时。搜集最疯狂的时候,吴传治连垃圾都不放过,每每招来真正拾荒的老人白眼相向。后来他的战利品多到必须租一间660平方米的仓库来存放。
  东西越收越多,名气也越收越大。很多收旧货的人都主动找上门来要卖老东西给吴传治。渐渐地,只要是吴传治的收藏里有的,这个东西的价值也会跟着水涨船高。连生产可口可乐的太古集团,都将第一个展示在台湾的可口可乐招牌送给吴传治,现在被摆放在“台湾故事馆”的一个角落里。目前,吴传治的收藏件数已超过1万,价值更突破两亿元新台币(约626万美元)。
  
  开怀旧餐厅,影帝刘德华也着迷
  
  2001年,吴传治在台中开了他的第一家餐厅“台湾香蕉新乐园”,掀起了复合式的怀旧餐厅热潮,这股热潮一直延伸到台北,不断有餐厅争相仿效。
  吴传治坚持在1320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放100多个座位,让每位入内的消费者都可以在偌大的用餐环境里静静地与过去的时空对话。破除博物馆里的玻璃框架后,“香蕉新乐园”让顾客真实碰触到早期台湾常住民的生活样貌,并且欢迎顾客带着相机随处留影,还积极与社区产生互动,免费提供展览文物。以怀旧为包装,餐厅为手段,把陈述故事和餐厅情境当作经营的重 点,“香蕉新乐园”让吴传治收获了第一桶金,2003年创收营业额7400万元新台币(近232万美元)。
  2004年,他去了一趟上海,看到了大陆如何在老旧的空间活化新的生命。回台之后,他立即着手规划,开了一家走“上海风”的复合式餐厅,取名“上海新乐园”。该餐厅在台中也同样引发热潮。刘德华在入围金马奖影帝那年,虽然没有得奖,但仍然选择“上海新乐园”作为庆功的场地。如今,吴传治进军台北打造的“台湾故事馆”,计划仿效日本的主题私人博物馆,成为文化观光的艺文空间兼具朋友聚餐、家族团圆的美食场所。
  “台湾故事馆”的每一块砖、一片瓦,都是吴传治跟一群工程师在地下二楼当了8个月的土拨鼠,没日没夜地塑造出来的;展览馆里的每一个水管都是用硫化铜精心“做旧”出来的;他们甚至在新的砖块一个一个砌上去后,再一点一点地把其边边削掉,做出岁月的痕迹。吴传治的用心,不只用在怀旧的事物上,博物馆内的5个餐厅,风情和口味各不相同。他还坚持馆内餐厅不外包,自己控制质量,随时掌握顾客的反映,做更好的修正。
其他文献
经济领域的“朝阳产业”传媒业揭示了它光明的前景。这就是2007年12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上,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等海内外几十位传媒界、经济学界以及商界名流经常多年实践与总结而得出的精辟论断。本届年会以“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为主题,围绕新媒体内容创意、技术应用、投融资策略、产业合作和政策推动等五大层面展开,探讨包括新媒体的市场机会、新媒体的技术平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新
期刊
黄金 通胀的避风港    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中国的经济,2007年在物价一轮又一轮的攀升后,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加入到金融理财领域。而作为最好的抵御通货膨胀的工具——黄金,无疑成了投资者的首选。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黄金品种,投资者应该如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在日前举行的高德黄金2007年终理财报告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张卫星在结合国内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状况的基础上,给打算投资黄金的投资者做了一
期刊
去年的牛市到底派发了多少股利红包7如今这不仅是股民自身关心的问题,也已纳入税务部门的监控视野。个税申报已过“最后期限”,国税总局将正式公布全国年入12万元者个税申报情况以及接下来将要实施的查处措施。虽然目前股利暂不征税,但包括股市所得年八12万就必须申报。据记者了解,目前只有少数股民进行了申报,申报额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没有申报的股民会怎样7免税股利还能吃几年?  在年入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中
期刊
邹坤伦在28岁之前已经拥有自己的理想生活。他早年留学荷兰,一口流利的英语,掌握了系统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归国后从全球知名酒店的高层,再到国内重量级连锁餐饮企业的核心操盘成员,从外资企业再到民营企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东西方管理哲学融会贯通。  渡假村的高层会议,阳光午后的咖啡,和董事长一起打高尔夫球……追求品位和享受的他,喜欢这种高贵优雅的生活。  但又是什么让他在几乎一夜之间放弃了这些,毅然决然走上
期刊
基金业10年发展史,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精细化管理,这将成为基民未来选择公司和产品的重要标准。  自1997年11月起,历经近十年发展,中国基金管理公司产品数量已达340多只,基金规模从最初的40亿发展到3万亿,持有人也从最初的10万户发展到5000多万户。  基金资产增加的背后是基金公司数量的剧增。从最初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到2007年8月成立的浦银安盛基金公司,独资、中外合资公司已经达到了5
期刊
自本刊上期封面文章《夏春梅创业人生喜洋洋》报道了退役运动员夏春梅创办的“喜洋洋老汤火锅”推出全国连锁加盟一年多时间就飞速发展了100多家的事迹,已有200多名读者和餐饮行业从业人员致电本刊和“喜洋洋老汤火锅”品牌持有者北京禧德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他们在对夏春梅的事迹表示钦佩的同时,对“喜洋洋老汤火锅”也充满兴趣,提出了很多文章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在此,本刊根据读者所关心的问题一并汇总回答。  1、
期刊
萧宽:1949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沧州,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情研究会会员,新华社书画院高级画师,一代天骄画院院长,中国国际精典雕塑院院长,中国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全国知名10所大专院校座教授。    1968年从天津插队到内蒙古,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1994年创办《新商战》任社长总医院编辑。主编《华夏英杰》等多部丛书,曾发表报刊插图,书法、连环画4万多幅,版画、漫画、国画、油
期刊
今年中秋节时,杭州超市里的保健品除了少数品牌有增量外,大部分销售都出现了下降。业内人士说,最近几年保健品销售普遍走软,主要与整个行业由保健向食补、食疗等方向转变有关,渐渐兴起的养生方法有排毒理疗、瑜伽、SPA养生、食疗等。  最近网上有种矿泉水很受关注,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声称具有清除肠壁有毒物质,达到治病、防病的保健功效外。还因为它非常贵,500毫升装的一瓶售160元。据说每个月通过网络销售能卖出
期刊
《工作就是责任》,单看这个书名,我就已经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了。尽管如此,心底依然不敢有半点轻慢。因为我知道,越是简单的命题,越是蕴含着容易为人忽视的道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正是如此,读完后,那些困扰企业发展问题的症结便如同拨开云雾后的晴天,清晰而明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贼头目黎叔有一句戏言后来成了广为传扬的名言: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这个最贵的人才,除了其在相关方面的专
期刊
“我是40岁做20岁的事业,不惑之年而受诱惑的异类。”中国总机临沂注册中心的李雪豪如是开始了对自己从事中国总机事业的评价。  不管怎么说,毕竟与那些20多岁的创业者不同,李雪豪选择中国总机,与其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事业,莫如说是为了追求一种变化,或者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历史老师,放弃稳定的工作、熟悉的专业、熟悉的朋友、同事、弟子以及熟悉的自己,对李雪豪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