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了逃学、厌学、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究其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小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117-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农村工作7年的我认识了那些淳朴可爱的孩子们。在他们的身上,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真诚,但是同时有一些孩子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令我无比担忧。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而且,有50%以上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我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厌学,自卑、有厌学心理的小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的20%~3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没有上进心,不管老师如何鼓励都没有激情参与课堂学习,上课常常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魂不守舍。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的30%-40%。经常表现为胆小、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与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
二、产生原因
1.家庭因素。
记得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单亲家庭,他们都是父母离异,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一个叫何佳芹的小女孩,母亲在她小的时候扔下了她和幼小的弟弟,她和弟弟跟着爸爸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实的农民,不善言谈。可能是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的缘故,小女孩性格特别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上课总是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记得有一次她的母亲到学校看望她,想要抱抱她,她却躲闪着不让其母亲去抱,反而转过身来一把抱住了站在旁边的老师。其实孩子内心是特别渴望母爱的,特别是母亲的一个拥抱,只是孩子已经离开母亲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已经陌生了。看到这个场面我内心无比心酸。我知道孩子性格内向、自卑心理的形成是与其家庭变故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家教方式不当,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帶养。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心理空虚,精神失落。谁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们却在无情地剥夺着孩子玩的权利,家长和教师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忘记了孩子的心理年龄,认为玩是没有意思的,只会虚度孩子的大好时光。于是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过“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被牢牢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乏味的学习让他们漠视生气盎然的如四季变化多端的社会,形同苦役。少数学生以不做作业等来缓解学习压力。自我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
3.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不良影响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地提高,几岁的孩子就会上网。此时他们便出现了厌学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当中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逃学、旷课成为家常便饭。“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农村许多外出打工有所成就者,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于是在许多家长心中便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不重视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影响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启发帮助,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发其潜在的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那麽,怎样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三、对策
1.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孩子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 要创建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据心理学家对各种类型家庭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残缺、双亲不和、父母关系冲突等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多疑、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道德品质必然会被扭曲。而那些充满相亲相爱的和睦家庭的孩子,则往往是心倩安宁、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因此,创造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心理气氛,对开展家庭道德启蒙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了道德品质的教育,那么,就为学习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2.用爱营造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因爱老师、爱课堂而爱学习。教师平常还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小学生家长读本》
[2] 《当代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117-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农村工作7年的我认识了那些淳朴可爱的孩子们。在他们的身上,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真诚,但是同时有一些孩子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令我无比担忧。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而且,有50%以上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我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厌学,自卑、有厌学心理的小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的20%~3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没有上进心,不管老师如何鼓励都没有激情参与课堂学习,上课常常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魂不守舍。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的30%-40%。经常表现为胆小、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与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
二、产生原因
1.家庭因素。
记得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单亲家庭,他们都是父母离异,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一个叫何佳芹的小女孩,母亲在她小的时候扔下了她和幼小的弟弟,她和弟弟跟着爸爸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实的农民,不善言谈。可能是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的缘故,小女孩性格特别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上课总是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记得有一次她的母亲到学校看望她,想要抱抱她,她却躲闪着不让其母亲去抱,反而转过身来一把抱住了站在旁边的老师。其实孩子内心是特别渴望母爱的,特别是母亲的一个拥抱,只是孩子已经离开母亲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已经陌生了。看到这个场面我内心无比心酸。我知道孩子性格内向、自卑心理的形成是与其家庭变故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家教方式不当,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帶养。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心理空虚,精神失落。谁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们却在无情地剥夺着孩子玩的权利,家长和教师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忘记了孩子的心理年龄,认为玩是没有意思的,只会虚度孩子的大好时光。于是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过“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被牢牢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乏味的学习让他们漠视生气盎然的如四季变化多端的社会,形同苦役。少数学生以不做作业等来缓解学习压力。自我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
3.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不良影响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地提高,几岁的孩子就会上网。此时他们便出现了厌学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当中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逃学、旷课成为家常便饭。“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农村许多外出打工有所成就者,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于是在许多家长心中便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不重视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影响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启发帮助,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发其潜在的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那麽,怎样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三、对策
1.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孩子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 要创建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据心理学家对各种类型家庭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残缺、双亲不和、父母关系冲突等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多疑、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道德品质必然会被扭曲。而那些充满相亲相爱的和睦家庭的孩子,则往往是心倩安宁、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因此,创造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心理气氛,对开展家庭道德启蒙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了道德品质的教育,那么,就为学习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2.用爱营造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因爱老师、爱课堂而爱学习。教师平常还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小学生家长读本》
[2] 《当代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