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版火棉胶摄影方法,影像清晰、感光度提高,并且可以随时随意地洗印出多张照片。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就是涂布之后必须立刻拍摄,不能存放。所以需要在拍照前,现场在玻璃片上涂布火棉胶,然后及时装入相机内拍摄。如果等到火棉胶干燥板结了,就不能再使用了。
为什么湿版火棉胶干了以后就不能使用了呢?因为干燥后的底版中的火棉胶的分子结构改变,整个粘胶层凝固板结,碘化银的作用消失。很长时间,人们都在寻找一种方法,就是使火棉胶即使干了以后,也可以拍摄,众多的发明家进行了多项试验,但是效果都不够理想。
后来是物理学教授陶配诺(j.M.Taupenot),于1855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的方法就是在火棉胶里面加上蛋清。蛋清干版火棉胶的方法是:选择一块干净的玻璃板上,要比湿版火棉胶更加精心地清理和磨洗这块玻璃板,不然会影响照片质量。然后在玻璃上涂上碘化过的火棉胶,再涂上一层蛋清加上溴化铵和碘化铵,还有冰糖的混合物。这个经过涂层处理过的玻璃板晾干后,放在一个密封的带槽的盒子里。使用时取出,在硝酸银的溶液里浸一下。其他的工序就和以前的湿版方法一样了。
这种干版拍摄方法,把摄影师从现场涂布感光版的尴尬境地中彻底解放出来。虽然与湿版火棉胶相比,干版法的感光度低,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但是比湿版摄影法方便的是,外出拍摄时可以不必携带许多涂布感光版的器材和暗房设备。于是轻装简从的干版摄影法,大受从业者的欢迎,摄影师们奔走相告,学习这种新的摄影方法。干版火棉胶的拍摄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显影要半个小时,拍摄人像比较困难。但是拍摄风景和翻拍画作却很实用,蛋清的涂层使拍摄效果十分细腻、均匀。
这种玻璃版,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干版,因为它需要在六个小时之内使用。如果想存放几天后再用,就要在浸好硝酸银后,用水轻轻冲洗,把多余的硝酸银冲掉,使感光版上只有碘化银,再涂上一层保护层,干燥后,就可以像上面介绍过的一样,放在存片箱里存放了。这样准备好的玻璃版,装在密封的片盒里(图1),拍摄时放在相机后面,在阳光下拍照,需要曝光4-5分钟。
2.法国里昂生产的干版火棉胶感光版。
在摄影术发明的过程中,用纸做负片,一直是发明家的努力方向。从摄影发明初期的塔尔波特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塔尔波特的克罗式摄影法的影像,不如达盖尔法的金属版照片细腻,所以始终没有流行起来。自从玻璃干版摄影法成功之后,人们又回过头来,开始了对纸张代替玻璃制作干版的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纸质干版的研制成功,在摄影感光材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得感光版的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少,而且使得坚硬不可弯曲的“感光板”,过渡到柔软可以卷曲的“感光片”。这是摄影感光材料史上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也为后来进入到世界上所有家庭的“胶卷”,奠定了基础。
纸质感光版,就是把照相机里的玻璃感光版换成纸质感光版。这种纸质的负片,虽然没有玻璃版细腻,但是拍摄出来的影像还是比较清晰的。它的最大的好处是重量轻,节省存放空间。摄影师外出拍摄时可以携带许多大幅面的底片,而且不用放在专门的有许多隔槽的密封箱里,只要用一个大纸夹子夹起来就行了。缺点是透明度比较低,曝光时间比较长。
纸质感光版的研制历史过程很长。在塔尔波特之后,有许多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有人曾经试用过在纸上涂淀粉,效果不够理想。后来是勒格雷(Gustave le gray)先生于1851年,在法国发明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他用普通的腊,涂在纸上,腊把纸张上的微小的孔隙填平,增加了纸张的透明度。印出的照片效果不错,而且操作简单。最大的好处是重量减轻了,可以比较容易地到室外拍摄风景和建筑。
干版火棉胶和纸质干版时代,虽然可以在商店里买到成品玻璃版感光片,但是硬挺的感光版和照相机内繁琐的换片装置,一直是困扰摄影师的拍摄速度和影响拍摄数量的关键问题。当年有许多照相机,换片的方式非常不方便。譬如当时的德国的R Huttig木制箱式相机(图3),转盘式的金属片镜后快门,由拉线控制。使用 9×12cm感光版,换片系统,需要打开机身后面的背板(图4),把装载感光版的金属片盒推进去,再把背板压紧。把底部的插板拔出(图5),第一快感光版暴露在镜头后面。拍摄曝光后,推进插板,插板把曝光后的感光版推入机身上部的黑色皮囊。再拔出插板,第二块感光版在背板和金属簧片的挤压下向前移动,到达拍摄位置,准备下一次拍摄。如此循环往复,十分复杂和不方便。
4.相机的后部上方有存片的皮囊,打开背板,可以装入承载感光版的金属片盒。
6.柯达早期的木箱式胶卷分装器。
8.柯达第一台照相机The Kodak。
本文摘自作者的新书《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略有删改。
为什么湿版火棉胶干了以后就不能使用了呢?因为干燥后的底版中的火棉胶的分子结构改变,整个粘胶层凝固板结,碘化银的作用消失。很长时间,人们都在寻找一种方法,就是使火棉胶即使干了以后,也可以拍摄,众多的发明家进行了多项试验,但是效果都不够理想。
后来是物理学教授陶配诺(j.M.Taupenot),于1855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的方法就是在火棉胶里面加上蛋清。蛋清干版火棉胶的方法是:选择一块干净的玻璃板上,要比湿版火棉胶更加精心地清理和磨洗这块玻璃板,不然会影响照片质量。然后在玻璃上涂上碘化过的火棉胶,再涂上一层蛋清加上溴化铵和碘化铵,还有冰糖的混合物。这个经过涂层处理过的玻璃板晾干后,放在一个密封的带槽的盒子里。使用时取出,在硝酸银的溶液里浸一下。其他的工序就和以前的湿版方法一样了。
这种干版拍摄方法,把摄影师从现场涂布感光版的尴尬境地中彻底解放出来。虽然与湿版火棉胶相比,干版法的感光度低,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但是比湿版摄影法方便的是,外出拍摄时可以不必携带许多涂布感光版的器材和暗房设备。于是轻装简从的干版摄影法,大受从业者的欢迎,摄影师们奔走相告,学习这种新的摄影方法。干版火棉胶的拍摄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显影要半个小时,拍摄人像比较困难。但是拍摄风景和翻拍画作却很实用,蛋清的涂层使拍摄效果十分细腻、均匀。
这种玻璃版,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干版,因为它需要在六个小时之内使用。如果想存放几天后再用,就要在浸好硝酸银后,用水轻轻冲洗,把多余的硝酸银冲掉,使感光版上只有碘化银,再涂上一层保护层,干燥后,就可以像上面介绍过的一样,放在存片箱里存放了。这样准备好的玻璃版,装在密封的片盒里(图1),拍摄时放在相机后面,在阳光下拍照,需要曝光4-5分钟。
2.法国里昂生产的干版火棉胶感光版。
在摄影术发明的过程中,用纸做负片,一直是发明家的努力方向。从摄影发明初期的塔尔波特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塔尔波特的克罗式摄影法的影像,不如达盖尔法的金属版照片细腻,所以始终没有流行起来。自从玻璃干版摄影法成功之后,人们又回过头来,开始了对纸张代替玻璃制作干版的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纸质干版的研制成功,在摄影感光材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得感光版的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少,而且使得坚硬不可弯曲的“感光板”,过渡到柔软可以卷曲的“感光片”。这是摄影感光材料史上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也为后来进入到世界上所有家庭的“胶卷”,奠定了基础。
纸质感光版,就是把照相机里的玻璃感光版换成纸质感光版。这种纸质的负片,虽然没有玻璃版细腻,但是拍摄出来的影像还是比较清晰的。它的最大的好处是重量轻,节省存放空间。摄影师外出拍摄时可以携带许多大幅面的底片,而且不用放在专门的有许多隔槽的密封箱里,只要用一个大纸夹子夹起来就行了。缺点是透明度比较低,曝光时间比较长。
纸质感光版的研制历史过程很长。在塔尔波特之后,有许多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有人曾经试用过在纸上涂淀粉,效果不够理想。后来是勒格雷(Gustave le gray)先生于1851年,在法国发明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他用普通的腊,涂在纸上,腊把纸张上的微小的孔隙填平,增加了纸张的透明度。印出的照片效果不错,而且操作简单。最大的好处是重量减轻了,可以比较容易地到室外拍摄风景和建筑。
干版火棉胶和纸质干版时代,虽然可以在商店里买到成品玻璃版感光片,但是硬挺的感光版和照相机内繁琐的换片装置,一直是困扰摄影师的拍摄速度和影响拍摄数量的关键问题。当年有许多照相机,换片的方式非常不方便。譬如当时的德国的R Huttig木制箱式相机(图3),转盘式的金属片镜后快门,由拉线控制。使用 9×12cm感光版,换片系统,需要打开机身后面的背板(图4),把装载感光版的金属片盒推进去,再把背板压紧。把底部的插板拔出(图5),第一快感光版暴露在镜头后面。拍摄曝光后,推进插板,插板把曝光后的感光版推入机身上部的黑色皮囊。再拔出插板,第二块感光版在背板和金属簧片的挤压下向前移动,到达拍摄位置,准备下一次拍摄。如此循环往复,十分复杂和不方便。
4.相机的后部上方有存片的皮囊,打开背板,可以装入承载感光版的金属片盒。
6.柯达早期的木箱式胶卷分装器。
8.柯达第一台照相机The Kodak。
本文摘自作者的新书《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