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临危受命,在震惊全国的香河“土地风波”之后走上县委书记岗位。四年来,他治歪风、树正气,重新凝聚起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打造出绿色崛起、令人瞩目的一片新天地。
他出身农家,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平民本色,他最见不得群众受委屈。他双脚踩着泥土,始终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从点滴小事抓起,狠治“四风”顽疾,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他,就是始终保持公仆本色,把对党忠诚扛在肩头的香河县委书记王凯军。
让每一个干事创业的干部都有施展才华、为民服务的舞台
走上县委书记岗位,王凯军心情十分沉重:“土地风波”事件后,群众上访不断,干群矛盾突出,对立情绪严重;一批干部受到严肃处理,干部队伍畏难怵头、精力涣散、情绪低落。
“一个地方稳定和发展,干部是关键。干部队伍正气足,才能和群众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王凯军主持出台选任干部“十准十不准”,探索建立“分类考核、定量分析、实时监控、多维评价、强化奖惩”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从一线选拔优秀干部,树立“以品德立身、用能力服人、让业绩说话、靠廉洁树威”的用人导向。
四年来,先后有36名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6名工作担当意识不强、不作为、乱作为的科级干部被组织处理,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跑官要官者被挡在干部选任“门外”,找上级部门、领导“接天线”的没有了“市场”……
干事创业,书记带头。抓发展,王凯军和县级领导分包重点建设项目、现场办公,四年来全县实施亿元以上建设项目两百多个,在全省名列前茅。保稳定,香河“还老账不欠新账”,王凯军和县领导带头分包最难村街、最棘手案件,一大批钉子案、骨头案得到妥善解决,被授予全国综合治理“长安杯”奖。
香河县的许多百姓,不是在电视和报纸上,而是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认识的这位县委书记。王凯军半数以上时间“沉”在村街,实地听取百姓意见建议。县委决策大多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四年来,香河县根据群众意愿,实施民生工程40余项。今年,他们又启动投资3000万元、百村农电线路老化改造等8件实事,件件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甩开膀子胜过喊破嗓子。不到一年时间。香河县就走出了“土地风波”阴影,党员干部重新凝聚起发展的“精气神”。以“百案攻坚”和“大调研、大化解、大推动”为抓手,68个信访积案成功化解。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APEC会议期间,香河县取得了“零进京、零登记、零通报”的成果。
把干部的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县域发展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在王凯军倡导下,香河县委县政府全部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倾斜,从群众“最盼”抓起、从“最急”做起、从“最怨”改起,把干部的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百姓身边,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促发展。
渠口镇宣教寺村因土地承包、流转问题,群众连年上访。王凯军接待完香河国际家居文化节客商后,连夜进村,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直至深夜。之后,县纪委牵头组成工作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户落实,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相关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对百姓关注的难题,一天也不能拖。针对“新农保”迟迟不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王凯军多方协调,县财政垫资6000万元为全县6万多名老人落实了每月90元的养老金;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香河县修建了堤顶路、连村路128公里,使198个村街21.6万名群众直接受惠。
发展尊重群众意愿,发展让百姓得到实惠。刘宋镇地势低洼,粮食种植效益低,群众发家致富意愿强烈。在深入倾听群众意见后。王凯军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扶持藕荷种植,闯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并举的“第六产业”发展模式,万亩“荷花之乡”闻名京津,亩均经济效益超过3000元,翻了两番,群众喜笑颜开。
为提升农村生活品质,香河县实施“三个一”(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一支保洁队)民生工程。全县300个村街,建成191个卫生室、236个农村文化广场,村村有了保洁队。
在全面推广包村干部“亲情代理坐班制”的基础上,香河县今年又开展了“向基层学习年”活动,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45个县直部门530名机关干部深入村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基层大发展、快发展。
拆掉干群之间的“隔心墙”,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凯军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百姓情怀。他勇于担当、严于律己。严守政治纪律,恪守政治品行,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一班人”,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过去,香河县干部队伍中曾出现“四风”顽疾。王凯军抓细抓小抓实,在县电视台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随时接听群众来电;发布“禁酒令”,压缩文山会海,全县“三公经费”支出降低了70%;对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办公室内的鱼缸、茶道、健身器材、防盗门等非办公设施坚决进行清理。广大群众称赞:拆掉局长们的防盗门,就拆掉了隔在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四年。五百户镇王德友、赵玉文夫妇仍是激动不已。他们因交通事故受伤,虽经法院判决但迟迟拿不到赔偿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们拨通了县委书记的手机号码。王凯军专门接待王德友夫妇,并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很多群众说,在香河县当领导不容易。王凯军说。当干部不能图安逸、求舒服,老百姓的高“幸福指数”,来自干部的辛苦奉献。在香河,搭建起信、访、网、电“四位一体”工作平台,县领导、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的电话全部公开,24小时听取群众诉求,让群众有处讲理、有处诉怨,问题有部门倾听、困难有干部解决。
对过去积攒多年的矛盾和难题,王凯军也是骨头敢砸、钉子敢拔,摁着葫芦抠籽,直至问题解决。“土地风波”后,新民居建设停滞,家具城出现困难,王凯军带领相关部门“跑部进省”,多方寻求支持,妥善处理了矛盾,新民居建设重回正轨,家具产业健康发展。四年来,县信访接待中心先后收到上访群众送来的锦旗30多面。
治歪风、树正气,王凯军带头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制定出台治理为官不为“16条规定”。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严肃查处。2012年全今,县纪委共查处党员干部三百多人,其中乡科级干部三十多人,失职渎职类案件近四十件。同时,倡导开展“百姓喜爱的好官评选”、“向基层学习”活动,树立了岭子村党支部书记常仕忠等一批百姓爱戴的基层干部典型。
鼓起百姓“钱袋子”,拼出绿色发展新格局
香河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先行区。“不鼓起百姓的‘钱袋子’,不实现香河的大发展,就是干部的失职。”王凯军说。抢抓历史性重大机遇,创新香河发展思路,打造“生态香河、产业香河、品质香河”,推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努力为全省发展作贡献、添大秤。
建设京津生态屏障,香河县创新实施“返租倒包、以育代造、股份合作、家庭自营”四种造林模式,两年规模造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3.1%提高到37%。实施潮白河、北运河综合改造,建成以荷花文化为主题的万亩荷塘和潮白河、北运河两条景观带,成功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群众增利,生态变绿,一举两得。
一产抓创新、二产抓迈进、三产抓拓展,香河县努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砍掉新兴产业示范区钢铁项目、钱旺镇水泥项目和15个有污染、能耗高的项目。同时,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攻方向,强力招商引资,推动项目攻坚,引进实施了智能机器人产业港、维龙电子商务等一批绿色、高端项目。
“土地风波”之后,香河经济发展没有滑坡,反而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双提升”。近四年,县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收入连续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2014年分别达38.7亿元和26.6亿元,增长了125%和129%,总量分别跃居全省第7位和第4位。全县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3.11万元和1.28万元。
面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王凯军觉得还不满足。他说,在经济新常态下,香河县委一般人将努力迎接挑战,践行“三严三实”,切实改进干部思想作风,以公仆本色勤勤恳恳工作,为增进香河人民的福祉而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他出身农家,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平民本色,他最见不得群众受委屈。他双脚踩着泥土,始终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从点滴小事抓起,狠治“四风”顽疾,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他,就是始终保持公仆本色,把对党忠诚扛在肩头的香河县委书记王凯军。
让每一个干事创业的干部都有施展才华、为民服务的舞台
走上县委书记岗位,王凯军心情十分沉重:“土地风波”事件后,群众上访不断,干群矛盾突出,对立情绪严重;一批干部受到严肃处理,干部队伍畏难怵头、精力涣散、情绪低落。
“一个地方稳定和发展,干部是关键。干部队伍正气足,才能和群众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王凯军主持出台选任干部“十准十不准”,探索建立“分类考核、定量分析、实时监控、多维评价、强化奖惩”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从一线选拔优秀干部,树立“以品德立身、用能力服人、让业绩说话、靠廉洁树威”的用人导向。
四年来,先后有36名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6名工作担当意识不强、不作为、乱作为的科级干部被组织处理,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跑官要官者被挡在干部选任“门外”,找上级部门、领导“接天线”的没有了“市场”……
干事创业,书记带头。抓发展,王凯军和县级领导分包重点建设项目、现场办公,四年来全县实施亿元以上建设项目两百多个,在全省名列前茅。保稳定,香河“还老账不欠新账”,王凯军和县领导带头分包最难村街、最棘手案件,一大批钉子案、骨头案得到妥善解决,被授予全国综合治理“长安杯”奖。
香河县的许多百姓,不是在电视和报纸上,而是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认识的这位县委书记。王凯军半数以上时间“沉”在村街,实地听取百姓意见建议。县委决策大多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四年来,香河县根据群众意愿,实施民生工程40余项。今年,他们又启动投资3000万元、百村农电线路老化改造等8件实事,件件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甩开膀子胜过喊破嗓子。不到一年时间。香河县就走出了“土地风波”阴影,党员干部重新凝聚起发展的“精气神”。以“百案攻坚”和“大调研、大化解、大推动”为抓手,68个信访积案成功化解。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APEC会议期间,香河县取得了“零进京、零登记、零通报”的成果。
把干部的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县域发展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在王凯军倡导下,香河县委县政府全部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倾斜,从群众“最盼”抓起、从“最急”做起、从“最怨”改起,把干部的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百姓身边,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促发展。
渠口镇宣教寺村因土地承包、流转问题,群众连年上访。王凯军接待完香河国际家居文化节客商后,连夜进村,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直至深夜。之后,县纪委牵头组成工作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户落实,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相关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对百姓关注的难题,一天也不能拖。针对“新农保”迟迟不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王凯军多方协调,县财政垫资6000万元为全县6万多名老人落实了每月90元的养老金;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香河县修建了堤顶路、连村路128公里,使198个村街21.6万名群众直接受惠。
发展尊重群众意愿,发展让百姓得到实惠。刘宋镇地势低洼,粮食种植效益低,群众发家致富意愿强烈。在深入倾听群众意见后。王凯军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扶持藕荷种植,闯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并举的“第六产业”发展模式,万亩“荷花之乡”闻名京津,亩均经济效益超过3000元,翻了两番,群众喜笑颜开。
为提升农村生活品质,香河县实施“三个一”(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一支保洁队)民生工程。全县300个村街,建成191个卫生室、236个农村文化广场,村村有了保洁队。
在全面推广包村干部“亲情代理坐班制”的基础上,香河县今年又开展了“向基层学习年”活动,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45个县直部门530名机关干部深入村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基层大发展、快发展。
拆掉干群之间的“隔心墙”,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凯军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百姓情怀。他勇于担当、严于律己。严守政治纪律,恪守政治品行,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一班人”,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过去,香河县干部队伍中曾出现“四风”顽疾。王凯军抓细抓小抓实,在县电视台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随时接听群众来电;发布“禁酒令”,压缩文山会海,全县“三公经费”支出降低了70%;对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办公室内的鱼缸、茶道、健身器材、防盗门等非办公设施坚决进行清理。广大群众称赞:拆掉局长们的防盗门,就拆掉了隔在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四年。五百户镇王德友、赵玉文夫妇仍是激动不已。他们因交通事故受伤,虽经法院判决但迟迟拿不到赔偿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们拨通了县委书记的手机号码。王凯军专门接待王德友夫妇,并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很多群众说,在香河县当领导不容易。王凯军说。当干部不能图安逸、求舒服,老百姓的高“幸福指数”,来自干部的辛苦奉献。在香河,搭建起信、访、网、电“四位一体”工作平台,县领导、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的电话全部公开,24小时听取群众诉求,让群众有处讲理、有处诉怨,问题有部门倾听、困难有干部解决。
对过去积攒多年的矛盾和难题,王凯军也是骨头敢砸、钉子敢拔,摁着葫芦抠籽,直至问题解决。“土地风波”后,新民居建设停滞,家具城出现困难,王凯军带领相关部门“跑部进省”,多方寻求支持,妥善处理了矛盾,新民居建设重回正轨,家具产业健康发展。四年来,县信访接待中心先后收到上访群众送来的锦旗30多面。
治歪风、树正气,王凯军带头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制定出台治理为官不为“16条规定”。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严肃查处。2012年全今,县纪委共查处党员干部三百多人,其中乡科级干部三十多人,失职渎职类案件近四十件。同时,倡导开展“百姓喜爱的好官评选”、“向基层学习”活动,树立了岭子村党支部书记常仕忠等一批百姓爱戴的基层干部典型。
鼓起百姓“钱袋子”,拼出绿色发展新格局
香河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先行区。“不鼓起百姓的‘钱袋子’,不实现香河的大发展,就是干部的失职。”王凯军说。抢抓历史性重大机遇,创新香河发展思路,打造“生态香河、产业香河、品质香河”,推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努力为全省发展作贡献、添大秤。
建设京津生态屏障,香河县创新实施“返租倒包、以育代造、股份合作、家庭自营”四种造林模式,两年规模造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3.1%提高到37%。实施潮白河、北运河综合改造,建成以荷花文化为主题的万亩荷塘和潮白河、北运河两条景观带,成功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群众增利,生态变绿,一举两得。
一产抓创新、二产抓迈进、三产抓拓展,香河县努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砍掉新兴产业示范区钢铁项目、钱旺镇水泥项目和15个有污染、能耗高的项目。同时,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攻方向,强力招商引资,推动项目攻坚,引进实施了智能机器人产业港、维龙电子商务等一批绿色、高端项目。
“土地风波”之后,香河经济发展没有滑坡,反而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双提升”。近四年,县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收入连续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2014年分别达38.7亿元和26.6亿元,增长了125%和129%,总量分别跃居全省第7位和第4位。全县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3.11万元和1.28万元。
面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王凯军觉得还不满足。他说,在经济新常态下,香河县委一般人将努力迎接挑战,践行“三严三实”,切实改进干部思想作风,以公仆本色勤勤恳恳工作,为增进香河人民的福祉而不懈努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