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东盟兴奋剂事件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阐述它的规模和影响,揭示此现象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内在规律。但服用兴奋剂的个人行为,上升到集体行为;竞技运动成为政权下的牺牲品,经济增长的奴隶时,受害者们该怎么办?本文秉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从多个角度提出竞技运动中反兴奋剂的对策,重点提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手段,从而为有效遏制兴奋剂的使用提出科学,有力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有组织犯罪 原因 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从1972年到1988年,东德惊人地取得了384枚奥运奖牌,还创下了不计其数的世界纪录,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是用镀金的蓝色药丸堆建起来的,只会给神圣的土壤带来污染,终将被历史的巨轮压平。运动员集体使用兴奋剂背后一定有个“强大”的操作团队,在法学界我们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有组织犯罪”,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犯罪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探索如何提高中国的反兴奋剂水平。
二、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政治的需求
众所周知[1],东德是华约集团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它处在华约与北约严峻对立的第一线,冷战意识弥漫全国,即使体育也不例外。
(二)错误的价值观
体育伦理精神一直激励人们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去顽强拼搏,它促使着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壮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2]。可是看到自己的团队为自己付出越多时,心中的内疚和身体的疼痛,往往会促使运动员走上不归路。
(三)社会经济效益的苛求
从个体来说[3],任何理性人的决策行为都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也就是说任何理性的经济决策人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一直以来,兴奋剂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屡禁不止的深刻原因,就是服用兴奋剂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至少对于某些运动员来说是这样的。更何况,在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中,反兴奋剂的手段总是相对滞后的。而从国家和体育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的创造奇迹。他们给运动员带来的舆论压力是无法想象的。
(四)技术滞后的负面效应
有资料显示[4],有近10%的运动员在参加国际重大赛事时使用了兴奋剂。一般来讲,一种新型兴奋剂的流行“真空期”大概在15-20年间,这种科学检测的滞后性和新型兴奋剂存在的“真空期”成为推动运动员服用新型兴奋剂的强大驱动力,导致奥林匹克运动兴奋剂的泛滥,增加反兴奋剂工作的艰巨性。
以上的所有原因只是从个人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体育工作的相关群体时,不难发现它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兴奋剂作为竞技体育中的“毒瘤”,一直很难根除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上的贪腐,从犯罪学视角上来看,这就是“有组织犯罪”,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国际上仍未统一,我国对它的理解是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规定为依据。将之界定为:三人或多人组成的,在一定時期内存在的,为了实施严重犯罪且以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5]。如果从竞技体育中的兴奋剂事件来看,本文将有组织犯罪定义为以追求运动成绩和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具有完整组织机构的,可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系统。
三、国际反兴奋剂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以上的所有原因只是从个人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将视角聚焦于体育工作的相关群体时,不难发现它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我国将这特殊群体界定为:三人或多人组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为了实施严重犯罪且以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6]。
前东德时期集体使用兴奋剂事件让我们不禁想起马家军事件,为了杜绝这种集体使用兴奋剂的事件,对我国和国外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性质基本一致[7]。针对以上的总结,对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做出以下几点建议[8]:瓦解组织的核心结构、完全剥夺不法利益、完善舆论监督和相关教育体制、建立权力分立、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当使用兴奋剂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时,我们不仅需要政府做出长远的规划,更需要拿出及时有效的对策。虽然说丰富教育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很具有现实意义,但都不能在事件发生之前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来瓦解腐败产生的核心组织。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马廉祯.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8.
[2] 廖国庭.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问题的伦理审问[D].湖南师范大学.2013:5-6.
[3] 韩开成,王和平.竞技体育中兴奋剂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1):131-132.
[4] 张磊,张国才,程志理.从科技负效应看奥林匹克运动反兴奋剂的艰巨性[J].天津体育学报.2014.29(5):453.
[5] 何秉松.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10:6-7.
[6] 吕界畏.国内外反兴奋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4.
[7] 王革,魏源,卓莉等.竞技体育运动面临的兴奋剂问题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报.2003.27(5):81.
[8] 胡永红.国际反兴奋剂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兼论中国反兴奋剂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J].广州体育学报.2013.33(3):37-3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东盟兴奋剂事件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阐述它的规模和影响,揭示此现象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内在规律。但服用兴奋剂的个人行为,上升到集体行为;竞技运动成为政权下的牺牲品,经济增长的奴隶时,受害者们该怎么办?本文秉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从多个角度提出竞技运动中反兴奋剂的对策,重点提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手段,从而为有效遏制兴奋剂的使用提出科学,有力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有组织犯罪 原因 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从1972年到1988年,东德惊人地取得了384枚奥运奖牌,还创下了不计其数的世界纪录,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是用镀金的蓝色药丸堆建起来的,只会给神圣的土壤带来污染,终将被历史的巨轮压平。运动员集体使用兴奋剂背后一定有个“强大”的操作团队,在法学界我们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有组织犯罪”,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犯罪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探索如何提高中国的反兴奋剂水平。
二、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政治的需求
众所周知[1],东德是华约集团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它处在华约与北约严峻对立的第一线,冷战意识弥漫全国,即使体育也不例外。
(二)错误的价值观
体育伦理精神一直激励人们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去顽强拼搏,它促使着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壮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2]。可是看到自己的团队为自己付出越多时,心中的内疚和身体的疼痛,往往会促使运动员走上不归路。
(三)社会经济效益的苛求
从个体来说[3],任何理性人的决策行为都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也就是说任何理性的经济决策人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一直以来,兴奋剂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屡禁不止的深刻原因,就是服用兴奋剂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至少对于某些运动员来说是这样的。更何况,在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中,反兴奋剂的手段总是相对滞后的。而从国家和体育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的创造奇迹。他们给运动员带来的舆论压力是无法想象的。
(四)技术滞后的负面效应
有资料显示[4],有近10%的运动员在参加国际重大赛事时使用了兴奋剂。一般来讲,一种新型兴奋剂的流行“真空期”大概在15-20年间,这种科学检测的滞后性和新型兴奋剂存在的“真空期”成为推动运动员服用新型兴奋剂的强大驱动力,导致奥林匹克运动兴奋剂的泛滥,增加反兴奋剂工作的艰巨性。
以上的所有原因只是从个人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体育工作的相关群体时,不难发现它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兴奋剂作为竞技体育中的“毒瘤”,一直很难根除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上的贪腐,从犯罪学视角上来看,这就是“有组织犯罪”,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国际上仍未统一,我国对它的理解是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规定为依据。将之界定为:三人或多人组成的,在一定時期内存在的,为了实施严重犯罪且以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5]。如果从竞技体育中的兴奋剂事件来看,本文将有组织犯罪定义为以追求运动成绩和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具有完整组织机构的,可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系统。
三、国际反兴奋剂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以上的所有原因只是从个人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将视角聚焦于体育工作的相关群体时,不难发现它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我国将这特殊群体界定为:三人或多人组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为了实施严重犯罪且以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6]。
前东德时期集体使用兴奋剂事件让我们不禁想起马家军事件,为了杜绝这种集体使用兴奋剂的事件,对我国和国外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性质基本一致[7]。针对以上的总结,对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做出以下几点建议[8]:瓦解组织的核心结构、完全剥夺不法利益、完善舆论监督和相关教育体制、建立权力分立、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当使用兴奋剂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时,我们不仅需要政府做出长远的规划,更需要拿出及时有效的对策。虽然说丰富教育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很具有现实意义,但都不能在事件发生之前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来瓦解腐败产生的核心组织。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马廉祯.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8.
[2] 廖国庭.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问题的伦理审问[D].湖南师范大学.2013:5-6.
[3] 韩开成,王和平.竞技体育中兴奋剂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1):131-132.
[4] 张磊,张国才,程志理.从科技负效应看奥林匹克运动反兴奋剂的艰巨性[J].天津体育学报.2014.29(5):453.
[5] 何秉松.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10:6-7.
[6] 吕界畏.国内外反兴奋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4.
[7] 王革,魏源,卓莉等.竞技体育运动面临的兴奋剂问题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报.2003.27(5):81.
[8] 胡永红.国际反兴奋剂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兼论中国反兴奋剂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J].广州体育学报.2013.33(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