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还能通过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 美术 欣赏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发挥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致使美术欣赏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欣赏兴趣
   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成功的关键。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在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高了欣赏课的有效性。
   二、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思考和研究问题了,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相信。这也正是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逻辑推理,而且带有许多主观情感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而发现美、感受美。二是学生亲身体验来发现美、感受美。三是学生通过把多种学科融合到一起来发现美、感受美。
   三、教师要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课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例如我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荷花蝌蚪图》时,首先请学生介绍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齐白石的绘画创作,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一种诗意。这样,既把生活写活了,又表现出老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荷花蝌蚪图》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教师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上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四、综合判断并进行个性化评述
   学生对作品进行感性与理性的判断之后,形成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观赏,还没有经过自身的主观判断,以自己的喜好与价值观形成对这个作品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与评述。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喜好,进行作品评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色,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给予保护和赞扬。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表现出对所欣赏的作品表示出不喜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他是作者会怎样画,这样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就得到了相辅相成的促进。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优质课竞赛中,对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一票否决,这是错误的。相反,那种因循守旧,在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在美术教育中,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赏的过程就是认识作品,把握思想内涵,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的转变,升学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创新求变,提高课堂效益,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组织好课外活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把握好一讲、二看、三谈的方法。一讲,就是讲概念、讲常识。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讲述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二看,就是让学生看范画、看图片及美术作品展等。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幻灯、投影仪等,展示典型作品,并进行技法演示等;三谈,主要是指个别提问、集中讨论、创作交流等。其间,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由于美术欣赏的范围极其广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为此,教师要组织好课外活动,可利用专题讲座、美术作品展览、校园艺术节、读书交流会等校内、校外课外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七、培养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有一些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是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形象后,产生了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进一步的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看作品后谈感受的作品欣赏模式: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该怎样表现这一题目。
   以上就是本人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好的欣赏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还能帮助学生发掘感受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志敏.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
其他文献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守则化了。我们还需要一种科学严谨的、配套关联的,与社会监督、
摘要: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
目的:  (1)临床研究:探索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生化指标特点。  (2)实验研究:探索hsa-miR148a-3p在PBC血瘀证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
在现代教育全面推广的新课程改革前提下,美术鉴赏教学也愈来愈受到重视。自从开始全面在高中阶段实施新课程,而美术鉴赏教学是美术新课程的一个独立的模块,占美术总学分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美术鉴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进一步完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部分,对学生今后人生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既然美术鉴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教学好美术鉴赏
期刊
摘要: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  关键词:积极转变 认识观念 提高 教学效果 体育教改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
期刊
新课程将高中的美术欣赏转变为美术鉴赏,其宗旨要求高中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和鉴定,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欣赏——评述”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   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的态度是被动鉴赏。老师引导的累,学
期刊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文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 其正常发育,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其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活动,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增加他们机智勇敢,遵守纪律等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任务。   体育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期刊
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艺术情趣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常常要付出较大的体力代价,也会经历许多次失败,走一些弯路。其原因是在传统的声乐课堂中,存在一些最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对于自己本身的歌唱器官没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学生严重缺乏现场演出的机会;学生对于自己的真实的声音和台上的表现
期刊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美术课的目的与任务是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标新立异,找到各种新办法新途径,“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它具有思路新颖、富有想象积极主动的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同时也应保持感性素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