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研究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20多年来,深入1300余市县调查研究,潜心探讨三农问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让耕者有其利》等,主编的重要著作有《关键时期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问答》、《三农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等等。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没有先例可循,又面临着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巨大的现实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样搞?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三农专家、著名教授曾业松同志开辟专栏,系统讲解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话题,供广大读者开拓思路、学习参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怎样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想关键要抓住两个字来思考和实践:一个是“路”,一个是“业”。
“路”,就是明确战略思路,选准发展道路,找好本地出路。
战略思路
从中国的发展全局看,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平等。“三农”问题历来重要,同时也由来已久,而且目前很突出,所以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做才是重中之重? 中央进一步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工业化是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工业化初期只能选择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农养工。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为了落实这些创新理论、重要论断和新的方针,中央连续四年出台新的一号文件,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架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从这些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提出的重中之重就是重发展、重农民利益、重体制创新。前提是重发展,核心是重农民利益,途径是重体制创新。通过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实现并增加农民效益。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进一步增加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效益。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农思想。过去的农业社会时期,历代的政府都重农,但主要是重农业生产,重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重农业对工业的支持,重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不太重视农民的利益。而我们今天提出的“重中之重”,重农业生产,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更重农民的利益,而且重工农协调发展,重城乡统筹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新的重农思想,切实贯彻这个大的战略指导思路。
发展道路
总结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必须科学选择发展的道路和路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
县域的优势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生物、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二是资本资源,包括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三是劳动力资源,包括人才和人际关系。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找准比较优势,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建立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如浙江绍兴、义乌等都是靠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商业市场带动起来的。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走民本经济道路
民本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发人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是一种以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的经济。民本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外在动力源于政府营造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民本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关注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温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得益于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
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县域经济是在县域内特色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只有人居、生态环境好了,人家才来投资,经济才能繁荣。这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如浙江治理了钱塘江,灾害之江变成了锦绣之江,忧患之江变成财富之江,块状经济变成带状经济,浙江变成天下粮仓、天下钱仓。同样,这也是西部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西部大开发,必须注重环境建设,不能搞成“西部大开挖”。
发展出路
就一个县而言,发展出路在哪里?关键是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比如广东先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特别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再比如内蒙古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省,伊金霍洛旗五年期间经济竞争力从1058位排到现在的85位,成为发展最快的旗(县),重要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过去光是挖煤、卖煤,现在是煤电、煤油、煤化工产业联动。他们的思路转变了,出路找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了。200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79个在西部;2006年,59个在西部,22个在中部。这就说明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可以加快的,关键是转变思路,找到适合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
“业”就是培育主导产业,鼓励农民创业。
培育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
支柱产业可以是制造业、加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林业、流通业。关键问题是要有特色,要有规模,要有效益。如内蒙古有三大产业,不仅有鄂尔多斯的羊绒,有伊利的奶,还有草原兴发的肉。吉林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超过汽车和石化。我们现在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因为农业是个战略产业。只要农业现代化了,它也可以变成一个支柱产业。
鼓励农民创业是做强县域经济的根本动力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出现创业热潮,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奇迹。江苏省昆山市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重要原因就是鼓励农民创业。昆山明确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造就了8万多本地老板,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四川双流实施富民创业工程,提出“农民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各级干部在推动农民创业过程中闯事业,”成为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县。
政府要营造农民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的职能决定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必须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大家知道农民素质不高,又缺少资金、技术,创业有很多难处。有政府的推动,农民才有创业的环境,加上农民创业的冲动,才能培育壮大产业,发展县域经济。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研究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20多年来,深入1300余市县调查研究,潜心探讨三农问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让耕者有其利》等,主编的重要著作有《关键时期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问答》、《三农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等等。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没有先例可循,又面临着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巨大的现实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样搞?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三农专家、著名教授曾业松同志开辟专栏,系统讲解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话题,供广大读者开拓思路、学习参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怎样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想关键要抓住两个字来思考和实践:一个是“路”,一个是“业”。
“路”,就是明确战略思路,选准发展道路,找好本地出路。
战略思路
从中国的发展全局看,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平等。“三农”问题历来重要,同时也由来已久,而且目前很突出,所以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做才是重中之重? 中央进一步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工业化是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工业化初期只能选择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农养工。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为了落实这些创新理论、重要论断和新的方针,中央连续四年出台新的一号文件,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架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从这些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提出的重中之重就是重发展、重农民利益、重体制创新。前提是重发展,核心是重农民利益,途径是重体制创新。通过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实现并增加农民效益。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进一步增加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效益。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农思想。过去的农业社会时期,历代的政府都重农,但主要是重农业生产,重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重农业对工业的支持,重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不太重视农民的利益。而我们今天提出的“重中之重”,重农业生产,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更重农民的利益,而且重工农协调发展,重城乡统筹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新的重农思想,切实贯彻这个大的战略指导思路。
发展道路
总结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必须科学选择发展的道路和路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
县域的优势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生物、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二是资本资源,包括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三是劳动力资源,包括人才和人际关系。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找准比较优势,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建立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如浙江绍兴、义乌等都是靠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商业市场带动起来的。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走民本经济道路
民本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发人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是一种以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的经济。民本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外在动力源于政府营造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民本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关注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温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得益于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
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县域经济是在县域内特色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只有人居、生态环境好了,人家才来投资,经济才能繁荣。这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如浙江治理了钱塘江,灾害之江变成了锦绣之江,忧患之江变成财富之江,块状经济变成带状经济,浙江变成天下粮仓、天下钱仓。同样,这也是西部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西部大开发,必须注重环境建设,不能搞成“西部大开挖”。
发展出路
就一个县而言,发展出路在哪里?关键是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比如广东先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特别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再比如内蒙古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省,伊金霍洛旗五年期间经济竞争力从1058位排到现在的85位,成为发展最快的旗(县),重要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过去光是挖煤、卖煤,现在是煤电、煤油、煤化工产业联动。他们的思路转变了,出路找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了。200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79个在西部;2006年,59个在西部,22个在中部。这就说明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可以加快的,关键是转变思路,找到适合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
“业”就是培育主导产业,鼓励农民创业。
培育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
支柱产业可以是制造业、加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林业、流通业。关键问题是要有特色,要有规模,要有效益。如内蒙古有三大产业,不仅有鄂尔多斯的羊绒,有伊利的奶,还有草原兴发的肉。吉林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超过汽车和石化。我们现在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因为农业是个战略产业。只要农业现代化了,它也可以变成一个支柱产业。
鼓励农民创业是做强县域经济的根本动力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出现创业热潮,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奇迹。江苏省昆山市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重要原因就是鼓励农民创业。昆山明确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造就了8万多本地老板,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四川双流实施富民创业工程,提出“农民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各级干部在推动农民创业过程中闯事业,”成为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县。
政府要营造农民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的职能决定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必须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大家知道农民素质不高,又缺少资金、技术,创业有很多难处。有政府的推动,农民才有创业的环境,加上农民创业的冲动,才能培育壮大产业,发展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