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语文课 辩论式教学
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的传授和吸收、相关能力的培养所展开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切实地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各种能力。辩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中学生语文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何谓辩论式教学法呢?“辩论,或称论辩,是指观点对立的双方或多方,围绕同一个辩题运用语言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力求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指出对方观点的谬误,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的问题教给学生辩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的方法。
(一)辩论式教学课的功能和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式教学法和生活中其他形式的辩论是有不同的,它是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辩论式教学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对社会和人生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一个好的辩题会激发他们征服他人和展现自我的欲望,辩论课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自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3)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需要准备大量有理有据的论据,学生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筛选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辩论相对于讨论,对参与者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参与者对所辩之题有一定的见解并有相关证明,另一方面比讨论更具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也意味着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辩论式教学课的实施和注意点
辩论式教学法,并不是适合所有课文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盲目采用,其结果必定事与愿违。所以教师在选择具体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教师自身、学生因素、教材因素、环境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我认为教师自身因素和学生因素是制约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方面。
首先,教师自身因素方面。教师应适当考虑自身的性格、教学经验,个人素养和教学风格等。因为有时候在课堂上会出现许多不能预想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老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其次,学生因素。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学习知识的能力而言,有人接受较快,有人接受较慢;有人对知识的理解能长久记忆,有人却遗忘得过快…·一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具体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呢?
第一,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并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工作,但是从整体上讲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准备应该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确立辩论主题,布置相关作业,设计辩论的方法和根据学生的程度,背景,成绩等确定如何进行分组等。
首先是如何确立辩论主题。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题目好,它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既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够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作一些正确的评价。
其次是布置相關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辩论必须准备充分的资料,否则只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很主观的反驳,实际效果不会很理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分工,布置不同的作业。另外,课前资料的准备应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在小组里面可以设立不同的角色,比如记录员,资料管理员,时间记录员等,培养每一个小组的“合作能力”,做到协调分工与合作。
第二,具体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的说明引导和学生的辩论。说明引导是指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前,教师对这节课的大致环节、过程以及相关要求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明。除此之外,就是要针对辩题进行一些原则性的阐述,避免学生辩论过程中发生严重偏题。分析辩论阶段是这节课的核心阶段,可以说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这个环节做准备。
第三,总结阶段。总结可以分两种,一是课堂上教师在具体实施阶段结束后针对学生所作的总结。二是在课后,教师对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从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针对学生的总结基本包含以下内容:发言点评,分析辩题,指出不足,宣布结果。实质上说这也是属于具体实施阶段。教师可以从本次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发现不足。一次讨论下来,将会涌现大量信息,讨论结束后,针对众多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或处理。
在辩论式教学中,有几个典型性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首先是准备不充分。这里所指的准备不充分指教师给学生的准备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准备仓促。其次是参与不全,多数学生只能旁听。讨论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信息的交流,集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然而,许多课堂讨论仅仅是好学生在高谈阔论,其余学生仅作壁上观。再次学生独立思考不足。时间不够,学生来不及展开讨论,有时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做花架子。
当然,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辩论式教学法更好地在课堂中开展下去。
[关键词]语文课 辩论式教学
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的传授和吸收、相关能力的培养所展开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切实地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各种能力。辩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中学生语文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何谓辩论式教学法呢?“辩论,或称论辩,是指观点对立的双方或多方,围绕同一个辩题运用语言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力求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指出对方观点的谬误,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的问题教给学生辩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的方法。
(一)辩论式教学课的功能和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式教学法和生活中其他形式的辩论是有不同的,它是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辩论式教学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对社会和人生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一个好的辩题会激发他们征服他人和展现自我的欲望,辩论课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自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3)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需要准备大量有理有据的论据,学生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筛选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辩论相对于讨论,对参与者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参与者对所辩之题有一定的见解并有相关证明,另一方面比讨论更具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也意味着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辩论式教学课的实施和注意点
辩论式教学法,并不是适合所有课文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盲目采用,其结果必定事与愿违。所以教师在选择具体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教师自身、学生因素、教材因素、环境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我认为教师自身因素和学生因素是制约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方面。
首先,教师自身因素方面。教师应适当考虑自身的性格、教学经验,个人素养和教学风格等。因为有时候在课堂上会出现许多不能预想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老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其次,学生因素。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学习知识的能力而言,有人接受较快,有人接受较慢;有人对知识的理解能长久记忆,有人却遗忘得过快…·一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具体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呢?
第一,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并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工作,但是从整体上讲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准备应该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确立辩论主题,布置相关作业,设计辩论的方法和根据学生的程度,背景,成绩等确定如何进行分组等。
首先是如何确立辩论主题。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题目好,它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既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够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作一些正确的评价。
其次是布置相關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辩论必须准备充分的资料,否则只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很主观的反驳,实际效果不会很理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分工,布置不同的作业。另外,课前资料的准备应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在小组里面可以设立不同的角色,比如记录员,资料管理员,时间记录员等,培养每一个小组的“合作能力”,做到协调分工与合作。
第二,具体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的说明引导和学生的辩论。说明引导是指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前,教师对这节课的大致环节、过程以及相关要求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明。除此之外,就是要针对辩题进行一些原则性的阐述,避免学生辩论过程中发生严重偏题。分析辩论阶段是这节课的核心阶段,可以说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这个环节做准备。
第三,总结阶段。总结可以分两种,一是课堂上教师在具体实施阶段结束后针对学生所作的总结。二是在课后,教师对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从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针对学生的总结基本包含以下内容:发言点评,分析辩题,指出不足,宣布结果。实质上说这也是属于具体实施阶段。教师可以从本次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发现不足。一次讨论下来,将会涌现大量信息,讨论结束后,针对众多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或处理。
在辩论式教学中,有几个典型性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首先是准备不充分。这里所指的准备不充分指教师给学生的准备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准备仓促。其次是参与不全,多数学生只能旁听。讨论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信息的交流,集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然而,许多课堂讨论仅仅是好学生在高谈阔论,其余学生仅作壁上观。再次学生独立思考不足。时间不够,学生来不及展开讨论,有时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做花架子。
当然,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辩论式教学法更好地在课堂中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