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淡水资源减少等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观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的环保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解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
情境感知,阅读思考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文章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中有关环保的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环境并重视环保。
二、
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境教育的一个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谈环保问题,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通常教师只需几分钟甚至说两三句话的时间,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图片,唤起环保意识
图片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图片,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联想。例如学习《九寨沟》时,可利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激流瀑布。当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能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激发学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2.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进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并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再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对瀑布的消逝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逝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教师可及时地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打开网页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仅仅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消逝的痛惜,而会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进而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强化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
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儿童心智特点的限制,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是环保意识的渗透,为此,教师要深入浅出,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并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引导他们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心情,从小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说话: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最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之,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具有环保意识的合格公民。
(责 编 木 子)
一、
情境感知,阅读思考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文章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中有关环保的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环境并重视环保。
二、
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境教育的一个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谈环保问题,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通常教师只需几分钟甚至说两三句话的时间,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图片,唤起环保意识
图片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图片,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联想。例如学习《九寨沟》时,可利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激流瀑布。当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能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激发学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2.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进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并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再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对瀑布的消逝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逝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教师可及时地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打开网页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仅仅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消逝的痛惜,而会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进而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强化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
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儿童心智特点的限制,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是环保意识的渗透,为此,教师要深入浅出,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并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引导他们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心情,从小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说话: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最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之,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具有环保意识的合格公民。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