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数字化在新媒体下的展示与传播价值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jmengm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数字化是传统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扩展,它在传统文化保护、展示、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丰富了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且大大增强了公众体验、浏览与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本文基于文物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手机应用软件《每日故宫》为例分析其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方式与特点,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文物数字化的展示与传播的新策略。
  关键词:文物数字化;新媒体;故宫博物院;每日故宫
  一、文物数字化发展现状
  (一)文物数字化
  在论述“文物数字化”概念之前,首先,要阐述“数字化”的含义。所谓数字化,是指将客观事物(信息、信号)抽象,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形成“比特”(数字0和1),并对其进行加工、存储、处理、表现、展示和传播的过程[1]。
  其次,需要阐释“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2]。
  最后,再来阐明“文物数字化”的具体概念。文物作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现今中国需要保护、展示、传播文物数量巨大。文物数字化就是把文物的尺寸大小颜色等信息、图像信息、背景信息与文化信息等,表示成数字量,以便与对文物进行存储、展示、研究利用。
  (二)文物数字化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期,文物数字化开始兴起,之后在全世界内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文物数字化大趋势开始于1998年,由河南博物院首次开始文物数字化工作。2015年5月18日,“内蒙古博物馆流动数字博物馆”正式启用;南京博物院数字化博物馆在2016年正式上线;由百度打造的“百科数字博物馆”于2012年5月正式上线以来,网络参观人数已突破500万人次。据“北京数字化博物馆研讨会”透露,截止2013年“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均已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3]。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修复、数字化展示等工作,在我国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
  数字化实例应用——《每日故宫》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现状
  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是一个以故宫、清宫内廷——紫禁城北半部为馆址,以清代宫廷文物为主要藏品的公共社会博物馆。自故宫博物院建立以来,遇到了许多困难,1948年從故宫流失的文物被归还、收集起来,成为了完全统一的故宫博物院。由一个守卫森严的宫殿,发展变化为一个面向公众博物馆,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学习和参观的机会。
  72万平方米的宫城,9000多间建筑,和2019年末馆藏1862690件套文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古代建筑遗址,是艺术、历史博物馆、清宫藏书档案馆,同时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年观众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以上的博物院。据统计,2014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中外观众1525万人次,在院内举办展览8个[4]。
  庞大的文物数量及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故宫博物院的魅力所在,但同时众多文物藏品的展出机会很少。受到展馆场地限制,及特殊文物,如书画类文物,不易保存等因素的影响,180多万件藏品不见天日的时候居多,每年展出的藏品大概只占总数的2%,大大减弱了文物展览传播效果。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这个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重点推出的展览引发了观众浓厚的兴趣,特展一开幕就吸引大量游客排队等候,故宫博物院被迫不得不采取限流限时的参观方式,以保证展览正常进行。这样导致游客很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排队观展,但观展体验和收获却大打折扣。
  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播形式的局限性。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文物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走了20多年,形成以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研究、数字化展示为主的全方位数字化道路。在数字化展示方面,故宫博物院已发布了《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十多个App,通过充满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方式,向观众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文以《每日故宫》App为主要案例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此App呈现内容精简到位,作为数字日历App,每天推送的藏品内容简洁明了,在没有给用户造成压力的情况下,将传统文化传播参与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每日故宫》作为故宫出品的第一个手机App,手机终端的交互方式可以让用户快速的参与到藏品内容的体验当中,对数字化文物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实例应用——《每日故宫》
  2013年,故宫博物院决定把文物“搬到”移动设备上,《胤禛美人图》是故宫推出的第一款App,取材自《雍亲王提书堂深居图屏》。该App上线两周下载量就超过了20万,备受好评。2014年故宫想更进一步用文物数字化的方式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试图找到一种让文物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形式。过去,由于藏品的长卷轴的设计,为了保证欣赏藏品的体验,故宫App只在屏幕更大的iPad上呈现,随着智能手机技术不断进步,作为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五媒体”,更加适合作为日常传播的载体。2015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出品,与中央美术学院彦风所主持的柠檬岛互动工作室合作完成第一款iPhone App——《每日故宫》应运而生。
  《每日故宫》的定位是一款文化类App,侧重于知识普及,致力于使用多媒体视觉技术传播传统文化魅力,并创建藏品的多维描述。App Store的官方介绍里是这样说的:“每日甄选一款馆藏珍品,邀您同游宋元山水,共访禁城别苑,探寻皇家日常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感受传世珍品不竭的历史生命。”[5]   与以前的App相比,《每日故宫》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轻”:明确的主题、紧凑的故事情节和厚重的内容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以文物日历的形式每天推送一件文物高清图及解说的同时,定期播报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信息。
  该应用程序主要有日历信息、藏品展示、随笔记录、分享日签这四大功能。
  以日历信息为一级页面,逐層展开各个功能,突出整个App日历主题。一级页面用今日推荐藏品作为背景图,日期数字以镂空效果呈现,左下角是具体日期信息,用户点击日历数字或背景图片便可跳转到今日推荐藏品的信息页面。另外页面顶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按钮,点击左上角即可查看往期藏品,故宫展览信息,点击右上角按钮可进行随笔记录,分享日签。整体功能构架层级简单,逻辑清晰。
  (三)《每日故宫》的展示与传播特点
  《每日故宫》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官方推荐每天一件故宫馆藏珍品,感受各类型珍贵文物及代表作品经典魅力;
  2.文物图片质量极佳,细节高清,文字讲解内容专业准确;
  3.界面简洁,功能清晰,产品优化迭代迅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交互体验;
  4.日历信息页面设计精美,介绍藏品的方式独特创新;
  5.每日随笔记录及分享功能增加用户与App的交互性,提高用户粘合度。
  在新媒体背景下,《每日故宫》以手机App作为内容载体,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与传播,为用户营造了良好的虚拟环境,设计了便捷的交互体验,提高体验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
  距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出品了十余款App,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为公众展示故宫收藏的180万余件套文物,力图从年龄上、知识层面上对不同需求、不同接受方式的公众实现有针对性的对位展示。
  三、文物数字化的展示与传播策略
  (一)从内容入手,将传统文化解码重构
  《每日故宫》App在传播与展示传统文化时,以日历的形式每日推送一件馆藏珍品作简要的图文介绍,用简洁明了的交互界面和言简意骇的文字提供一种轻松无压力的方式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的解码重构传统文化的方法,为文物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提供了正确案例。
  文物数字化传播与展示应以夯实严谨的资料作为基础,把晦涩难懂的传统知识解码成为现代人更好接受的文化内容,对其进行分级,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进行重构。最终所呈现内容与形式应与现如今用户的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多媒体视听习惯相适应。
  (二)从数字技术入手,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相比于过去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美术课本、电视纪录片等,新一代的年轻群体对新潮鲜活的社会热点、文化知识的认知视野十分宽阔,《每日故宫》为主的故宫出品的App可以触动他们对故宫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因此,文物数字化传播与展示应结合群众背景,利用好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手持终端交互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条件,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文物数字化的展示和传播的过程中,应以内容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技术为辅,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交互设备,将两者结合为文物藏品展示、传播等方面开创了新的用户体验,引领观众参与文物数字化革命,将传统文化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J].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9.
  [2]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龚花萍,王英,胡春健,刘春年.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现状比较与述评》[J].现代情报,2015(4):164-171.
  [4]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年鉴2014[J[.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5]苹果商店官网.《每日故宫》App[EB/OL].[2019-12-20].https://apps.apple.com/cn/app/id943324650.
  作者简介:徐锦宁,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媒体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电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历史长河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民族形象。一方面,影片结合当前时代精神和观众的审美习惯进行改编,讲述能够显人性、动人情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营销,扩大影片与市场的接触面。总体来说,在内容上立足历史和传统,呈现具有中国元素和民族感染力的文化形象,通过对生命和价值的哲学思考、对现代生活的观照,以小见大地对人类存在
期刊
摘 要:大角鹿纹样在初唐的流行与胡风盛行有关。金银容器上的大角鹿纹较之丝绸鹿纹,造型更加写实。灵芝为角的鹿纹,与西方装饰风格和唐代仙道思想关联紧密,也是胡风渐退、汉风重归之时,动物纹与植物纹融合的典型表现。芝顶鹿纹在金银容器上的出现,被唐人寄予了长寿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芝顶鹿;大角鹿;金银器纹饰;仙道思想  中国金银器皿的出现不晚于商周时期[1]。汉魏时期,黄金已被用于制作饮食器,以助长寿。《
期刊
摘 要:近年来,bilibili视频网站在国内广受欢迎,其中特有的弹幕文化也受到了用户的追捧。近年来,弹幕逐渐从一种亚文化现象,转变为网络主流文化,甚至在语言形式上有引领流行文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对所衍生的新兴语言符号的特点进行解读,分析bilibili弹幕文化对未来新兴语言符号生态的权利与义务上的健康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弹幕文化;新兴语言符号;传播;网络语言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 要:Moonassi的图像多以传统东方绘画的形式美学和思想作为来源探讨当代人当下生活的困境与救赎。其风格独特的人物形象潜藏的理性思考背后的东方思想美学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东方禅学自身逻辑表达的追求,简单的线条和黑白的画面形式超越了绘画作为再现或象征的表现形式,使得绘画的形式美从日常经验的裂隙中迸发出的荒诞指向存在主义语境下的赋魅表达。  关键词:Moonassi;东方禅意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图像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特征植根于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在中医典籍中也有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在《黄帝内经》中,集中表现为“气——经脉——人格”的理论体系:根源于自然的“气”在人体中通过“经脉”得以实现其流动性,进而又在精神领域产生崇高的“人格”;同时,高度道德伦理化的人格又是生理意义上健康的基本保证。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医学实用价值、哲学思维品格,同时也
期刊
摘 要:新印象主义,或称新印象派、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出现的美术流派。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分受到印象主义风潮影响的画家掀起了技术的革新,以光色规律分布的单色斑点在观者的视觉系统中被无意识地混合,没有明显的轮廓线,模糊了物体之间的边界,色点组成的形象在不同的距离展现出清晰或模糊的效果,变换出点彩派的新时代。修拉是是法国新印象派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而他的艺术风格在点彩派乃至欧洲美术史上都有舉
期刊
摘 要:《土生子》是黑人文学的重要开创者——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被誉为黑人文学的“里程碑”。由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特殊,作者将当时最敏感的种族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创作主题,所以现实主义成为了小说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小说显性情节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与之并行的以文化殖民主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分析这一叙事暗线,揭示出它对小说显性情节发展的交互和补充作用,可以丰富对主人公别格形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
期刊
摘 要:观念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思想表达上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审视现代陶艺中的时间主题,并分别从观念艺术的概念及其思想基础、历史语境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国内外的艺术作品,阐释了现代陶艺的精神承载和独特的审美品质。  关键词:观念艺术;现代陶艺;时间  在后现代艺术的门类里,观念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的探索性、革新性和深刻性都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现代陶艺。关于观念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而山西古建筑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彰显了对于建筑形态与设计审美的追求,对于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及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山西古建筑应县木塔为例,展开对古建筑的审美设计的研究,增强人们对审美以及对设计艺术美感的认识感触。  关键词:应县木塔;造型美感;设计;审美  在对古建筑进行考察时,不仅要看其建筑的结构和外观设
期刊
摘 要:当前,消费文化的繁盛使观众对娱乐产品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发散的态势,如何增强影片带给观众的快感,达到良好的口碑效应,考验着制片方的叙事能力。韩国电影一直以成熟的故事创作而受到观众的青睐,通过分析韩国电影《电话》叙事的越界魅力所带来的沉浸性体验,探索观众何以接受并喜欢该片,对我们讲出好的奇幻故事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话;越界美学;消费主义;电影叙事  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当下,观众选择观看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