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用,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这说明了活动课已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同时也阐明了活动课不再是单纯的学科“补充”,而是学校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这将是彻底改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状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如何开设数学活动课、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作了一些尝试,在全校各年级结合教材内容,变原来每班只有几个数学尖子“吃小灶”的强化训练活动,为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的班级定时授课活动,使对数学感兴趣、有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自由度较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仅就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活动课中注意创设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和教育。数学活动课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渠道之一,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去激励、诱发学生,激发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和谐氛围,有利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数学活动课的成功与否除了考查课堂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外,很大程度是看能否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其中“数学游戏”课的开设,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形式。如二年级“乘法游戏”课是由老师当火车司机发号员、学生一人为一节车厢,教师的号令是:前进、后退、往左开、往右开。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轮到谁,谁就迅速说出算式。如果哪位同学说错了就“停车检修”,指定一名同学当检修工,帮助纠正错误,然后游戏继续进行。这样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又如五年级一节数学活动课,是由学生主持开展的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课堂上有的扮演祖冲之老先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当年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有的扮演德国数学家高斯,讲述如何速算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等。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在搜集整理资料、表演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崇高理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2.引进成功的激励,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活动课中引进成功的激励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起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开展成功的激励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心理活动。因此,在设计以激励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同一内容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用分类推进的方法,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如举行的数学知识“接力竞赛”,属于分组集体竞赛活动。教师首先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A、B、C三套(每套3份)试卷,将全班学生按平时成绩(也可自由报名),分为三大组(9个小组)通过抽签排位,开始进行“接力竞赛”(平均每人做一题,在规定时间内,同一小组的同学可帮助修正前面同学的答案),竞赛结束,取前三名为夺取红旗小组,这种竞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均有成功的机会,并增强了他们参与竞争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增强了他们的高度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3.开展自主活动,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数学活动课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趣的活动中,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开设“动脑筋”活动课,主要内容有:(1)不用计量工具怎样判断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多于一半、等于一半、少于一半?(2)怎样利用量杯和水计量出不规则石头的体积?(3)用直尺和水怎样计量出酒瓶的容积?活动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去发现,诸如“水的形状能任意改变,但体积不变”的道理,使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活动课中注意参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数学活动课应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1.鼓勵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五年级《试试你的创造力》数学活动课,目的是动手剪剪拼拼,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沿直径(或半径),对折4次,剪开,把圆纸片平均分成16份,这16份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除了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行和长方形之外,还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和近似的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两种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新方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亲身体验,使之感受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乐趣与作用,并帮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或用“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如“公顷的认识”实践活动课,可安排在室外进行,由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其围成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大约只占1公顷的百分之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校又如“室外测量”、设计编排“数学小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都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的问题。
上述仅是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做法,如何更有效地开设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如何开设数学活动课、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作了一些尝试,在全校各年级结合教材内容,变原来每班只有几个数学尖子“吃小灶”的强化训练活动,为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的班级定时授课活动,使对数学感兴趣、有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自由度较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仅就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活动课中注意创设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和教育。数学活动课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渠道之一,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去激励、诱发学生,激发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和谐氛围,有利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数学活动课的成功与否除了考查课堂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外,很大程度是看能否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其中“数学游戏”课的开设,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形式。如二年级“乘法游戏”课是由老师当火车司机发号员、学生一人为一节车厢,教师的号令是:前进、后退、往左开、往右开。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轮到谁,谁就迅速说出算式。如果哪位同学说错了就“停车检修”,指定一名同学当检修工,帮助纠正错误,然后游戏继续进行。这样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又如五年级一节数学活动课,是由学生主持开展的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课堂上有的扮演祖冲之老先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当年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有的扮演德国数学家高斯,讲述如何速算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等。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在搜集整理资料、表演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崇高理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2.引进成功的激励,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活动课中引进成功的激励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起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开展成功的激励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心理活动。因此,在设计以激励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同一内容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用分类推进的方法,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如举行的数学知识“接力竞赛”,属于分组集体竞赛活动。教师首先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A、B、C三套(每套3份)试卷,将全班学生按平时成绩(也可自由报名),分为三大组(9个小组)通过抽签排位,开始进行“接力竞赛”(平均每人做一题,在规定时间内,同一小组的同学可帮助修正前面同学的答案),竞赛结束,取前三名为夺取红旗小组,这种竞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均有成功的机会,并增强了他们参与竞争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增强了他们的高度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3.开展自主活动,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数学活动课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趣的活动中,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开设“动脑筋”活动课,主要内容有:(1)不用计量工具怎样判断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多于一半、等于一半、少于一半?(2)怎样利用量杯和水计量出不规则石头的体积?(3)用直尺和水怎样计量出酒瓶的容积?活动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去发现,诸如“水的形状能任意改变,但体积不变”的道理,使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活动课中注意参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数学活动课应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1.鼓勵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五年级《试试你的创造力》数学活动课,目的是动手剪剪拼拼,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沿直径(或半径),对折4次,剪开,把圆纸片平均分成16份,这16份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除了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行和长方形之外,还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和近似的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两种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新方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亲身体验,使之感受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乐趣与作用,并帮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或用“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如“公顷的认识”实践活动课,可安排在室外进行,由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其围成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大约只占1公顷的百分之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校又如“室外测量”、设计编排“数学小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都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的问题。
上述仅是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做法,如何更有效地开设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