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绿感地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则套用了移动通信这个品牌,创建了“绿感地带”这个词,其意在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让语文课堂充满绿色,充满和谐。
   一、赏识教学是实现“绿感地带”的基础
   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能变得轻松起来,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自由自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表扬了某位同学‘你今天回答得特别好’之后,这位同学就会整节课都很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应该就是教师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心理、行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绿色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赏识的课堂。师生间相互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再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再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绿感地带。
   二、精彩生活是实现绿感地带的源泉
   其实,语文教学是对生活的阐释。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课堂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语文视野。如新课标倡导的低年级“生活识字”这一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车厢里的宣传标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天地。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绿色课堂”就无处不在。
  2.绿色课堂,呼吁健康向上。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等,都是教育污染现象的活生生的例证。当今之时,“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针对教育污染现象而发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污染,绿色课堂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绿色课堂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把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作重要任务。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3.绿色课堂,创造希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包蕴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契机,教学中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开发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培养创造性是绿色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绿色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动态生成是实现绿感地带的活力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始终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有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以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我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中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句话时,一个学生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你们想要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同学们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一个成语引起了学生们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最后引发了一组组精彩的人物外貌片断描写,可谓一“词”激起千层浪,它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言之有物”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从而显现出生命的绿色。
   在绿色课堂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们一些赏识,多让他们了解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生成在课堂上。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韩如松,教师,现居江苏泗洪。
其他文献
柔性管理的含义和内容1.含义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情感、组织、战略、营销、生产、技术、服务、心理等要素整合为一体,追求全方位优质的系统化管理。其精髓是强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