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南昌市城市内涝灾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着南昌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南昌市发生内涝的实地调查和对相关人员的访谈及借鉴国内外防止城市内涝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发现南昌市存在城市规划不科学,城市盲目扩张,地下管网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促进南昌市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将城市管网的修复与完善纳入城市规划;保护和利用城市天然水系;在城市建设中,选择透水材料铺设地面;健全城市内涝防范、河道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防治南昌市城市内涝灾害。
关键词:城市内涝;解决对策;南昌市
引言:近年来,随着南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种“城市病”集中凸显和爆发,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灾害,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关于城市内涝问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这一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内涝研究的进程。但是,现有的研究分析不全面,没有看到形成城市内涝背后的深层原因,因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先对南昌城市内涝的基本现状进行总体介绍,其次,剖析造成南昌城市内涝的原因;最后借鉴国内外防治城市内涝的经验,立足南昌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地下管网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等措施,以期为解决南昌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理途径。
一 、南昌城市内涝总体介绍
南昌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强降雨时节大多集中在4-6月,重特大暴雨后或历经持续长降雨后导致部分地区积水严重,形成城市内涝。目前南昌市城市内涝问题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强降雨频发,损失惨重。据江西省洪涝灾情统计显示,每年汛期南昌都会因强降雨导致发生不同程度内涝,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亡。例如: 2016年6月16日,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50毫米左右,农村地区的大量的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严重。受强降雨天气影响,南昌城区地势低洼区域积水严重,多条街道行人无法出行,给排水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困难。2017年6月23日,一场暴雨侵袭江西南昌,持续强降雨致城区部分地段严重内涝,地势低洼的街道俨然成为一条河流,“沿岸”众多商家忙着排涝。2018年南昌内涝造成进贤县3个乡镇2810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2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61万元。2019年7月12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为23.7毫米,南昌市52.3毫米,南昌城区多路段内涝严重。部分车辆被淹,群众出行困难。
(2)技术理念落后,管理防范意识淡薄。南昌市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与修复,甚至规模地平移山坡、回填洼地导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特别是老福山地段、京山老街、朝阳中路、孺子路等多个低地势地段,沿线居民深受内涝灾害困扰。南昌市2015年6月22 日大暴雨中,湾里区况家站累计降雨301mm,青山湖区累计162mm,城中心区累计134mm。平均降雨量达到130mm/h,远超城区排水系统22-34mm/h的排水能力,造成低洼路段内涝严重,影响市民们生活。
(3)城市“看海”成常态,城市内涝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据江西日报报道,早在2003年6月25日,南昌就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城区大面积积水,全城交通基本瘫痪,整个城市“泡”在水中,在此之后南昌投入20亿元资金,综合改造5大排水系统,实施12大工程30多个子项目,虽有初步改善,但之后十几年里内涝灾害仍然频发,每到夏季汛期总会有一两次全城被淹的情况发生。南昌市内涝问题仍需严肃处理。
二 、南昌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1.“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随着南昌市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排放废气量过多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区中心温度比郊区高3℃~5℃,而且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大的建筑物越来越密集,改变了原先气流流动特性,从而改变了暴雨的时空分布 。另外,生活生产排放的污染气体会让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多,这些颗粒最终变成了降雨凝结核,直接导致城区降雨量增加。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城市上空形成“雨岛效应”,当“雨岛效应”发生在汛期时,叠加产生的暴雨量更大,更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1]。
2.城市和土地规划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南昌市近年來不断发展,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比如地铁、城市快速路、高架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现有排水管线进行迁改或误操作的破坏,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城市规划部门不能完全预料到城市发展的最终程度,导致新开发区域逐渐成为繁华地区后,以前的排水管网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排水需求,必然需要对现有管网进行改造施工[2]。导致南昌绝大部分施工地区如老福山地区、孺子路等地方,由于覆盖有管网的路面反复开挖施工,施工期间或多或少对管网排水能力有负面影响,强降雨一来,无法正常排水,从而形成内涝。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趋向紧张,为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要,绿地、湖泊、水库等不同程度地被占用,地面硬化增快,缩短了自然储存雨水的空间,雨水只能停留在城市低洼地区,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加剧城市内涝。
3.“重地表,轻地下”导致地下管网建设不完善
给排水管网是城市最为基本的民生设施,其运行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城市给排水管道都是在地下,其通畅与否,在不出现暴雨的情况下往往不会对城市的美观造成影响,更为关键的是,给排水管网建设投资巨大,并且这些投资并不能给南昌带来GDP的增长。所以这些重要的民生设施往往被南昌市政府所忽视,而把大部分投资放在形象工程,注重光鲜亮丽的城市景观、城市轮廓和天际线的打造,从而导致地下管网不完善,容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另外,市民将垃圾倒入排水管网,造成排水管网堵塞,南昌大部分老城区依然是雨污合流排水体制,餐饮业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菜叶、果皮等,这些物质与排放的油脂混合在一起,长此以往形成了发酵膨胀的物质,严重阻塞管道。 4.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与国内很多城市相比,国外出现大面积城市内涝的概率相对较低,因为这些城市采用的排水标准都相对较高。例如,纽约采用的是10-15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标准,东京是5-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的重现期为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5年的标准。虽然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及发展的需求,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不断更新及提升了对排水管网重现期的设计要求,但是相对于国外城市的标准来说,我国的排水设计标准仍然较低,而南昌市大部分地区排水管网的重现期仍为0.5年-1年,远远低于这一标准,当遇到重现期较低的暴雨时,无法承担该负荷,进而导致城市内涝灾害的出现。城市内涝问题要得到更好地解决,必须从人治走向法治,明确职责权限且大家遵守共同的规则[3]。南昌城市内涝灾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正是由于在防治上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南昌市2006年颁布了《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但是该办法大多有关排水许可、水质监测、污水处理运营、设施养护管理等日常管理内容,涉及有关城市内涝防治方面的内容却很少。
三、 解决南昌市城市内涝的对策与建议探讨
1.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目前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经济效应的过度关注导致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缺失。在内涝灾害发生时,他们一般仅从排水或技术方法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而很少从城市最初的规划与建设上思考内涝灾害发生的原因[4]。所以要求城市建设者意识到在城市规划上的不合理之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地下排水系统的修复与完善纳入规划,并高度重视其后期管理与维护。要确保防洪排涝建设与区域开发建设同步开展,注重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雨、污分流。在进行老城区改造的过程当中,需要优化原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好配套的排水设施,并将内外排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重视对城市天然水系的保护与利用。面对城市内涝问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找适合于自身发展水平的应对策略。其中,德国防涝措施较为系统和全面,可为南昌市防涝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德国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认为排水系统是大城市应对暴雨的第一道防线。在德国柏林,建设防溢流明沟来防止暴雨时排水管道溢流。当大雨降临时,明沟能够发挥天然河道功能存储大量雨水[4]。德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很重视对城市天然水系的保护与利用。它通过下挖加深河道宽度小于10米的小河,硬化其河底和两侧岸壁,使河道枯水期岸壁高度可达3—5米左右,在不增宽河道宽度的前提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防止河道接纳过多排水后溢水倒灌。
2.降低地面硬化率 目前,沥青和水泥地面成为城市建成区的标志,大量不渗水地面的出现,人为地阻绝了大自然的水循环的途径。从自然界角度来说,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就应该解决城市地面硬化带来水难以渗透的问题。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用透水材料来铺设城市的地面,让水循环的这一环节不被人为的阻断,这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办法。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对各类地面采取非硬化铺设,这样既能避免城市在大降暴雨时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又能帮助城市利用雨水来补充地下水资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人工补偿方法。例如,深圳市在新建城区用中空砖铺设人行道,在砖中间种植草皮,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植被覆盖,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雨水下渗问题[5]。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现如今的法治社会,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对防涝建设的法制规范,健全相关法制法规,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防洪立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验,并根据城市的发展形势制定了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城市的防洪治理与预防城市内涝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对雨水的调蓄工作进行了具体措施手段的明确规定,同时在城市内涝防范相关工作也明确了其工作措施以及问责手段。我国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明确监管体制与责任体系,提高对河道的管理力度,严厉禁止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综上所述,南昌市城市内涝是由气候、环境、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气候原因虽是造成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通过对南昌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对城市管网系统规划和建设存在的失误与不足才是根本原因。本文分析了造成南昌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城市内涝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预防与治理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联合出力与积极配合。更科学的城市规划,应当以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南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树立全局观,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上应具有超前性,立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的规划、建设及监管机制,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思远.广州市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及雨洪利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汪晖.武汉城市内涝问题研究及探讨[J].给水排水,2017,53(S1):117-119.
[3] 胡盈惠.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02):6-8.
[4] 耿莎莎.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向祥林.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研究.浙江大学[D].2017年
作者简介:曹语嫣(1999.12— ),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谭纪来(1999.12— ),女,湖北省十堰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李思喆(1999.07—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吴樱(2001.09— ),女,江西省上饶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吴紫琪(2001.01— ),女,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郑宇琳(1999.09— ),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陈宣涛(2000.11— ),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飞行技术专业 本科生
关键词:城市内涝;解决对策;南昌市
引言:近年来,随着南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种“城市病”集中凸显和爆发,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灾害,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关于城市内涝问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这一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内涝研究的进程。但是,现有的研究分析不全面,没有看到形成城市内涝背后的深层原因,因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先对南昌城市内涝的基本现状进行总体介绍,其次,剖析造成南昌城市内涝的原因;最后借鉴国内外防治城市内涝的经验,立足南昌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地下管网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等措施,以期为解决南昌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理途径。
一 、南昌城市内涝总体介绍
南昌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强降雨时节大多集中在4-6月,重特大暴雨后或历经持续长降雨后导致部分地区积水严重,形成城市内涝。目前南昌市城市内涝问题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强降雨频发,损失惨重。据江西省洪涝灾情统计显示,每年汛期南昌都会因强降雨导致发生不同程度内涝,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亡。例如: 2016年6月16日,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50毫米左右,农村地区的大量的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严重。受强降雨天气影响,南昌城区地势低洼区域积水严重,多条街道行人无法出行,给排水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困难。2017年6月23日,一场暴雨侵袭江西南昌,持续强降雨致城区部分地段严重内涝,地势低洼的街道俨然成为一条河流,“沿岸”众多商家忙着排涝。2018年南昌内涝造成进贤县3个乡镇2810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2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61万元。2019年7月12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为23.7毫米,南昌市52.3毫米,南昌城区多路段内涝严重。部分车辆被淹,群众出行困难。
(2)技术理念落后,管理防范意识淡薄。南昌市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与修复,甚至规模地平移山坡、回填洼地导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特别是老福山地段、京山老街、朝阳中路、孺子路等多个低地势地段,沿线居民深受内涝灾害困扰。南昌市2015年6月22 日大暴雨中,湾里区况家站累计降雨301mm,青山湖区累计162mm,城中心区累计134mm。平均降雨量达到130mm/h,远超城区排水系统22-34mm/h的排水能力,造成低洼路段内涝严重,影响市民们生活。
(3)城市“看海”成常态,城市内涝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据江西日报报道,早在2003年6月25日,南昌就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城区大面积积水,全城交通基本瘫痪,整个城市“泡”在水中,在此之后南昌投入20亿元资金,综合改造5大排水系统,实施12大工程30多个子项目,虽有初步改善,但之后十几年里内涝灾害仍然频发,每到夏季汛期总会有一两次全城被淹的情况发生。南昌市内涝问题仍需严肃处理。
二 、南昌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1.“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随着南昌市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排放废气量过多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区中心温度比郊区高3℃~5℃,而且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大的建筑物越来越密集,改变了原先气流流动特性,从而改变了暴雨的时空分布 。另外,生活生产排放的污染气体会让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多,这些颗粒最终变成了降雨凝结核,直接导致城区降雨量增加。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城市上空形成“雨岛效应”,当“雨岛效应”发生在汛期时,叠加产生的暴雨量更大,更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1]。
2.城市和土地规划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南昌市近年來不断发展,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比如地铁、城市快速路、高架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现有排水管线进行迁改或误操作的破坏,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城市规划部门不能完全预料到城市发展的最终程度,导致新开发区域逐渐成为繁华地区后,以前的排水管网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排水需求,必然需要对现有管网进行改造施工[2]。导致南昌绝大部分施工地区如老福山地区、孺子路等地方,由于覆盖有管网的路面反复开挖施工,施工期间或多或少对管网排水能力有负面影响,强降雨一来,无法正常排水,从而形成内涝。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趋向紧张,为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要,绿地、湖泊、水库等不同程度地被占用,地面硬化增快,缩短了自然储存雨水的空间,雨水只能停留在城市低洼地区,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加剧城市内涝。
3.“重地表,轻地下”导致地下管网建设不完善
给排水管网是城市最为基本的民生设施,其运行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城市给排水管道都是在地下,其通畅与否,在不出现暴雨的情况下往往不会对城市的美观造成影响,更为关键的是,给排水管网建设投资巨大,并且这些投资并不能给南昌带来GDP的增长。所以这些重要的民生设施往往被南昌市政府所忽视,而把大部分投资放在形象工程,注重光鲜亮丽的城市景观、城市轮廓和天际线的打造,从而导致地下管网不完善,容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另外,市民将垃圾倒入排水管网,造成排水管网堵塞,南昌大部分老城区依然是雨污合流排水体制,餐饮业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菜叶、果皮等,这些物质与排放的油脂混合在一起,长此以往形成了发酵膨胀的物质,严重阻塞管道。 4.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与国内很多城市相比,国外出现大面积城市内涝的概率相对较低,因为这些城市采用的排水标准都相对较高。例如,纽约采用的是10-15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标准,东京是5-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的重现期为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5年的标准。虽然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及发展的需求,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不断更新及提升了对排水管网重现期的设计要求,但是相对于国外城市的标准来说,我国的排水设计标准仍然较低,而南昌市大部分地区排水管网的重现期仍为0.5年-1年,远远低于这一标准,当遇到重现期较低的暴雨时,无法承担该负荷,进而导致城市内涝灾害的出现。城市内涝问题要得到更好地解决,必须从人治走向法治,明确职责权限且大家遵守共同的规则[3]。南昌城市内涝灾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正是由于在防治上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南昌市2006年颁布了《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但是该办法大多有关排水许可、水质监测、污水处理运营、设施养护管理等日常管理内容,涉及有关城市内涝防治方面的内容却很少。
三、 解决南昌市城市内涝的对策与建议探讨
1.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目前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经济效应的过度关注导致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缺失。在内涝灾害发生时,他们一般仅从排水或技术方法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而很少从城市最初的规划与建设上思考内涝灾害发生的原因[4]。所以要求城市建设者意识到在城市规划上的不合理之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地下排水系统的修复与完善纳入规划,并高度重视其后期管理与维护。要确保防洪排涝建设与区域开发建设同步开展,注重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雨、污分流。在进行老城区改造的过程当中,需要优化原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好配套的排水设施,并将内外排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重视对城市天然水系的保护与利用。面对城市内涝问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找适合于自身发展水平的应对策略。其中,德国防涝措施较为系统和全面,可为南昌市防涝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德国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认为排水系统是大城市应对暴雨的第一道防线。在德国柏林,建设防溢流明沟来防止暴雨时排水管道溢流。当大雨降临时,明沟能够发挥天然河道功能存储大量雨水[4]。德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很重视对城市天然水系的保护与利用。它通过下挖加深河道宽度小于10米的小河,硬化其河底和两侧岸壁,使河道枯水期岸壁高度可达3—5米左右,在不增宽河道宽度的前提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防止河道接纳过多排水后溢水倒灌。
2.降低地面硬化率 目前,沥青和水泥地面成为城市建成区的标志,大量不渗水地面的出现,人为地阻绝了大自然的水循环的途径。从自然界角度来说,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就应该解决城市地面硬化带来水难以渗透的问题。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用透水材料来铺设城市的地面,让水循环的这一环节不被人为的阻断,这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办法。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对各类地面采取非硬化铺设,这样既能避免城市在大降暴雨时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又能帮助城市利用雨水来补充地下水资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人工补偿方法。例如,深圳市在新建城区用中空砖铺设人行道,在砖中间种植草皮,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植被覆盖,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雨水下渗问题[5]。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现如今的法治社会,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对防涝建设的法制规范,健全相关法制法规,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防洪立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验,并根据城市的发展形势制定了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城市的防洪治理与预防城市内涝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对雨水的调蓄工作进行了具体措施手段的明确规定,同时在城市内涝防范相关工作也明确了其工作措施以及问责手段。我国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明确监管体制与责任体系,提高对河道的管理力度,严厉禁止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综上所述,南昌市城市内涝是由气候、环境、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气候原因虽是造成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通过对南昌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对城市管网系统规划和建设存在的失误与不足才是根本原因。本文分析了造成南昌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城市内涝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预防与治理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联合出力与积极配合。更科学的城市规划,应当以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南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树立全局观,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上应具有超前性,立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的规划、建设及监管机制,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思远.广州市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及雨洪利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汪晖.武汉城市内涝问题研究及探讨[J].给水排水,2017,53(S1):117-119.
[3] 胡盈惠.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02):6-8.
[4] 耿莎莎.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向祥林.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研究.浙江大学[D].2017年
作者简介:曹语嫣(1999.12— ),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谭纪来(1999.12— ),女,湖北省十堰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李思喆(1999.07—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吴樱(2001.09— ),女,江西省上饶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吴紫琪(2001.01— ),女,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郑宇琳(1999.09— ),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陈宣涛(2000.11— ),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江西省新建区南昌航空大学 飞行技术专业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