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倾听”,是一种情感活动,不仅是耳朵能听到相应的声音,而且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语来回应对方,是接纳、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美国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然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课堂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并不强,倾听低效的状况普遍存在。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同时切实推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更精彩呢?
一、以“境”领听,吸引倾听的注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跟学生所处环境、情绪密切相关。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形成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
如上《美丽的镜泊湖》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入: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螺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灭祸。这件事传到天庭,引起王母娘娘的忌妒,她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螺女上天索取,发生了争执,宝镜便从天上掉了下来(这时课件中的宝镜从天而降,即将落在中国地图上的黑龙江省)。“你们知道这宝镜掉在哪儿了吗?”学生激动地抢答:“是我国的黑龙江省。”教师继续声情并茂地讲述道:“这宝镜掉下时,一震,你们瞧,它变成了什么?”(课件中出现了课文的插图——镜泊湖照片)此时的学生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当听到老师问“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美丽的镜泊湖去看一看”时,他们那一声震耳欲聋的“想——”,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在不到一分钟的引入里,教师补充的这段传说,不但给镜泊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记住了镜泊湖的地理位置,这些无不激发起学生的倾听欲望,促使他们形成专注倾听的心理基调。
又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螳螂捕蝉》一课,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设计了课文表演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练读对话,并就当时情境写台词,再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吴王”和“少年”,其他人扮演导演。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充分激发了学生倾听的兴趣,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活动中入情入境,不但进行了有效的倾听,而且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
因此,巧妙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给学生设置倾听的“磁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充分吸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以“专”促听,端正倾听的品质
有效倾听的关键是倾听有效的信息,而“专注”是影响倾听效果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倾听专注度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明确指向
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学生自学课文前,支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下面我就让你们读书。我对读书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听我的要求:我什么问题也不提。读完了你站起来就应该有话要说。谈你的理解,谈你的感想,谈你的心得,谈你的体会,谈你的疑问都可以。行不行?”“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还有一个问题,要养成习惯:一读书就要拿出笔来。开始读,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想默读就默读;想朗读就朗读;想两个人一起读,想小组一起读都可以。开始。”学生潜心读课文,之后进行教师引导下的阅读交流。
本案例中,学生能全神贯注投入阅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支老师给了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与方法。在任务驱动下,学生才能专注倾听,深入阅读。在阅读中,不同阅历、不同性格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这些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在学生有效倾听后,在学生明确指向潜心阅读后才会获得。
2 静心读书
先来看看薛法根老师《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给学生留足了很长一段时间仔细默读“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感人至深的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看似静默的课堂,其实学生们的思绪却在飞扬,情感正在激荡,智慧已在喷涌。听——“我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老天鹅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这些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阐释,也是学生深入“倾听”文本的结果。“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生慧!”只有静心读书,才能更好地“倾听”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为学生倾听同伴发言和参与课堂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学生倾听的专注度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这犹如给学生的倾听加入“催化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倾听的良好品质。
三、以“拨”导听,培植倾听的深度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有了倾听的热情、倾听的要求,并不代表学生就会听了。教师还要让孩子在倾听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直至拥有良好的语感。所以,让孩子善于倾听,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1 有问题时
崔峦先生曾说:“教学中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的点拨,会给学生的思绪“锦上添花”,从而促进学生倾听得更有深度。
如上《灰雀》一课,当大家都在交流“从哪些词句可看出小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时,一名学生冷不丁地提出了“灰雀不是小男孩捉的,也有可能是小男孩知道某个人捉去的,是回去劝告他把灰雀放回树林的”这样的观点。教师沉着冷静地回应:“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想想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又开始了,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讨论,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孩子的诚实。
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不光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开这些疑问,而且在观点争论中,培植了学生倾听的深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锐度。
2 需深入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显然,这又是建立在学生“倾听”与教师点拨基础上的。
请看于永正老师在《月光曲》中的巧拨:在交流“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时,有学生说:“看出这个女孩子对这首曲子不是非常熟练。”“她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对,弹得不熟练还要继续弹,说明她喜欢。来,握握手,你的这个发现是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另一学生说:“可以看出弹琴的人很刻苦。”师点拨道:“不怕失败,这个发现也很了不起,再读读这个词。”“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答:“姑娘很懂事,其实她很想去听音乐会,怕哥哥难过,就随便说说来安慰哥哥。”师:“很好,读书就应该像这位同学这样,通过词句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于老师紧紧抓住“断断续续”这一词语,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孩子细心品味。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师精彩的评价、循循善诱中不断深入。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点拨有多巧妙,学生的理解就有多强,他们的思维就有多敏捷,他们的倾听能力就有多深。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学生只有真正学会了倾听,才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一、以“境”领听,吸引倾听的注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跟学生所处环境、情绪密切相关。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形成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
如上《美丽的镜泊湖》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入: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螺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灭祸。这件事传到天庭,引起王母娘娘的忌妒,她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螺女上天索取,发生了争执,宝镜便从天上掉了下来(这时课件中的宝镜从天而降,即将落在中国地图上的黑龙江省)。“你们知道这宝镜掉在哪儿了吗?”学生激动地抢答:“是我国的黑龙江省。”教师继续声情并茂地讲述道:“这宝镜掉下时,一震,你们瞧,它变成了什么?”(课件中出现了课文的插图——镜泊湖照片)此时的学生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当听到老师问“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美丽的镜泊湖去看一看”时,他们那一声震耳欲聋的“想——”,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在不到一分钟的引入里,教师补充的这段传说,不但给镜泊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记住了镜泊湖的地理位置,这些无不激发起学生的倾听欲望,促使他们形成专注倾听的心理基调。
又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螳螂捕蝉》一课,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设计了课文表演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练读对话,并就当时情境写台词,再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吴王”和“少年”,其他人扮演导演。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充分激发了学生倾听的兴趣,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活动中入情入境,不但进行了有效的倾听,而且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
因此,巧妙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给学生设置倾听的“磁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充分吸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以“专”促听,端正倾听的品质
有效倾听的关键是倾听有效的信息,而“专注”是影响倾听效果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倾听专注度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明确指向
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学生自学课文前,支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下面我就让你们读书。我对读书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听我的要求:我什么问题也不提。读完了你站起来就应该有话要说。谈你的理解,谈你的感想,谈你的心得,谈你的体会,谈你的疑问都可以。行不行?”“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还有一个问题,要养成习惯:一读书就要拿出笔来。开始读,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想默读就默读;想朗读就朗读;想两个人一起读,想小组一起读都可以。开始。”学生潜心读课文,之后进行教师引导下的阅读交流。
本案例中,学生能全神贯注投入阅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支老师给了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与方法。在任务驱动下,学生才能专注倾听,深入阅读。在阅读中,不同阅历、不同性格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这些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在学生有效倾听后,在学生明确指向潜心阅读后才会获得。
2 静心读书
先来看看薛法根老师《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给学生留足了很长一段时间仔细默读“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感人至深的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看似静默的课堂,其实学生们的思绪却在飞扬,情感正在激荡,智慧已在喷涌。听——“我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老天鹅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这些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阐释,也是学生深入“倾听”文本的结果。“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生慧!”只有静心读书,才能更好地“倾听”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为学生倾听同伴发言和参与课堂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学生倾听的专注度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这犹如给学生的倾听加入“催化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倾听的良好品质。
三、以“拨”导听,培植倾听的深度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有了倾听的热情、倾听的要求,并不代表学生就会听了。教师还要让孩子在倾听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直至拥有良好的语感。所以,让孩子善于倾听,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1 有问题时
崔峦先生曾说:“教学中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的点拨,会给学生的思绪“锦上添花”,从而促进学生倾听得更有深度。
如上《灰雀》一课,当大家都在交流“从哪些词句可看出小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时,一名学生冷不丁地提出了“灰雀不是小男孩捉的,也有可能是小男孩知道某个人捉去的,是回去劝告他把灰雀放回树林的”这样的观点。教师沉着冷静地回应:“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想想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又开始了,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讨论,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孩子的诚实。
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不光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开这些疑问,而且在观点争论中,培植了学生倾听的深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锐度。
2 需深入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显然,这又是建立在学生“倾听”与教师点拨基础上的。
请看于永正老师在《月光曲》中的巧拨:在交流“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时,有学生说:“看出这个女孩子对这首曲子不是非常熟练。”“她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对,弹得不熟练还要继续弹,说明她喜欢。来,握握手,你的这个发现是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另一学生说:“可以看出弹琴的人很刻苦。”师点拨道:“不怕失败,这个发现也很了不起,再读读这个词。”“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答:“姑娘很懂事,其实她很想去听音乐会,怕哥哥难过,就随便说说来安慰哥哥。”师:“很好,读书就应该像这位同学这样,通过词句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于老师紧紧抓住“断断续续”这一词语,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孩子细心品味。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师精彩的评价、循循善诱中不断深入。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点拨有多巧妙,学生的理解就有多强,他们的思维就有多敏捷,他们的倾听能力就有多深。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学生只有真正学会了倾听,才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