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宜留更宜涩”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树强 1973年生于江苏镇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生,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崔树强书学论集》《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中国书法美学与哲学等。
  
  林散之先生是当代一位典型的传统型艺术家,诗书画俱能,自称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但却以书法成就享誉当代,被日本书家青山杉雨誉为“草圣遗法在此翁”。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对当代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比如其墨色的变化对书法墨气氤氲境界的探求;比如他草书的牵丝连绵和一气呵成,对古代“一笔书”精神的继承;比如他书法的阴阳开合,与他练习太极拳的关系;比如他一生钟爱作诗,与他书法中“书卷气”以及独立人格和人生境界的关系;比如他一生景仰诗人李白,实际在他的诗文书画中也洋溢着浓郁的庄学情怀,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仔细玩味的课题。我无法在一篇短文中,对林散之上述有价值的美学思想作全面的探讨。在这里,我想尝试对他反复强调的笔法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理解,望海内外方家有以教我。
  1929年,32岁的林散之负笈沪上,投师64岁的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黄宾虹告诫他:“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并授以“五笔七墨”之法,即“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同时黄宾虹还强调:“古来大家,各宗各派,在技法上千变万化,但却离不开‘笔墨’二字。书画之道,皆以笔墨为主。”林散之一生践行了老师的艺术主张,尤其在笔墨二字上用功。林散之一生很少对书法作系统的理论上的阐述,但从他的论书诗、题画诗以及和学生亲友的笔谈中,反复申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本文就试图沿着林散之先生的启示,对笔法中的“涩”“留”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林散之用笔主张“留”和“涩”,要线条如“屋漏痕”一般。他曾说:“凡运笔应‘留’处皆行,行处皆‘留’。”惟其如此,才能使草书的线条坚实有力,刚柔相济、凝重浑厚。林散之用笔反复强调要“涩”,他有诗云:“用笔宜留更宜涩,功夫出入在刚柔。汝今领悟神明处,应向真灵一点求。”又云:“谁人书法悟真源,点点斑斑屋漏痕。我于此中有领会,每从深处觅灵魂。”他还对人说:“古人书法忌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尖’则‘巧’,‘纤’则‘薄’,少蕴藉,‘秃’则浑厚,‘拙’则质朴,必含蓄,多蕴藉。”一般人写草书,容易犯率滑、飘浮、尖刻、拖沓的毛病,大多连绵缠绕,形同春蚓秋蛇、死蛇挂树,毫无生气。那如何才能赋予草书线条以生命、生气、生机和活力呢?这就涉及到“疾涩”的笔法问题。
  疾涩之说的提出,始于汉代的蔡邕。蔡邕言书法之妙,得疾涩二字:“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在他的《九势》也论到“疾势”和“涩势”,此后,疾和涩便成为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那么,什么是疾,什么是涩呢?蔡邕将它们定义为笔势,即所谓疾势和涩势。他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啄是短撇,如鸟嘴啄食而急遽有力;磔是波捺,要有曲折流行之势;紧趯是竖钩,趯须快行,才能紧而不散。他又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紧駃(駃,一读为jue,指一种北方良骡,系公马母驴所生;一读为kuai,即快,因良马,故快也),如同收住马之缰绳,在快行中有紧收之力。“战行”,一日即颤行;一日如战斗的行动,即不是无阻碍地直行,而是审慎地用力,节节推进,节节顿挫,甚至有时还要退却一下,再推进,也即《书谱》所谓“衄挫”之法。疾,好比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涩,则是愈挫愈奋,愈奋愈进,是在生命意志受到挫折后,而能生出更强大的意志力来战胜困难,在困难面前审慎地前行。
  疾涩之法有时容易被误解为快慢之法。在快慢的问题上,多数书论家都指出,要防止过快以至浮滑,也要防止过慢以至于臃滞。欧阳询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孙过庭说:“留不常迟,遣不恒疾。”明代潘之淙说:“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滞则骨肉重慢。”事实上快慢不能等同于疾涩。疾、涩二字,不完全等同于英文中的fast和slow。我们感觉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就像前面说的形、势一样,因为疾中有涩,涩中有疾,形中有势,势中有形,究其极地,疾涩并非二法,形势原本一体,它们是在中国气的哲学、阴阳哲学的润泽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和西方两分的世界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所谓圆凿方枘,或者这就是我们很难寻找到合适的英文译法的根本原因。刘熙载曾说:“古人论书法,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疾涩和快慢有关系,但并不仅仅就是快慢的问题。快慢主要是用笔的速度,疾涩虽然包含速度,但更重在笔势,无论疾与涩,皆需逆笔取势。慢缓易痴,快速易滑,单纯陕慢容易做到,疾涩却不易做到。疾涩是陕中有慢,慢中有快,行中有留,留中有行,也就是包世臣说的:“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撅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行处留,留处行,且行且留,留即是行,行即是留,这就是用笔中行留关系和疾涩的奥义。林散之说:“写草书要留,一留就厚了,重了,涩了。”又说:“功夫须在用笔,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等等,所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林散之草书成就的取得,还与他倾注大量精力与临习汉隶有关。他说:“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功夫有点。学碑必从汉开始。每天早上一百个字,写完才搁笔。”接着又说:“把汉人主要碑刻一一摹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点体会就行了。”这是因为汉隶的用笔迟涩凝重,笔笔能留得住,可以防止草率、轻渭、含糊的毛病。林散之还说:“隶书笔划如横划要直下,中间不能让当,中间要下功夫,要留,压得住。要驻,要翻得上来。不看两头看中间。”为什么要不看两头看中间呢?因为笔画两头的出入之迹点画交待清楚,容易被人注意,而笔画中间中实感和涩行之妙却容易被忽视。所以,包世臣告诫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包世臣还接着提出了“中实”与“中怯”的说法:“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丰富了在用笔方面的理论。其实,中实之法即是疾涩之法,而古人所说的“蜂腰”“鹤膝”之病都是针对“中截空怯”而言的。这种重视涩和笔画中截的笔法,被画家称为“积点成线”。李可 染作画讲究“行笔沉涩,积点成线”,他说:“画线的最基本原则是画得慢而留得住,每一笔要送到底,切忌飘滑。这样画线才能控制得住。线要一点一点地控制,控制到每一点。古人说‘积点成线’‘屋漏痕’,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画线,才能做到细致有力。”
  林散之诗云:“能从笔法追刀法,更向秦人入汉人。”他接着在此诗“并序”中进一步解释说:“书家,宜从笔法追溯刀法;刻石家,宜从刀法追溯笔法。二者相倚相生,同期并进,以是知今古刻石名家,无不知书法也。今观易庵先生,为启明所治前后八十余印,和平敦厚,刚健婀娜,虽出入秦汉,而能自具机格,不徒以形势炫人,实能悟入书家用笔之妙。余不能刻,而略知书法如是。质之易庵,想不河汉斯言。”林散之的书法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却没有丝毫纤弱浮怯的毛病,与他善于化碑入帖的笔法直接相关,他成功地把汉隶的笔法融入草书之中,使得草书克服了纤弱浮怯的毛病,而其核心,就是疾涩之道。
  强调疾涩之道,重点是在涩。李世民说:“为画必勒,贵涩而迟。”明代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说:“轻、重、疾、徐四法,惟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不直率油滑也。”清代画家华琳说:“涩为疾母,疾从涩生。”都是在疾涩之中更重视涩。其实,对行笔中涩法的重视,就是对笔画之中截的重视。笪重光说:“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对笔画中途的留意,就是重视笔画的内在力量的充实。刘熙载说:“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斗峻、峭拔都是地势高而陡,即用笔雄健利落,有力度和气势,但他同时强调“行笔欲充实”。他还说:“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点画要有力量,笔的出入需要取逆势,而中间部分则要涩涩推进,这样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即使纤细仍然能得圆厚,也就是米芾在《宝晋英光集》中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
  林散之也反复强调线条要“圆”、要“厚”,不要“薄”,不要“扁”。要细圆如铁丝,内含筋力如绵裹铁或绵里藏针,才能笔心实实到了,而粗扁如柳叶则飘浮薄弱。所以,得笔与否是书法线条成败的关键,得笔与否就在于是否得疾涩之道。因为要笔心实实到了,要细如髭发亦圆,要中实而不怯弱,所以历代书论家多强调全身力到,要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卫夫人说: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特别是游丝之力不但不可懈怠而过,且要尤需着力,朱和羹说:“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细处用力最难。如度曲遇低调低字,要婉转清彻,仍须有棱角,不可含糊过去。如画人物衣褶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就像谱曲谱到低调处,仍然要清亮流转,宛然在耳;又像画画中人物的衣服之褶皱,长而细,飘动而灵逸,全见力量,姿态生动乃出,就如同唐代画家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描技巧,如蚕吐丝,出入自然而内含韧力。笪重光说:“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游丝之力最见功力,最见才情,把心灵律动赤裸裸流泻在纸上,而其要妙之处就在笔实。
  笔实意味着气满,意味着生命力的旺盛。所以,包世臣也特别强调要“气满”:“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若气满则是来源极旺,满河走溜,不分中边,一目所及,更无少欠阙处。然非先从左右牝牡用功力,岂能悻致气满哉。气满如大力人精通拳势,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者,无不应之裕如也。”气满了,生命力就旺盛了;反之,要想生命力充实圆满,就必须气满,气满的关键就在笔画的中实,由此,包世臣把涤除凋疏薄怯之病的根本落在笔实:“澜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名澜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澜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澜漫之弊,至幅后尤甚。凋疏由于气怯,笔力尽于画中,结法止于字内,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汰之避之,唯在练笔,笔中实则积成字,累成行,缀成幅,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
  康有为极为推崇六朝碑刻,他认为六朝碑刻用笔雄厚:“六朝笔法,所以过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这里说的后世,主要指唐以后。他还专门对唐以前和唐以后书法进行了对比,按照康有为的理解,唐以前和唐以后书风大相径庭,前者茂密自然,雄厚无及,后者直滑怯薄,凋疏已甚,而其中的关键,就是用笔之厚,也就是气满和气厚。然而“厚”从何来?关键就在疾涩之法。(与疾涩相联系的,还有提与按。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提,笔笔按。”也就是提按随时随处结合,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按是在提的基础上按下去,提是在按的动作下提起来。这样按下的笔画,即使粗而不“自偃”,不会粗笨地死躺在纸上;这样提起的笔画,就不会出现虚浮飘弱的笔迹。所以他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可见,提按随时结合,按中提,提中按,二者无法分别。)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涩”呢?刘熙载说得好:“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在毛笔运行过程中,仿佛纸的摩擦力很大,必须以主体意志力的强大去克服和战胜它,不断有阻力,又不断克服,克服后同时又产生新的阻力,再克服,再奋进,就这样节节推进,涩涩前行,产生充分摩擦,笔和纸因摩擦而有沙沙的声响,就像祝嘉所谓:“涩发春蚕食叶声,沉雄古拙自然生。”涩,并不是因为纸张特别粗糙才涩,而是书写者创造出一种技术对心灵的制约,然后再以主体意志的强大去克服它,很类似于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由于逆涩行笔,节节顿挫,涩涩推进,所以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往往不是径直的线条,而是内含“曲”意。古人对“曲”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涩”的重视。王羲之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十和五是泛指,只是言多少而已,并不是具体确指的数字,只是说迟多一点、曲多一点、藏多一点,不要“直笔急牵裹”,以此增加线条的耐人寻味之趣。康有为也说:“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王羲之和康有为都认为要曲多直少,其实也就是涩多疾少。包世臣说:“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本》所载张华、王导、庾亮、王廙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而不曲者,右军已为稍直,子敬又加甚焉,至永师,则非使转处不复见用曲之妙矣。”包世臣指出了古今曲直之变,而要想点画线条“无有一黍米许不曲”,则非涩行不可。但“曲”是涩行的自然结果,表面上看,它和震颤着行笔的“颤笔”相
其他文献
改编于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芳华》,因为导演冯小刚的巨大号召力以及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时代徽记,使该片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并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的重要事象。纵观电影《芳华》的叙事设置,创作者用文工团的故事将青春叙事、历史叙事、英雄叙事等叙事形态联结起来,把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融汇为形式和内容的多元集合,形成复杂多重的叙事装置,开启了青春、革命、时代等元素相互融合的艺术创制与审美形态,让影片
从电影诞生以来,喜剧片类型的电影就是为了逗人发笑,让人开心。也因为喜剧电影的结局一般都是美好的、大团圆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很受欢迎的一类影片。一位法国著名喜剧作家曾经说过这样说:“喜剧就是一种以愉快地表达方式来纠正人们缺点的工具。”因此,在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当中,当然也少不了强大的艺术吸引力。它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充满人性和人情的观点,是一种幽默和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形态,就像卓别林大师的黑白无
[摘要] 《亲密敌人》是徐静蕾继《杜拉拉升职记》之后的又一职场情感大戏。剧组不仅在香港、成都、伦敦等多地拍摄外景,更成为首个被允许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中国剧组。影片以投资银行协助收购稀有矿业为背景,全景展现了以女主人公艾米为代表的现代职场女性在面临如何平衡事业与爱情时的迷失与回归。同时,影片亦折射出了现代职场女性渴望被尊重、渴望被肯定以及渴望被重视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亲密敌人》 现代职场
2017年1月20日,由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影片《降临》在国内上映。影片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中文名:姜峯楠)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导演维伦纽瓦凭借其独特的执导风格,带给观众一次异样的科幻体验。影片《降临》讲述了某天地球上突然出现了12个“蛋壳”状的不明飞行物,为尽快明确这些外星人七肢桶的来意,美国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艾米·亚当斯饰演)和物理学家伊恩
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观众的记忆之中,总带着流光般逝去的美好与温暖余韵。在这之中,警匪片向来是香港电影题材的常青树,诸如《无间道》《喋血双雄》等更是记忆中挥抹不去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这类以香港特定的时代为背景,以港式枪战而闻名的作品,足以成为香港电影的典型代表。然则,随着历史的变迁,电影中那熟悉的香港却逐渐远离了,这多少有点像曾经英俊的少年郎终究成了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既感到无奈又只好接受。从这个角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 ethakul,下称“阿彼察邦”)是泰国著名导演,1970年出生于泰国曼谷,并于2010年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自诞生伊始,就与各种交通工具有着“不解之缘”,电影史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中就出现了火车,比如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著名的《火车进站》(1895)和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而之
[摘要]动画形态构成是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涵盖传统设计学科三大构成的内容,又针对动画领域的学习特点,强调三维空间性和时间性。传统设计领域中的三大构成所研究的点、线、面、空间也是动画形态构成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动画领域学习构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动画形象、空间布局、时间流向的控制。  [关键词]动画形态 元素 构成法则时间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
近些年,由于我国大力倡导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外交活动。使得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了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电视媒体领域内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宣传,由此可见各国对国家形象的重视。“任何社会中的大众传媒都未曾停止过制造她的国家话语”。一个国家的形象如同一个品牌的广告,要在国际上保持大国形象,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声誉。而电视纪录片则是宣传国家形象的最好媒介,它取材真实,有很强的权威性,能够客观的展现出国家
《为国而歌》(青山,2019)和《音乐家》(西尔扎提·亚合甫,2019)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为国而歌》由王雷、古力娜扎主演。该片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王雷饰)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从昆明到上海的音乐自觉之路,以及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音乐家》由胡军、别里克·艾特占诺夫主演。该片讲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胡军饰)到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但因苏德战争爆发被迫
2011年由柯震东和陈妍希主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内地大受追捧,继而青春主题类电影如《致青春》《栀子花开》《匆匆那年》等纷纷上映,国产青春电影迅速成为继国产喜剧电影、爱情电影、恐怖电影之后的第四大类型的电影,虽然这类型的电影非常多,但就影片的质量而言,其水准较为欠佳。观众在观影之后发现此类电影情节大同小异,充满着各种斗争、怀孕、流产等,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久而久之对这类型的电影再也没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