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教育电视台播放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的一次讲学,讲学中提到了“块状教学”这个概念。从此,我在课堂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开始探索和尝试“块状教学”。
在多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进行的是“线形教学”。所谓“线形教学”的特点是以课文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进行教学。可是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原因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把”得太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一步一步跟着老师走,进入预先设计好的“笼子”里。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就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是“板块研读”。
“板块研读”是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介绍的。他所提出的“板块”,是指把课文结构设立为几个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如《田忌赛马》一课就可以把课文分为三大板块进行研读。
第一板块(第2自然段):为什么第一次田忌赛马失败了?
第二板块(第12——16自然段):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赛马却胜利了?
第三板块(第3——11自然段):孙膑的计策是怎样让田忌转败为胜的?
这种教学避免了老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学变得细密而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悟式钻研和小组讨论。可这种教学仍以情节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
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块状教学”。于是,我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总结,逐步尝试这种教学理念。我在课文《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设想把课堂划分为若干块。具体到《晏子使楚》的第一课时,分为三块: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自个儿“美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种新的表演读的方式——“双簧读”(一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个人对口形并配合以动作神态)。学生听了之后,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这时我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先都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抓住了朗读的重点,又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练习的过程既紧张又愉快。因此,表演时情绪高涨,获得了愉悦和满足。
第二块:尽情地“说”。我们知道晏子是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才。在他与楚王进行舌战时,直接或间接引用许多成语。如直接成语“得意洋洋、安居乐业”,先让学生们查字典理解词义,再让他们用这些成语遣词造句。“间接成语”如有这么一句“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用成语概括这句话叫做“摩肩接踵”;再板书出来,带着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样“间接成语”的渗透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说”的更尽兴,我通过一则想象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征讯报道是这样的:昨日晏子在回国途中,误入时空隧道,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流落在团河街头。作为新世纪主人,你将向晏子推荐什么样的好方法,让晏子在访问楚国时灭灭楚王的威风。(求讯者:齐齐)
学生看了之后异常兴奋,生活中真实状况的模拟,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被激活起来,随便聊几句,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意见。因此,我对学生说:“你们看了这则征讯报道,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有的说得条理清楚,有的说得逻辑混乱。最后我们归结为几种最佳方案。
1.以主人身份邀请楚王到齐国做客,也让他走小门,或者视而不见。
2.让楚王看见满街的人吃香甜的橘子。
3.以法律的手段告楚王虐待使臣。
第三板块: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在踊跃发言中被完全激活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书信”格式给晏子写一封建议书。我没有提出要求来限制他们,唯一说明的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字数不限。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尊敬的使臣大人:你的伶牙俐齿,聪明勇敢,令晚辈自愧不如,佩服得五体投地。事已至此,作为你的朋友,向你建议一二。何不与楚王成为朋友呢?下次看望他时,带上千百人,送上几车香甜的橘子。称颂楚国美味佳肴,住上十来天,吃它个天翻地覆……”从最后的实际效果看,这次建议书写得很精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得很开心。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目标的“块状”教学在我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老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学生更有吸引力,更具强大成效的教学方法。
2.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沉浸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使语文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集中培训。
3.确保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践于生活得以延续。
在这样的“块状教学”中,语文课就不至于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以及“语文活动课” 了。
“块状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责任编辑:李湘蓉)
在多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进行的是“线形教学”。所谓“线形教学”的特点是以课文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进行教学。可是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原因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把”得太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一步一步跟着老师走,进入预先设计好的“笼子”里。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就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是“板块研读”。
“板块研读”是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介绍的。他所提出的“板块”,是指把课文结构设立为几个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如《田忌赛马》一课就可以把课文分为三大板块进行研读。
第一板块(第2自然段):为什么第一次田忌赛马失败了?
第二板块(第12——16自然段):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赛马却胜利了?
第三板块(第3——11自然段):孙膑的计策是怎样让田忌转败为胜的?
这种教学避免了老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学变得细密而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悟式钻研和小组讨论。可这种教学仍以情节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
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块状教学”。于是,我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总结,逐步尝试这种教学理念。我在课文《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设想把课堂划分为若干块。具体到《晏子使楚》的第一课时,分为三块: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自个儿“美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种新的表演读的方式——“双簧读”(一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个人对口形并配合以动作神态)。学生听了之后,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这时我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先都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抓住了朗读的重点,又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练习的过程既紧张又愉快。因此,表演时情绪高涨,获得了愉悦和满足。
第二块:尽情地“说”。我们知道晏子是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才。在他与楚王进行舌战时,直接或间接引用许多成语。如直接成语“得意洋洋、安居乐业”,先让学生们查字典理解词义,再让他们用这些成语遣词造句。“间接成语”如有这么一句“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用成语概括这句话叫做“摩肩接踵”;再板书出来,带着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样“间接成语”的渗透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说”的更尽兴,我通过一则想象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征讯报道是这样的:昨日晏子在回国途中,误入时空隧道,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流落在团河街头。作为新世纪主人,你将向晏子推荐什么样的好方法,让晏子在访问楚国时灭灭楚王的威风。(求讯者:齐齐)
学生看了之后异常兴奋,生活中真实状况的模拟,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被激活起来,随便聊几句,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意见。因此,我对学生说:“你们看了这则征讯报道,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有的说得条理清楚,有的说得逻辑混乱。最后我们归结为几种最佳方案。
1.以主人身份邀请楚王到齐国做客,也让他走小门,或者视而不见。
2.让楚王看见满街的人吃香甜的橘子。
3.以法律的手段告楚王虐待使臣。
第三板块: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在踊跃发言中被完全激活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书信”格式给晏子写一封建议书。我没有提出要求来限制他们,唯一说明的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字数不限。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尊敬的使臣大人:你的伶牙俐齿,聪明勇敢,令晚辈自愧不如,佩服得五体投地。事已至此,作为你的朋友,向你建议一二。何不与楚王成为朋友呢?下次看望他时,带上千百人,送上几车香甜的橘子。称颂楚国美味佳肴,住上十来天,吃它个天翻地覆……”从最后的实际效果看,这次建议书写得很精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得很开心。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目标的“块状”教学在我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老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学生更有吸引力,更具强大成效的教学方法。
2.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沉浸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使语文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集中培训。
3.确保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践于生活得以延续。
在这样的“块状教学”中,语文课就不至于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以及“语文活动课” 了。
“块状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