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竹竹乐器与中国其他传统乐器看似相同,实则存在差异,所反映的地域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通过介绍大竹民间传统的音乐形式、民间乐器的种类(竹唢呐、竹片琴、竹排筒、竹鼓、竹刮筒、竹碗)、制作工艺、现存的状况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来激起人们对竹乐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竹乐器;制作流程;文化价值;现存状况
一、大竹竹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现状
大竹县坐落于四川省东部,是达州市的一个经济重镇。“大竹”顾名思义,竹多、竹大,由此而得名,一共有l8个竹类品种扎根于此地,被人们称为“川东绿竹之乡”。在远古时期,大致有“巴人”、“巴虎”、“賨人”三支原始部落分散生活在这里,其中“賨人”在三个部落中最属彪悍勇猛,在捕食猎物时就地取材喜使用竹枝作为武器。他们利用竹子的特点把竹子创新为生活中的实用工具,用竹筒盛水,堆积竹叶用于烧饭,砍伐竹枝用于铺床,这时竹乐器在他们的手中开始成形,形成了最原始的竹乐器-竹简,互相击打来配合简单的舞蹈和合唱,后来随着战争不断出现,他们又创造了舞蹈“巴渝舞”以此来激励众将士。比如《太平寰宇记·巴渠风俗篇》中就记载着“唱竹枝为乐”,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普遍把“竹枝”称为“巴渝歌”,并且与改进完善的“巴渝舞”进行巧妙地融合,随着一些文人墨客、乐师艺人对竹乐器的大加赞赏推广、改革下,“竹枝” 名声崛起,大放异彩。
在大竹丰富的竹资源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竹文化,作为竹文化显著代表的竹乐器在省内外享获美誉,特别是传统吹奏乐器“大竹竹唢呐”,被称为“大竹一绝”,在制造工艺,演奏技法上有其自身的特色。人们把竹唢呐、竹琴、竹鼓、竹刮筒等竹乐器用于传承竹文化、表达情感和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同时在以竹为主旨的根基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而美妙的竹音乐作品。人们以竹乐器来促进竹产业的创新和塑造竹所象征的“匠人”精神,如今已经成为大竹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旨,同时也为大竹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色彩。
二、大竹竹乐器种类及分类
世界各地有多种地方乐器,乐器的种类又被分为打击乐、弹拨乐、吹奏乐、管弦乐以及木管乐等等。弹拨乐器顾名思义,就是用工具击打琴弦从而发音的乐器类别,这里的工具大多为手指、拨子或琴竹。凡是采用打、击等方式发声的乐器统称为打击乐,它们都有一个确定的音高,这也是它与其他乐器进行分类的标准。吹奏乐器是用吹奏的形式,配合一定良好循环的呼吸和指法进行发声的乐器,民族乐器当中大多以吹奏乐为主。区分乐器的种类的基本依据大致是乐器外形构造、乐音性能和演奏的方法。
通过走访大竹竹乐器的有名工匠以及查阅历史文献,把竹乐器进行了分类,如下表所示:
三、大竹竹乐器的制作流程
(一)竹唢呐
“川东绿浪接天咏,竹乡唢呐别样红”。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汉族民间乐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以前,大竹人的娱乐方式很单调,随着传统的木制唢呐被各地的商人带到巴蜀之地,大竹人便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依据大竹竹多竹大的特点就地取材,改良木制唢呐,竹唢呐初步形成。随后经过历史的洗礼,竹唢呐得到了不断地改良和创新,其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
制作竹唢呐要经过削、泡、煮、炭化、干燥等工序。制作竹唢呐的竹子必须是具有竹节短、节段口型差异小、竹壁厚实坚硬、不易开裂并且能够抵抗湿热温度特点的罗汉竹。竹唢呐的喇叭是采用经过上灰涂漆而成的黄竹细蔑丝编织成“蔑篓篓”所制的。除此之外,竹唢呐的唢片(叫口)则采用大竹本地所产的麦草所制。
竹唢呐作为大竹独有的民间乐器,使大竹获得了“中国竹唢呐艺术之乡”的美誉。其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与形式大大地丰富了中国汉族民族乐器传承文化。在古代的“迎春”、“打春”等节气庆典活动中,官府都会雇请民间技艺高人来吹奏竹唢呐庆祝,在现代的婚丧嫁娶及节庆日,竹乡百姓也要以吹奏竹唢呐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其“没有唢呐不发亲”的传统一直被竹乡人民所沿袭,由此可见竹唢呐的民俗价值意义深远。
(二)竹片琴、竹排筒、竹鼓、竹刮筒、竹碗
竹片琴、竹排筒、竹鼓、竹刮筒、竹碗都属于打击乐器。在选材方面,竹片琴、竹排筒、竹刮筒、竹碗均选择的是质地细密,纹路清晰自然的生长年限在八年以上的楠竹为原材料,竹鼓以生长年限比较短、质地坚硬的剛竹作为原材料。上述竹乐器的制作工序一般都经过砍、煮、晒、凿洞、钻孔、刨制、上漆、校音、风干,把风干好的竹管、竹片或竹条按照从长到短、从细到粗、音高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组合,竹片琴以木琴结构为雏形,演奏时用琴槌敲击,音色清脆、明亮;竹排筒身形宏大,最低音的竹筒长达4米,如碗口粗,音色低沉、雄浑、厚重,声音松透而富于弹性;竹刮筒用竹尺在齿状处快速刮奏成声,声音短促、奇特;竹碗的演奏形式是用短的竹节与之相互碰撞发音,声音短闷;竹鼓音色明亮、质朴。
(三)竹笛
竹笛属于竹管乐器,在古代称为“篴”,《史记》当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早在黄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开始制作竹笛,到了汉代,就出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七孔竹笛、两头笛应运而生,历史上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是竹笛的极大钟爱者。
大竹竹笛一般为曲笛,这种笛笛身较为粗长,它的制作工序相对简单。在选材方面,大竹竹笛选择具有普遍性,但前提是竹节不能过长,要选择一根质地均匀、细密、竹节长短、大小合适的竹管进行打磨,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再在管身钻孔、上漆、校音、晾晒。至此,大竹竹笛制作完成。
四、大竹竹乐器的文化价值
竹乐器是在大竹“竹多竹大”的大环境中产生的,是中华民族,同样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凝聚了所有世世代代大竹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它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研究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 (一)体现了竹乡人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
经过世世代代大竹人民对竹乐器的探索、发展和创新,大竹民间竹乐器逐渐趋于制作工艺稳定、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的状态,从传统的竹唢呐这一单一的竹乐器种类发展到多种样式新颖的竹乐器,这正是印证了大竹人民的聰明勤劳,他们实干苦干,艰苦奋斗,用辛劳的汗水铸就了“川东绿竹之乡”的著名品牌,正如《竹乡情》里描述的:“我们劳动,我们荣光,勤劳是我们的品质,汗水是我们的伙伴”。
(二)展现了竹乡人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古老的“賨人’用竹杆做长矛,用竹笋做食物,竹根做绳索,竹叶做雨具;到了北宋,竹乡人用竹枝做成盾牌、弓箭,防虎防盗,吟《竹枝词》表达思想感情,唱《竹乡情》借物抒怀;清代出现的金钱板更是说唱艺术和竹乐器的完美结合,先辈们颂竹、咏竹,托竹言志,并通过创造赋予了竹的多元含义,挖掘了竹的精神,创新了竹文化。一代代竹乡人传承了竹的精神,在竹的成长中体会奋发向上,在竹的生命里学会谦逊包容,在竹的摇曳里感受载歌载舞,在竹的蕴含里展现巴渠精神。竹乐器既是巴渠文化的结晶之一,更是大竹竹文化的独特诠释。
(三)奠基了竹文化的民间风俗
竹乐器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竹本地的民间风俗,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竹乐器不断地在发展,大竹的民间风俗也在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大竹本地都有一支专门用竹乐器来为婚丧嫁娶的人家进行表演的乐队,在古代,一支乐队中基本只有竹唢呐、竹刮筒、竹排筒、竹笛这四种乐器,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竹碗、竹鼓这两种乐器。一直到现在,每逢婚丧嫁娶,在大竹月华的乡间还能时常看到他们的影子,他们已经成为了大竹民间风俗的一张响亮名片。
五、大竹竹乐器的生存现状
演奏大竹竹乐器是大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制作竹乐器的工匠大多为老人,他们基本都在偏僻的山村,其中制作竹唢呐的代表性工匠和继承人是一名名为胡志全的七旬老人,竹片琴、竹鼓、竹排筒等竹乐器的代表性工匠和继承人是时任大竹县文化馆馆长的李君和副馆长的冯裕富,他们虽然年纪很大,但他们仍然对竹乐器制作和继续发扬传承竹乐器和竹文化秉承着浓厚的热情。虽然老人们对于继承竹乐器工艺制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因政策宣传不到位,资金不到位,以及大多青年人对于大竹民间竹乐器了解匮乏、缺乏兴趣,加之目前在大竹县内没有系统的竹乐器制作工坊,可能会出现竹乐器制作后继无人的状况。同时大竹竹乐器都是老一辈手艺人纯手工制作,制作的效率也不高,一件成品的制作与加工至少需要半个月,竹乐器制作的继承与发展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参考文献
[1]朱泽明,伍明实等.巴蜀音乐[M].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2]赵英,何元平. 巴渠民歌音乐文化研究[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3]胥必海.巴渠船工号子的歌词艺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6.
[4]马潮青.许慎与《说文解字》[N].中国教师报,2017-6-14(16).
[5]谢长春,吴兆齐,甘在琼,陈贵全,廖提双.大竹县志文化志[M].重庆出版社,1992.
关键词:竹乐器;制作流程;文化价值;现存状况
一、大竹竹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现状
大竹县坐落于四川省东部,是达州市的一个经济重镇。“大竹”顾名思义,竹多、竹大,由此而得名,一共有l8个竹类品种扎根于此地,被人们称为“川东绿竹之乡”。在远古时期,大致有“巴人”、“巴虎”、“賨人”三支原始部落分散生活在这里,其中“賨人”在三个部落中最属彪悍勇猛,在捕食猎物时就地取材喜使用竹枝作为武器。他们利用竹子的特点把竹子创新为生活中的实用工具,用竹筒盛水,堆积竹叶用于烧饭,砍伐竹枝用于铺床,这时竹乐器在他们的手中开始成形,形成了最原始的竹乐器-竹简,互相击打来配合简单的舞蹈和合唱,后来随着战争不断出现,他们又创造了舞蹈“巴渝舞”以此来激励众将士。比如《太平寰宇记·巴渠风俗篇》中就记载着“唱竹枝为乐”,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普遍把“竹枝”称为“巴渝歌”,并且与改进完善的“巴渝舞”进行巧妙地融合,随着一些文人墨客、乐师艺人对竹乐器的大加赞赏推广、改革下,“竹枝” 名声崛起,大放异彩。
在大竹丰富的竹资源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竹文化,作为竹文化显著代表的竹乐器在省内外享获美誉,特别是传统吹奏乐器“大竹竹唢呐”,被称为“大竹一绝”,在制造工艺,演奏技法上有其自身的特色。人们把竹唢呐、竹琴、竹鼓、竹刮筒等竹乐器用于传承竹文化、表达情感和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同时在以竹为主旨的根基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而美妙的竹音乐作品。人们以竹乐器来促进竹产业的创新和塑造竹所象征的“匠人”精神,如今已经成为大竹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旨,同时也为大竹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色彩。
二、大竹竹乐器种类及分类
世界各地有多种地方乐器,乐器的种类又被分为打击乐、弹拨乐、吹奏乐、管弦乐以及木管乐等等。弹拨乐器顾名思义,就是用工具击打琴弦从而发音的乐器类别,这里的工具大多为手指、拨子或琴竹。凡是采用打、击等方式发声的乐器统称为打击乐,它们都有一个确定的音高,这也是它与其他乐器进行分类的标准。吹奏乐器是用吹奏的形式,配合一定良好循环的呼吸和指法进行发声的乐器,民族乐器当中大多以吹奏乐为主。区分乐器的种类的基本依据大致是乐器外形构造、乐音性能和演奏的方法。
通过走访大竹竹乐器的有名工匠以及查阅历史文献,把竹乐器进行了分类,如下表所示:
三、大竹竹乐器的制作流程
(一)竹唢呐
“川东绿浪接天咏,竹乡唢呐别样红”。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汉族民间乐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以前,大竹人的娱乐方式很单调,随着传统的木制唢呐被各地的商人带到巴蜀之地,大竹人便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依据大竹竹多竹大的特点就地取材,改良木制唢呐,竹唢呐初步形成。随后经过历史的洗礼,竹唢呐得到了不断地改良和创新,其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
制作竹唢呐要经过削、泡、煮、炭化、干燥等工序。制作竹唢呐的竹子必须是具有竹节短、节段口型差异小、竹壁厚实坚硬、不易开裂并且能够抵抗湿热温度特点的罗汉竹。竹唢呐的喇叭是采用经过上灰涂漆而成的黄竹细蔑丝编织成“蔑篓篓”所制的。除此之外,竹唢呐的唢片(叫口)则采用大竹本地所产的麦草所制。
竹唢呐作为大竹独有的民间乐器,使大竹获得了“中国竹唢呐艺术之乡”的美誉。其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与形式大大地丰富了中国汉族民族乐器传承文化。在古代的“迎春”、“打春”等节气庆典活动中,官府都会雇请民间技艺高人来吹奏竹唢呐庆祝,在现代的婚丧嫁娶及节庆日,竹乡百姓也要以吹奏竹唢呐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其“没有唢呐不发亲”的传统一直被竹乡人民所沿袭,由此可见竹唢呐的民俗价值意义深远。
(二)竹片琴、竹排筒、竹鼓、竹刮筒、竹碗
竹片琴、竹排筒、竹鼓、竹刮筒、竹碗都属于打击乐器。在选材方面,竹片琴、竹排筒、竹刮筒、竹碗均选择的是质地细密,纹路清晰自然的生长年限在八年以上的楠竹为原材料,竹鼓以生长年限比较短、质地坚硬的剛竹作为原材料。上述竹乐器的制作工序一般都经过砍、煮、晒、凿洞、钻孔、刨制、上漆、校音、风干,把风干好的竹管、竹片或竹条按照从长到短、从细到粗、音高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组合,竹片琴以木琴结构为雏形,演奏时用琴槌敲击,音色清脆、明亮;竹排筒身形宏大,最低音的竹筒长达4米,如碗口粗,音色低沉、雄浑、厚重,声音松透而富于弹性;竹刮筒用竹尺在齿状处快速刮奏成声,声音短促、奇特;竹碗的演奏形式是用短的竹节与之相互碰撞发音,声音短闷;竹鼓音色明亮、质朴。
(三)竹笛
竹笛属于竹管乐器,在古代称为“篴”,《史记》当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早在黄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开始制作竹笛,到了汉代,就出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七孔竹笛、两头笛应运而生,历史上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是竹笛的极大钟爱者。
大竹竹笛一般为曲笛,这种笛笛身较为粗长,它的制作工序相对简单。在选材方面,大竹竹笛选择具有普遍性,但前提是竹节不能过长,要选择一根质地均匀、细密、竹节长短、大小合适的竹管进行打磨,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再在管身钻孔、上漆、校音、晾晒。至此,大竹竹笛制作完成。
四、大竹竹乐器的文化价值
竹乐器是在大竹“竹多竹大”的大环境中产生的,是中华民族,同样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凝聚了所有世世代代大竹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它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研究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 (一)体现了竹乡人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
经过世世代代大竹人民对竹乐器的探索、发展和创新,大竹民间竹乐器逐渐趋于制作工艺稳定、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的状态,从传统的竹唢呐这一单一的竹乐器种类发展到多种样式新颖的竹乐器,这正是印证了大竹人民的聰明勤劳,他们实干苦干,艰苦奋斗,用辛劳的汗水铸就了“川东绿竹之乡”的著名品牌,正如《竹乡情》里描述的:“我们劳动,我们荣光,勤劳是我们的品质,汗水是我们的伙伴”。
(二)展现了竹乡人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古老的“賨人’用竹杆做长矛,用竹笋做食物,竹根做绳索,竹叶做雨具;到了北宋,竹乡人用竹枝做成盾牌、弓箭,防虎防盗,吟《竹枝词》表达思想感情,唱《竹乡情》借物抒怀;清代出现的金钱板更是说唱艺术和竹乐器的完美结合,先辈们颂竹、咏竹,托竹言志,并通过创造赋予了竹的多元含义,挖掘了竹的精神,创新了竹文化。一代代竹乡人传承了竹的精神,在竹的成长中体会奋发向上,在竹的生命里学会谦逊包容,在竹的摇曳里感受载歌载舞,在竹的蕴含里展现巴渠精神。竹乐器既是巴渠文化的结晶之一,更是大竹竹文化的独特诠释。
(三)奠基了竹文化的民间风俗
竹乐器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竹本地的民间风俗,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竹乐器不断地在发展,大竹的民间风俗也在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大竹本地都有一支专门用竹乐器来为婚丧嫁娶的人家进行表演的乐队,在古代,一支乐队中基本只有竹唢呐、竹刮筒、竹排筒、竹笛这四种乐器,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竹碗、竹鼓这两种乐器。一直到现在,每逢婚丧嫁娶,在大竹月华的乡间还能时常看到他们的影子,他们已经成为了大竹民间风俗的一张响亮名片。
五、大竹竹乐器的生存现状
演奏大竹竹乐器是大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制作竹乐器的工匠大多为老人,他们基本都在偏僻的山村,其中制作竹唢呐的代表性工匠和继承人是一名名为胡志全的七旬老人,竹片琴、竹鼓、竹排筒等竹乐器的代表性工匠和继承人是时任大竹县文化馆馆长的李君和副馆长的冯裕富,他们虽然年纪很大,但他们仍然对竹乐器制作和继续发扬传承竹乐器和竹文化秉承着浓厚的热情。虽然老人们对于继承竹乐器工艺制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因政策宣传不到位,资金不到位,以及大多青年人对于大竹民间竹乐器了解匮乏、缺乏兴趣,加之目前在大竹县内没有系统的竹乐器制作工坊,可能会出现竹乐器制作后继无人的状况。同时大竹竹乐器都是老一辈手艺人纯手工制作,制作的效率也不高,一件成品的制作与加工至少需要半个月,竹乐器制作的继承与发展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参考文献
[1]朱泽明,伍明实等.巴蜀音乐[M].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2]赵英,何元平. 巴渠民歌音乐文化研究[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3]胥必海.巴渠船工号子的歌词艺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6.
[4]马潮青.许慎与《说文解字》[N].中国教师报,2017-6-14(16).
[5]谢长春,吴兆齐,甘在琼,陈贵全,廖提双.大竹县志文化志[M].重庆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