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而核心素养所指出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是特殊教育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回归社会这一最终教育目的完美诠释!结合我校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整合研究》,我也在培智生活语文和美工课的整合中做了诸多实践,努力探究培智教育的核心素养。笔者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语文》中的第四单元第9课《红灯、绿灯》的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涂颜色,自制红绿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而培智学生的智力现状,在学习语言文字时则需要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涂颜色,通过视觉刺激强化认知。
老师:同学们,老师和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两个圆,两个圆都是白色的,没有穿衣服,我们一起用彩笔给它们穿上彩色的衣服吧!这两个圆喜欢的颜色都写在它们身上了,分别是红色和绿色,同学们找出红色彩笔和绿色彩笔,涂在对应的圆上。
老师:同学们把两个圆涂的都很漂亮!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吧,一个叫“红灯”,一个叫“绿灯”!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出红绿灯。
环节二:颜色和汉字配对——美术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老师把“红灯”“绿灯”两个词语分别用红笔绿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拿着自己涂的颜色卡片,贴在对应的汉字下面。老师再把红绿两张卡片用白框框起来,简易的指示灯就完成了。
绘画干预治疗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中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舒解与满足,儿童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学生听到老师重复“红”“绿”,通过找彩笔,涂颜色,再把“自制的红绿灯”贴在相对应的汉字下面。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无形中强化了对“红灯”“绿灯”的认知。
二、使用自制红绿灯,理解交通规则,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中指出,注意课程的整合,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认识红绿灯后,学生原有的一些对红绿灯的模糊认知,促使他们迫切的想体验红绿灯的其它“功能”。而老师则可以通过他们自己涂色制作的红绿灯带他们继续体验红绿灯的交通规则。
环节三:举起自制红绿灯,快乐体验交通规则。
老师:红绿灯都找到了,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看段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老师结合视频讲解红绿灯的规则,并让同学们根据视频上亮起的指示灯,举起相对应的涂色卡片,理解:“红灯停,绿灯行。”
环节四:小游戏中的素养渗透。
(游戏环节)同学们排队往前走,老师拿着红绿灯指示牌,当“红灯亮起”时,同学们停下来;当“绿灯亮起”时,同学们再继续往前走。在游戏中渗透儿歌:“我们不贪玩,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从小养成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语文和美工整合,再把美工元素植入到整合课程的一个个小环节中,看似很不起眼,却能把各种知识、经验、能力灵活、巧妙的转化成培智学生的基本素养。
三、画交通工具,实践交通规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暨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上面的环节里,同学们感知了红绿灯,也通过游戏体验了红绿灯的交通规则,然而马路上不光有行人,更多的是各种车辆,他们必须体验一下行人和各种车辆共同存在的交通規则。
环节五:画交通工具,模拟场景,实践交通规则。
老师:同学们都懂得了红绿灯的交通规则,那公交车、小汽车、遇到红绿灯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汽车画在纸上。
老师帮忙剪下贴在学生胸前。同学们扮演自己画的交通工具在“马路”上行驶,践行“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学家杨景芝教授说过:“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最美的艺术就是从孩子情感中真情释放出来的作品。”同学们自己画车,贴在胸前,实践交通规则,他们的眼神里全是兴奋和自豪啊!语文素养、公民素养、人文素养淋漓尽致的在课程整合的学习实践中体现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整合教学能提高培智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培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道德的熏陶协同起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有机配合,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培智教育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涂颜色,自制红绿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而培智学生的智力现状,在学习语言文字时则需要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涂颜色,通过视觉刺激强化认知。
老师:同学们,老师和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两个圆,两个圆都是白色的,没有穿衣服,我们一起用彩笔给它们穿上彩色的衣服吧!这两个圆喜欢的颜色都写在它们身上了,分别是红色和绿色,同学们找出红色彩笔和绿色彩笔,涂在对应的圆上。
老师:同学们把两个圆涂的都很漂亮!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吧,一个叫“红灯”,一个叫“绿灯”!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出红绿灯。
环节二:颜色和汉字配对——美术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老师把“红灯”“绿灯”两个词语分别用红笔绿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拿着自己涂的颜色卡片,贴在对应的汉字下面。老师再把红绿两张卡片用白框框起来,简易的指示灯就完成了。
绘画干预治疗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中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舒解与满足,儿童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学生听到老师重复“红”“绿”,通过找彩笔,涂颜色,再把“自制的红绿灯”贴在相对应的汉字下面。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无形中强化了对“红灯”“绿灯”的认知。
二、使用自制红绿灯,理解交通规则,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中指出,注意课程的整合,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认识红绿灯后,学生原有的一些对红绿灯的模糊认知,促使他们迫切的想体验红绿灯的其它“功能”。而老师则可以通过他们自己涂色制作的红绿灯带他们继续体验红绿灯的交通规则。
环节三:举起自制红绿灯,快乐体验交通规则。
老师:红绿灯都找到了,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看段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老师结合视频讲解红绿灯的规则,并让同学们根据视频上亮起的指示灯,举起相对应的涂色卡片,理解:“红灯停,绿灯行。”
环节四:小游戏中的素养渗透。
(游戏环节)同学们排队往前走,老师拿着红绿灯指示牌,当“红灯亮起”时,同学们停下来;当“绿灯亮起”时,同学们再继续往前走。在游戏中渗透儿歌:“我们不贪玩,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从小养成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语文和美工整合,再把美工元素植入到整合课程的一个个小环节中,看似很不起眼,却能把各种知识、经验、能力灵活、巧妙的转化成培智学生的基本素养。
三、画交通工具,实践交通规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暨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上面的环节里,同学们感知了红绿灯,也通过游戏体验了红绿灯的交通规则,然而马路上不光有行人,更多的是各种车辆,他们必须体验一下行人和各种车辆共同存在的交通規则。
环节五:画交通工具,模拟场景,实践交通规则。
老师:同学们都懂得了红绿灯的交通规则,那公交车、小汽车、遇到红绿灯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汽车画在纸上。
老师帮忙剪下贴在学生胸前。同学们扮演自己画的交通工具在“马路”上行驶,践行“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学家杨景芝教授说过:“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最美的艺术就是从孩子情感中真情释放出来的作品。”同学们自己画车,贴在胸前,实践交通规则,他们的眼神里全是兴奋和自豪啊!语文素养、公民素养、人文素养淋漓尽致的在课程整合的学习实践中体现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整合教学能提高培智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培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道德的熏陶协同起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有机配合,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培智教育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