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隆县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开始于2001年9月,截至目前共测试1821余人,相对于发达地区,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历史原因及教师自身的原因。下面我就上述两种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原因
1、化隆历史上重武轻文、民智迟开,教育起步晚。化隆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明以前为吐蕃属地,明朝才有汉族、回族等民族迁入),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本地居民以游牧为主,重武轻文,民智迟开。直至明朝中后期,由于汉、回等民族不断向县境迁徙,先进的中原文化才逐渐增多,有少数有文化的人,开始私设家塾,收受学童,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启蒙教育,但因传统观念、宗教习惯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只有少数人受到初等教育,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的人才。
2、广播、电视等传媒影响范围小。“文革”期间,除少数边远的乡镇,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广播站。但是,除县城外,大部分乡镇广播站都用方言广播。电视,作为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传媒直到1982年才开始在县城试运行,90年代后期电视才开始真正普及。但由于许多地方由于宗教习惯(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原来是不允许看电视的,直到现在才有所改变)以及一些最近才通电的乡村电视普及率较低等诸多原因,导致普通话影响较低。
3、习惯势力影响大,思想观念陈旧。由于长期的历史渊源形成的地方保守观念很重,加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影响,自己觉得本地方言最美、最动听、最易于表达思想感情。于是对普通话持鄙视态度,对讲普通话的人冷嘲热讽,讥讽普通话为“饼干话”、“炒面话”。严重打击了讲普通话的积极性。
4、外地籍教师日渐减少,本地籍教师逐渐增多。70年代至80年代末,许多外地人由于种种原因来到化隆,还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来自外地,当时化隆有许多外地教师,这部分教师对化隆的普通话推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些教师大部分集中在县城的实验小学(现为县第一小学)、化隆中学(现为县第一中学)以及县师范学校(1994年撤销)而在此期间就读于上述学校的人员,大部分能讲普通话。后来由于这部分教师,退休的退休,内调的内调,日渐减少。再加上有许多民办教师转正、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本地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绝大多数,由于方言影响,这部分人大多不讲普通话,讲的又有许多人很不标准,直接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
5、少数民族同志民族语言影响重。化隆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成份较多,出占全县总人口52.1 5%的回族外,还有汉族、藏族、撒拉族、土族、东乡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由于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有自己的本民族的母语,部分回族(主要分布在群科、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等乡镇)的母语也是藏语,再加上相互杂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本质有互不相同的语言环境。如藏语中有许多汉语词汇,而汉语中又有许多藏语词汇。这种环境的影响,使许多人在使用普通话词汇时难免方言词汇的影响。
6、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民族意识重。塔加、金源市东部的两个藏族乡,由于离县城很远,山大沟深,信息闭塞,那里的藏族同胞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藏族民俗。这当中就包含着使用藏语而不是用汉语作为交际的语言载体,使得许多人不会讲汉语更不用说讲普通话,再加上当地教师大部分使用藏语教学,很多人多听不懂普通话。
二、教师自身的原因
1、许多领导和教师对普通话认识不到位。思想意识淡薄。县教育局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岗位“六个一”练兵,其中就有“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条。然而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许多教师甚至于许多领导始终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没有必要讲普通话,学生也听不懂,长此以往对普通话持那种只是在广播、电视当中才讲的语言,自己没有必要学习,没必要讲的态度,等到测试之时才慌了手脚。
2、平时对业务进修抓的不紧,自身素质又太低。我县教育系统有许多教师都是民转公,这部分教师大多出身农村,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长期在边远山区任教,对自身要求不严,得过且过,业务进修上小思进取。
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太差,考前抱侥幸心理。由于以往进行的各种考试大多是笔试,集中考试。在加上监考人员睁一眼、闭一眼,能混水摸鱼。而普通话测试则采用单兵操练,无法作弊,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圈子里,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许多人一进考场胆怯、发昏,以至于个别教师心脏病发作,险些酿成悲剧。
4、思维局限性大,不够活跃。大部分教师对谈话三分钟准备不足,往往是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常常不足1分钟,再让他谈时,就无话可说。
5、教师识字量严重不足。许多教师识字量成为测试的最大问题,如把“孤单”读成“瓜单”,把“肋条”误为“列条”等错误,令人瞠目结舌。
鉴于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营造全社会推普的环境,推普工作不光要在学校展开,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
2、把推普工作列入学校考核、教师评定的项目当中,从学校这一块抓起,从教师抓起;
3、鼓励教师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听普通话录音带
4、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增长知识、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多与人交谈,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5、每年举办一次普通话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扩大推普工作宣传力度。
总之,要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为我县推普工作再掀高潮打下坚实基础。
一、历史原因
1、化隆历史上重武轻文、民智迟开,教育起步晚。化隆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明以前为吐蕃属地,明朝才有汉族、回族等民族迁入),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本地居民以游牧为主,重武轻文,民智迟开。直至明朝中后期,由于汉、回等民族不断向县境迁徙,先进的中原文化才逐渐增多,有少数有文化的人,开始私设家塾,收受学童,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启蒙教育,但因传统观念、宗教习惯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只有少数人受到初等教育,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的人才。
2、广播、电视等传媒影响范围小。“文革”期间,除少数边远的乡镇,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广播站。但是,除县城外,大部分乡镇广播站都用方言广播。电视,作为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传媒直到1982年才开始在县城试运行,90年代后期电视才开始真正普及。但由于许多地方由于宗教习惯(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原来是不允许看电视的,直到现在才有所改变)以及一些最近才通电的乡村电视普及率较低等诸多原因,导致普通话影响较低。
3、习惯势力影响大,思想观念陈旧。由于长期的历史渊源形成的地方保守观念很重,加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影响,自己觉得本地方言最美、最动听、最易于表达思想感情。于是对普通话持鄙视态度,对讲普通话的人冷嘲热讽,讥讽普通话为“饼干话”、“炒面话”。严重打击了讲普通话的积极性。
4、外地籍教师日渐减少,本地籍教师逐渐增多。70年代至80年代末,许多外地人由于种种原因来到化隆,还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来自外地,当时化隆有许多外地教师,这部分教师对化隆的普通话推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些教师大部分集中在县城的实验小学(现为县第一小学)、化隆中学(现为县第一中学)以及县师范学校(1994年撤销)而在此期间就读于上述学校的人员,大部分能讲普通话。后来由于这部分教师,退休的退休,内调的内调,日渐减少。再加上有许多民办教师转正、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本地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绝大多数,由于方言影响,这部分人大多不讲普通话,讲的又有许多人很不标准,直接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
5、少数民族同志民族语言影响重。化隆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成份较多,出占全县总人口52.1 5%的回族外,还有汉族、藏族、撒拉族、土族、东乡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由于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有自己的本民族的母语,部分回族(主要分布在群科、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等乡镇)的母语也是藏语,再加上相互杂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本质有互不相同的语言环境。如藏语中有许多汉语词汇,而汉语中又有许多藏语词汇。这种环境的影响,使许多人在使用普通话词汇时难免方言词汇的影响。
6、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民族意识重。塔加、金源市东部的两个藏族乡,由于离县城很远,山大沟深,信息闭塞,那里的藏族同胞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藏族民俗。这当中就包含着使用藏语而不是用汉语作为交际的语言载体,使得许多人不会讲汉语更不用说讲普通话,再加上当地教师大部分使用藏语教学,很多人多听不懂普通话。
二、教师自身的原因
1、许多领导和教师对普通话认识不到位。思想意识淡薄。县教育局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岗位“六个一”练兵,其中就有“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条。然而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许多教师甚至于许多领导始终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没有必要讲普通话,学生也听不懂,长此以往对普通话持那种只是在广播、电视当中才讲的语言,自己没有必要学习,没必要讲的态度,等到测试之时才慌了手脚。
2、平时对业务进修抓的不紧,自身素质又太低。我县教育系统有许多教师都是民转公,这部分教师大多出身农村,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长期在边远山区任教,对自身要求不严,得过且过,业务进修上小思进取。
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太差,考前抱侥幸心理。由于以往进行的各种考试大多是笔试,集中考试。在加上监考人员睁一眼、闭一眼,能混水摸鱼。而普通话测试则采用单兵操练,无法作弊,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圈子里,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许多人一进考场胆怯、发昏,以至于个别教师心脏病发作,险些酿成悲剧。
4、思维局限性大,不够活跃。大部分教师对谈话三分钟准备不足,往往是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常常不足1分钟,再让他谈时,就无话可说。
5、教师识字量严重不足。许多教师识字量成为测试的最大问题,如把“孤单”读成“瓜单”,把“肋条”误为“列条”等错误,令人瞠目结舌。
鉴于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营造全社会推普的环境,推普工作不光要在学校展开,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
2、把推普工作列入学校考核、教师评定的项目当中,从学校这一块抓起,从教师抓起;
3、鼓励教师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听普通话录音带
4、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增长知识、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多与人交谈,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5、每年举办一次普通话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扩大推普工作宣传力度。
总之,要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为我县推普工作再掀高潮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