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更多的意义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目的所在,即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识过程,形成概念,让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达到这一目的,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多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较为困难,或者预习也只能泛泛而读,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教师只能按不预习要求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为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或指导学生温习旧知,可以更多地做好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丰富学习内容,再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点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觉适应未来“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亿以内的数的读法”时,先布置学生温习旧知“万以内数的读法”,强调学生重点理解“计数单位”、“数位”和“零的读法”。在课堂教学时从旧知导入新知,用划分数级连接新旧知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以及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明白“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使学生较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多说
  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才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点燃学生数学欲望的宝贵时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下疑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焕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可用这样的方法:1、看一看,黑板上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2、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3、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4、讨论,你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就这样学生在师生的反复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做到了《标准》中所要求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培养学生多说,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提示学生多思考
  对于数学而言,有时侯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可以用第二种、第三种直至更多种方法,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已有的答案。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必须把一切能给学生的机会都给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角度思考,自己探究,比较,发现,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能光看学生说了多少,主要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即思维是否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以及在怎样动。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结论及形成的概念,才是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在运用自如。
  四、教会学生多动手
  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提倡: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学玩结合,兴趣第一。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动作的思维特点,有条理的操作演示过程,既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概念理解成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比一比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再让学生量一量课桌多长多宽,橡皮、文具盒有多长多宽,数学书有多厚等,先在学生印象中建立一个“长度”的概念。再顺势演示:要求学生量一量教室有多长,门有多高,操场有多大……学生在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了长度单位的大与小及实际生活中怎样选择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五、自主探究,建构知识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要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知识通过体验和反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迪者与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奥妙与快乐。进而使学生由被动经历到自觉经历到热爱经历,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 江苏】
其他文献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实验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演示实验过多。很多探究实验,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实验器材中的很多材料都以“半成品”或“成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越俎代庖地剥削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二是有效指导不力。由于教学理念的缺失、器材准备的不足,很多教师的指导都变成了“纸上谈兵”的空洞讲解,缺少“真刀真枪”的精准示范,这容易造成学生实验规范的严重缺失。三是关注焦点偏差。平时教学
北京郊区夏播西瓜受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影响,主要是在夏熟作物收获后接茬种植.根据生产经验认为生产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核心概念解读: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两个: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规范与有效。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及教学智慧,对学生实施的教学过程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其中既有教师教的行为又有师生互动行为。可分为内在教学行为和外在教学行为两大类。内在教学行为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外在的教学行为则是指教师的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后续行为。教师教学行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设置有效的悬念也是一种好办法。巧妙的设置悬念可以引发小学生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科学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和持久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地萌发,感悟到探究的乐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设置悬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寻求合理的解释,在师生中开启多方位的交流通道,激发学生
一、阅读教学增效教辅的教学策略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接受启蒙教育,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积极
立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平台,我区教育事业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设苏南一流教育强区”。在新的奋进历程中,我们将把握特征、明晰任务、增强能力、抓住重点,深入推进京口教育
品德教育伙伴组织(CEP,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曾对品德教育做出过简洁而合理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2010 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学校品德教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深远意义上讲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类型之一,但人们对其认识不一。基于北京市房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提炼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五大功能系统:提升农民话语权,提高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