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更多的意义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目的所在,即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识过程,形成概念,让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达到这一目的,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多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较为困难,或者预习也只能泛泛而读,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教师只能按不预习要求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为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或指导学生温习旧知,可以更多地做好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丰富学习内容,再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点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觉适应未来“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亿以内的数的读法”时,先布置学生温习旧知“万以内数的读法”,强调学生重点理解“计数单位”、“数位”和“零的读法”。在课堂教学时从旧知导入新知,用划分数级连接新旧知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以及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明白“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使学生较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多说
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才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点燃学生数学欲望的宝贵时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下疑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焕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可用这样的方法:1、看一看,黑板上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2、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3、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4、讨论,你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就这样学生在师生的反复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做到了《标准》中所要求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培养学生多说,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提示学生多思考
对于数学而言,有时侯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可以用第二种、第三种直至更多种方法,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已有的答案。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必须把一切能给学生的机会都给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角度思考,自己探究,比较,发现,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能光看学生说了多少,主要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即思维是否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以及在怎样动。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结论及形成的概念,才是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在运用自如。
四、教会学生多动手
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提倡: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学玩结合,兴趣第一。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动作的思维特点,有条理的操作演示过程,既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概念理解成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比一比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再让学生量一量课桌多长多宽,橡皮、文具盒有多长多宽,数学书有多厚等,先在学生印象中建立一个“长度”的概念。再顺势演示:要求学生量一量教室有多长,门有多高,操场有多大……学生在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了长度单位的大与小及实际生活中怎样选择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五、自主探究,建构知识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要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知识通过体验和反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迪者与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奥妙与快乐。进而使学生由被动经历到自觉经历到热爱经历,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 江苏】
一、指导学生多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较为困难,或者预习也只能泛泛而读,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教师只能按不预习要求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为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或指导学生温习旧知,可以更多地做好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丰富学习内容,再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点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觉适应未来“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亿以内的数的读法”时,先布置学生温习旧知“万以内数的读法”,强调学生重点理解“计数单位”、“数位”和“零的读法”。在课堂教学时从旧知导入新知,用划分数级连接新旧知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以及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明白“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使学生较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多说
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才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点燃学生数学欲望的宝贵时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下疑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焕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可用这样的方法:1、看一看,黑板上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2、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3、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4、讨论,你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就这样学生在师生的反复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做到了《标准》中所要求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培养学生多说,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提示学生多思考
对于数学而言,有时侯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可以用第二种、第三种直至更多种方法,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已有的答案。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必须把一切能给学生的机会都给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角度思考,自己探究,比较,发现,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能光看学生说了多少,主要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即思维是否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以及在怎样动。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结论及形成的概念,才是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在运用自如。
四、教会学生多动手
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提倡: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学玩结合,兴趣第一。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动作的思维特点,有条理的操作演示过程,既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概念理解成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比一比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再让学生量一量课桌多长多宽,橡皮、文具盒有多长多宽,数学书有多厚等,先在学生印象中建立一个“长度”的概念。再顺势演示:要求学生量一量教室有多长,门有多高,操场有多大……学生在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了长度单位的大与小及实际生活中怎样选择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五、自主探究,建构知识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要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知识通过体验和反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迪者与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奥妙与快乐。进而使学生由被动经历到自觉经历到热爱经历,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