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荷花淀》《边城》两篇作品有着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使人如沐春风。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情节设置等因素都铸就了作品的诗意特色。
关键词:荷花淀 边城 诗意
【分类号】I207.42
《荷花淀》《边城》都是中学课文中的经典篇目。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总是喜欢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请学生研读,品品谈谈。念着荷花,望着碧溪岨,那分诗意、那份美,就这样扑面而来。
沈从文先生这样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那里的人们淳朴自然、真挚善良,充满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孙犁先生如是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自然,两位先生笔下流淌的一定是那首诗。
人性纯美如诗
无论《荷花淀》还是《边城》,先生们笔下的人物莫不是真、善、美的的化身。
一、用环境来衬托人性之美。“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水生嫂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善良、质朴、温顺、勤劳的性格就这样烘托出来了。
茶峒是《边城》中人物活动的环境,其环境有山有水、风景如画,颇似‘桃花源’。这儿有着纯朴的民风,这儿孕育了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的人们,女人魅力如水,男人结实如虎却又和气可亲的人们。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又“如山头黄鹿一样,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纯洁的性格,像一首简短而明朗的的诗。
二、用对话来表现人性之美
《荷花淀》用简洁而传神的对话,很好地展现了人物自然纯朴的真人性。例如水生和妻子的对话: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妻子对丈夫的关心溢于言表。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语句,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丈夫的无线依恋,但面对大局,她还是积极支持。而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女人们对丈夫的“藕断丝连”情感: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短短的几句话,女人们或是急切莽撞、或是羞涩忸怩、或是沉稳谨慎,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边城》里的人物对话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看上平白简单,但实际却把人物内心的冲突转折与浓浓的感情从容不迫地渗透到了人物的话语中,仔细品味起来颇有意味。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翠翠想着两年前的一切,却故意扯开话题嗔怪爷爷。而聪明的爷爷自然明白孙女的心事,旧事重提,惹得翠翠满心喜悦。爷孙俩的对话看似普普通通,却耐人寻味。
情节冲淡如诗
《荷花淀》所要叙说的是发生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冀中平原白洋淀的一场对敌战争。小说描写的是战争,但丝毫未见战争的硝烟,而把视角放在战争中的女人身上。通过她们与丈夫的话别,按捺不住思念之情急切寻夫、,最后在战场重逢并助一臂之力表现了战争中不断成长的女人们。小说淡化传统小说的结构特点,以抒情见长,选取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表面上看似松散,实际上却很有故事味。三幅生活场景,使文章结构跳跃,却令人回味无穷。自然突出,宛如行云流水。
《边城》的故事也显出一种“不紧凑”, “起伏很小,有时完全散文化了,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的场面”。由于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抒情议论性文字的增加虽冲淡了小说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蕴,特别是抒情和心理描写的增加使小说愈来愈诗化。另外,在时空上的自由操作也使小说在意义上断裂、模糊,更多地增加了小说的诗味。
语言隽秀如诗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 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
如丈夫们参军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藕断丝连”这几个字,貌似寻常,实则独具匠心,“荷花淀”的意蕴同女人们对丈夫的爱恋联系在一起。没有浓烈的语言,没有艳丽的色彩,却显示出作者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
作品中语言清新优美,但不是轻靡而柔弱,而是秀美显出挺拔劲健的特征,如“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作者又连用两个比喻,一写荷叶,一描荷花,都让它们赋予了一定的时代色彩和象征意义。“铜墙铁壁”和“哨兵”,显示出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的生活内涵,语言准确,表意清晰。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
关键词:荷花淀 边城 诗意
【分类号】I207.42
《荷花淀》《边城》都是中学课文中的经典篇目。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总是喜欢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请学生研读,品品谈谈。念着荷花,望着碧溪岨,那分诗意、那份美,就这样扑面而来。
沈从文先生这样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那里的人们淳朴自然、真挚善良,充满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孙犁先生如是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自然,两位先生笔下流淌的一定是那首诗。
人性纯美如诗
无论《荷花淀》还是《边城》,先生们笔下的人物莫不是真、善、美的的化身。
一、用环境来衬托人性之美。“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水生嫂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善良、质朴、温顺、勤劳的性格就这样烘托出来了。
茶峒是《边城》中人物活动的环境,其环境有山有水、风景如画,颇似‘桃花源’。这儿有着纯朴的民风,这儿孕育了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的人们,女人魅力如水,男人结实如虎却又和气可亲的人们。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又“如山头黄鹿一样,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纯洁的性格,像一首简短而明朗的的诗。
二、用对话来表现人性之美
《荷花淀》用简洁而传神的对话,很好地展现了人物自然纯朴的真人性。例如水生和妻子的对话: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妻子对丈夫的关心溢于言表。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语句,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丈夫的无线依恋,但面对大局,她还是积极支持。而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女人们对丈夫的“藕断丝连”情感: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短短的几句话,女人们或是急切莽撞、或是羞涩忸怩、或是沉稳谨慎,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边城》里的人物对话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看上平白简单,但实际却把人物内心的冲突转折与浓浓的感情从容不迫地渗透到了人物的话语中,仔细品味起来颇有意味。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翠翠想着两年前的一切,却故意扯开话题嗔怪爷爷。而聪明的爷爷自然明白孙女的心事,旧事重提,惹得翠翠满心喜悦。爷孙俩的对话看似普普通通,却耐人寻味。
情节冲淡如诗
《荷花淀》所要叙说的是发生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冀中平原白洋淀的一场对敌战争。小说描写的是战争,但丝毫未见战争的硝烟,而把视角放在战争中的女人身上。通过她们与丈夫的话别,按捺不住思念之情急切寻夫、,最后在战场重逢并助一臂之力表现了战争中不断成长的女人们。小说淡化传统小说的结构特点,以抒情见长,选取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表面上看似松散,实际上却很有故事味。三幅生活场景,使文章结构跳跃,却令人回味无穷。自然突出,宛如行云流水。
《边城》的故事也显出一种“不紧凑”, “起伏很小,有时完全散文化了,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的场面”。由于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抒情议论性文字的增加虽冲淡了小说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蕴,特别是抒情和心理描写的增加使小说愈来愈诗化。另外,在时空上的自由操作也使小说在意义上断裂、模糊,更多地增加了小说的诗味。
语言隽秀如诗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 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
如丈夫们参军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藕断丝连”这几个字,貌似寻常,实则独具匠心,“荷花淀”的意蕴同女人们对丈夫的爱恋联系在一起。没有浓烈的语言,没有艳丽的色彩,却显示出作者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
作品中语言清新优美,但不是轻靡而柔弱,而是秀美显出挺拔劲健的特征,如“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作者又连用两个比喻,一写荷叶,一描荷花,都让它们赋予了一定的时代色彩和象征意义。“铜墙铁壁”和“哨兵”,显示出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的生活内涵,语言准确,表意清晰。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