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浦北县福旺镇中心小学535311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规范《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断探索这一门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唤醒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规范其思想行为,使其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课程探索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它是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部新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现行的重要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只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从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等等,特别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并且对老师同学不尊重,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缺乏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可见,从这些现象不但使我们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因此,小学品德教育教学存在有巨大的必要性。
然而,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激发兴趣,真情融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并没有深入体会到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只有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突破点,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先入题入境,流露真情,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角色扮演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可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心中有了真正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枯燥,而是兴趣无穷,从而真正的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标。
2.创设情境,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情境所影响。尤其是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如在学习《马路不是游戏场》时,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达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3.开展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的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的实践,体验生活,改掉他们的不良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重要品质。
4.换位体验,深化认识
自私,自我是当代小学生普遍不良品德素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深化认识。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改正自私,自我的不良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是对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象,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让教学活动化,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进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规范《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断探索这一门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唤醒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规范其思想行为,使其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课程探索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它是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部新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现行的重要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只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从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等等,特别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并且对老师同学不尊重,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缺乏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可见,从这些现象不但使我们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因此,小学品德教育教学存在有巨大的必要性。
然而,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激发兴趣,真情融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并没有深入体会到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只有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突破点,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先入题入境,流露真情,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角色扮演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可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心中有了真正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枯燥,而是兴趣无穷,从而真正的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标。
2.创设情境,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情境所影响。尤其是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如在学习《马路不是游戏场》时,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达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3.开展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的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的实践,体验生活,改掉他们的不良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重要品质。
4.换位体验,深化认识
自私,自我是当代小学生普遍不良品德素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深化认识。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改正自私,自我的不良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是对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象,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让教学活动化,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进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