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选择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课题组积极开展“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让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较大的收获,本文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自主阅读方面主要从文本教材、多媒体教学、阅读能力、情感熏陶等四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希望通过选择自主的课堂有效策略的阅读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自主阅读;情感的熏陶;有效;感悟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喧闹的生活给我们的学生在物质上带来富足的生活,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上网,玩游戏,看动画片,孩子们似乎对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动感性活动更有兴趣。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书本上概念性的知识感觉枯燥无味,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而我们的教师,更是在苦苦的探索中越来越感觉到教学的无力。是我们的教材跟不上形势?是我们的教师学识不够?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想起我们小时候是多么渴望读书,教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我们都记得很牢,课文中的精彩片断,直到现在还能背得出来,教师的教导,我们当作圣旨似的无条件地接受。可是现在,一部分聪明活泼的孩子们,常常在课堂上被折磨得疲惫不堪,人在曹营心在汉,天天在应付中读书、写作业。在没电脑不成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又不知反思了多少遍的课堂,他们还是很不情愿地接受,白白地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而学生的幼小心灵,却在漫长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度日如年,无处可以栖息。不要说学生,连个别教师也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教学生涯!这样看来,似乎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了学生长知识的障碍,成了教师教学质量差的理由,可这也不对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没理由把所有的责任怪在社会的风气与人们的观念上的,更不能把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我们教学的热情。就说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吧,如何寻求有效的自主阅读,让学生的心灵在激情的阅读中栖息,个性在学习中飞扬,是我们当今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校课题组积极开展“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在寻求课堂自主阅读教学策略中,作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尝试和探讨。
一、在文本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你对文字产生兴趣的时候,你就会沉浸在阅读中乐而忘返,你的思绪就会随著文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诗人一起吟唱,与作者周游列国,与主人公同悲同乐……是的,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净化孩子灵魂,升华孩子人格的重要途径。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则是学生阅读的最好文本,通过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阅读经典名著,扩阔学生的视野,积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情感中,与作者或主人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从而使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思想个性从此飞扬起来,充满理想的心灵在文本中寄托和栖息。这就是我们的自主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美好境界。
可是,我们的部分教师却没有把握文章的情感思维,没有深度理解文本与儿童的思想灵魂对接,把一篇篇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分解成一块块毫无生气的白灿灿的石头,读之无味,赏之无韵。
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的是教师也要把自己的阅读热情激发出来,通过饱满的情感和激奋的导语,架接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世界的精彩。在教学第十册的《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文本,师生一齐充满激情的朗读,边读边议,通过播放网上搜索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洪水来了,来不及搬家,来不及放好贵重的物品,来不及背上书包,大家都在忙着逃命,乱哄哄的,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往高处走,可是水很快就到了半腰,桥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拼命地往桥上挤,你想,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很自然,学生就会通过文本或个性化的想象,进行语言的再创作,从而达到理解与情感的升华。很容易学生就体验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惊慌,村书记沉着指挥的重要性。
二、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满足学生充满动感的渴望
现在的教师,再不能只靠一本语文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课。现在的学生,是在变形金刚与超人玩具中玩大的,是伴随着电视中的动漫世界与网络游戏中成长的,交织着繁华与虚荣,他们需要的是物质上的艳目和精神上的刺激,需要一个倾诉心语的空间,也需要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枯燥的说教,满嘴乱飞的星沫,也难以让学生过足了瘾。因此,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与氛围,让他们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加进自己的再创作,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看、所想和所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动口、动手、动脑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再不能让教师一节课说到底,或板书写到满,学生一直地记笔记。要做到这一点,一节课的相关课件或视频必不可少。幸好这几年,经过无数专家和第一线的教师的精心制作,各间学校或网络上已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多媒体作品,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加以运用,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修改,一定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的,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在品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种有效的细读和品读,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速度,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议,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画写写,提出不懂的问题,摘录优美的词句,大胆质疑,主动探究,达到熟读能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一是抓题目,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展开阅读思考;二是在阅读中画出中心句或感情强烈的句子,学会品味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三是抓写作思路,通过品读事件精彩片断,读懂作者内心世界;四是抓人物对话、表情、心理等的描写,通过品读,想像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五是抓语言的表达方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描写,让学生读懂文本的精彩之处,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灵活性。还有,可以让学生养成从重点课后的思考题或阅读课前面的导读中寻找阅读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能够根据要求去读,并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根据这个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的思路,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细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么随机应对的,從而感悟人物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具体说出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我们如何让学生认识人物的个性与品质呢?我们可以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让学生说说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她是如何显摆自己的,如何讨好老祖宗的?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悟,让学生在大脑中感受王熙凤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性格特点。
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从题目出发,“亲人”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然后展开全文的朗读,最后又回归到亲人上,从而感受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课文中还有很多感情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特别是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再现画面中的现场情景,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气氛。
四、在情感的熏陶中让心灵碧波荡漾,在自主阅读中飞扬
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目标之一,没有文本的情感熏陶,学生犹如枯木般心如死灰。要让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净化与升华,让心灵在激情中飞扬和栖息,就要充分利用文本载体,让阅读个体得到体验和感悟,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情景之中,达到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性得到有效的自我完善。要达到如此效果,可以从以下手段进行:
一是投石池中春水,激起微波荡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人物、题眼或中心句,进行设疑,擦出智慧的火花,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引导学生:文中说,鱼钩是用绣红色的缝衣针做成的,可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呢?通过全文阅读,特别是老斑长照顾受伤战士时的几个精彩片断,从而让学生理解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和高贵的品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教育。教学《再见了,亲人》,开头就让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并用饱满的感情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展开提问:谁跟谁在说再见呢?他们为什么要说再见呢?然后细读全文,从而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生命与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战火纷飞中着床,在人物的心灵对话中发育,在感情诵读中萌发也想说一说,写一写的欲望。
二是拓展文章思路,达到知识的延伸。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曾说过:“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这说明了我们进行的不只是简单的阅读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在得到阅读的愉悦的同时,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再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的语言。如给文章复述、续尾,补写或仿写,让学生体味文章意犹未尽的空白之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文章进行艺术的加工。
在教学《桥》中,当学生读到书记发现自己的儿子也在队伍中间的片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村书记当时是怎么样的凶狠,吼着把儿子拉到后面去。作为村民,作为他的儿子又是怎么样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为什么儿子在最后的关头,要让父亲先上桥,他的思想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可是他的父亲却坚决地把儿子推上桥去。可一切都来不及了,桥塌了,儿子也被淹没了,父亲想说什么也来不及,也被洪水冲去了,这样的结局,真是很让人难过。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文本对话,与故事的人物对话,达到教育的效果呢?我设计了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与灵魂的对接:看到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冲走了,父亲最想对儿子说的是什么呢?父子都牺牲了,老太太在村民搀扶下拜祭了他们,你想,老太太会说些什么话呢?村民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心灵很快就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进行语言的再创作。很多同学都祝福父子俩:“天堂路上一路走好,安息!”也有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感谢你们,你们的救命之恩我们终生难忘!”还有同学代表村民做出承诺:“你们放心,你的家人我们会照顾好的。”还有很多很多感动人心的不同表达。
我觉得,文本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如何利用这个载体挖掘更多的充满灵性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情得到释放,心灵也在文本阅读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02.
[2]里坦镇大沿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语录[EB/OL].
http://0316-5705165.blog.sohu.com/163624113.html
作者简介:
江妙沂(1965.05—),女,广州市,音乐科,本科,一级教师。
关键词:自主阅读;情感的熏陶;有效;感悟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喧闹的生活给我们的学生在物质上带来富足的生活,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上网,玩游戏,看动画片,孩子们似乎对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动感性活动更有兴趣。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书本上概念性的知识感觉枯燥无味,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而我们的教师,更是在苦苦的探索中越来越感觉到教学的无力。是我们的教材跟不上形势?是我们的教师学识不够?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想起我们小时候是多么渴望读书,教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我们都记得很牢,课文中的精彩片断,直到现在还能背得出来,教师的教导,我们当作圣旨似的无条件地接受。可是现在,一部分聪明活泼的孩子们,常常在课堂上被折磨得疲惫不堪,人在曹营心在汉,天天在应付中读书、写作业。在没电脑不成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又不知反思了多少遍的课堂,他们还是很不情愿地接受,白白地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而学生的幼小心灵,却在漫长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度日如年,无处可以栖息。不要说学生,连个别教师也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教学生涯!这样看来,似乎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了学生长知识的障碍,成了教师教学质量差的理由,可这也不对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没理由把所有的责任怪在社会的风气与人们的观念上的,更不能把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我们教学的热情。就说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吧,如何寻求有效的自主阅读,让学生的心灵在激情的阅读中栖息,个性在学习中飞扬,是我们当今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校课题组积极开展“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在寻求课堂自主阅读教学策略中,作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尝试和探讨。
一、在文本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你对文字产生兴趣的时候,你就会沉浸在阅读中乐而忘返,你的思绪就会随著文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诗人一起吟唱,与作者周游列国,与主人公同悲同乐……是的,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净化孩子灵魂,升华孩子人格的重要途径。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则是学生阅读的最好文本,通过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阅读经典名著,扩阔学生的视野,积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情感中,与作者或主人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从而使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思想个性从此飞扬起来,充满理想的心灵在文本中寄托和栖息。这就是我们的自主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美好境界。
可是,我们的部分教师却没有把握文章的情感思维,没有深度理解文本与儿童的思想灵魂对接,把一篇篇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分解成一块块毫无生气的白灿灿的石头,读之无味,赏之无韵。
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的是教师也要把自己的阅读热情激发出来,通过饱满的情感和激奋的导语,架接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世界的精彩。在教学第十册的《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文本,师生一齐充满激情的朗读,边读边议,通过播放网上搜索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洪水来了,来不及搬家,来不及放好贵重的物品,来不及背上书包,大家都在忙着逃命,乱哄哄的,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往高处走,可是水很快就到了半腰,桥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拼命地往桥上挤,你想,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很自然,学生就会通过文本或个性化的想象,进行语言的再创作,从而达到理解与情感的升华。很容易学生就体验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惊慌,村书记沉着指挥的重要性。
二、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满足学生充满动感的渴望
现在的教师,再不能只靠一本语文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课。现在的学生,是在变形金刚与超人玩具中玩大的,是伴随着电视中的动漫世界与网络游戏中成长的,交织着繁华与虚荣,他们需要的是物质上的艳目和精神上的刺激,需要一个倾诉心语的空间,也需要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枯燥的说教,满嘴乱飞的星沫,也难以让学生过足了瘾。因此,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与氛围,让他们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加进自己的再创作,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看、所想和所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动口、动手、动脑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再不能让教师一节课说到底,或板书写到满,学生一直地记笔记。要做到这一点,一节课的相关课件或视频必不可少。幸好这几年,经过无数专家和第一线的教师的精心制作,各间学校或网络上已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多媒体作品,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加以运用,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修改,一定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的,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在品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种有效的细读和品读,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速度,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议,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画写写,提出不懂的问题,摘录优美的词句,大胆质疑,主动探究,达到熟读能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一是抓题目,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展开阅读思考;二是在阅读中画出中心句或感情强烈的句子,学会品味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三是抓写作思路,通过品读事件精彩片断,读懂作者内心世界;四是抓人物对话、表情、心理等的描写,通过品读,想像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五是抓语言的表达方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描写,让学生读懂文本的精彩之处,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灵活性。还有,可以让学生养成从重点课后的思考题或阅读课前面的导读中寻找阅读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能够根据要求去读,并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根据这个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的思路,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细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么随机应对的,從而感悟人物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具体说出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我们如何让学生认识人物的个性与品质呢?我们可以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让学生说说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她是如何显摆自己的,如何讨好老祖宗的?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悟,让学生在大脑中感受王熙凤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性格特点。
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从题目出发,“亲人”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然后展开全文的朗读,最后又回归到亲人上,从而感受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课文中还有很多感情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特别是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再现画面中的现场情景,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气氛。
四、在情感的熏陶中让心灵碧波荡漾,在自主阅读中飞扬
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目标之一,没有文本的情感熏陶,学生犹如枯木般心如死灰。要让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净化与升华,让心灵在激情中飞扬和栖息,就要充分利用文本载体,让阅读个体得到体验和感悟,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情景之中,达到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性得到有效的自我完善。要达到如此效果,可以从以下手段进行:
一是投石池中春水,激起微波荡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人物、题眼或中心句,进行设疑,擦出智慧的火花,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引导学生:文中说,鱼钩是用绣红色的缝衣针做成的,可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呢?通过全文阅读,特别是老斑长照顾受伤战士时的几个精彩片断,从而让学生理解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和高贵的品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教育。教学《再见了,亲人》,开头就让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并用饱满的感情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展开提问:谁跟谁在说再见呢?他们为什么要说再见呢?然后细读全文,从而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生命与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战火纷飞中着床,在人物的心灵对话中发育,在感情诵读中萌发也想说一说,写一写的欲望。
二是拓展文章思路,达到知识的延伸。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曾说过:“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这说明了我们进行的不只是简单的阅读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在得到阅读的愉悦的同时,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再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的语言。如给文章复述、续尾,补写或仿写,让学生体味文章意犹未尽的空白之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文章进行艺术的加工。
在教学《桥》中,当学生读到书记发现自己的儿子也在队伍中间的片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村书记当时是怎么样的凶狠,吼着把儿子拉到后面去。作为村民,作为他的儿子又是怎么样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为什么儿子在最后的关头,要让父亲先上桥,他的思想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可是他的父亲却坚决地把儿子推上桥去。可一切都来不及了,桥塌了,儿子也被淹没了,父亲想说什么也来不及,也被洪水冲去了,这样的结局,真是很让人难过。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文本对话,与故事的人物对话,达到教育的效果呢?我设计了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与灵魂的对接:看到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冲走了,父亲最想对儿子说的是什么呢?父子都牺牲了,老太太在村民搀扶下拜祭了他们,你想,老太太会说些什么话呢?村民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心灵很快就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进行语言的再创作。很多同学都祝福父子俩:“天堂路上一路走好,安息!”也有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感谢你们,你们的救命之恩我们终生难忘!”还有同学代表村民做出承诺:“你们放心,你的家人我们会照顾好的。”还有很多很多感动人心的不同表达。
我觉得,文本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如何利用这个载体挖掘更多的充满灵性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情得到释放,心灵也在文本阅读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02.
[2]里坦镇大沿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语录[EB/OL].
http://0316-5705165.blog.sohu.com/163624113.html
作者简介:
江妙沂(1965.05—),女,广州市,音乐科,本科,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