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类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程往往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即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在实际中浪费了一些教学资源。本文从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入手,通过教材、师资、授课方式等一系列相关环节谈了关于高职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思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把这些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获得具有高职类院校特点的课程优化设计。
关键词:高职 音乐表演 声乐 课改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专业化、技能化,教育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和扶持,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但在高职院校里对《声乐》这门课程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思考与解决。笔者将结合高职院校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对《声乐》这门课程的认识,简单阐述有关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简述与现状
《声乐》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发声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声乐课程都是按照高等教育大学本科声乐课程的模式进行,并没有完全突出职业类院校的特点。由于《声乐》是一门技能性要求非常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所以在高职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并不显得突兀,也正是如此,对于这门课要突出的高职类院校特点特色问题就少了很多思考。
目前,高职类院校音乐类专业的《声乐》课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类同于本科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目标,无论从知识体系构建还是技能技巧训练来说,高职生一般会稍逊于本科生,如果不能突出高职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特色,将对高职类学生造成将来面对本科生择业大军无竞争力的局面。
(二)师资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专业化、高学历化无可非议,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很多院校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其中的研究生以上学历比重占有很大数值。但问题也在这其中,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是正规科班出身,又接受到研究生教育,无论从专业水平还是理论素养都具很高水平,但对于高职教育这块领域可能关注较少,往往习惯性地将学生像本科学生那样教,没有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教材
《声乐》这门课程没有专门的针对高职类院校学习声乐学生的曲集,教师一般都用与本科生教学差不多的教材,那么就缺少针对性和便捷性。很多作品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可能都用不上,一本作品集里面使用率不高。
二、拟解决的方案
教学改革遵循的规律是继承与发展,绝不是否定之前已形成的,经过很多声乐教育家不断完善的教学成果、课程改革是在坚持大目标的原则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以下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教改的拙见,希望和广大高职类院校教学《声乐》这门课程的工作者们共同讨论。
(一)人才培养
从培养目标、模式到将来的就业,高职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人才必须找到自身准确的定位。比起本科生,高职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没有特别充足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也大都没有“童子功”,所以不能由于音乐专业突出的技能性与实践性特征模糊了高职类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特点而一味地沿用本科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从综合素质入手,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不断横向渗透一些诸如表演、口才、钢琴伴奏以及晚会等活动的策划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二)师资
很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或者科班出身的专业任课教师对于高职类院校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工作经验的累积上,有些基本是从一个校门走向另一个校门的过程。从专业素质、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储备的方面讲,完全可以胜任给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授课,所以如果能够在入职之前专门有针对性地把高职类院校培养模式、特点等穿插到岗前培训中,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这些高层次人才定将发挥更大的能量,同时,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最优化的设计。
(三)教材
高职类声乐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较多地使用到中国民族声乐方面的作品,对外国作品的使用只占非常少的部分,如果条件成熟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院校的专家们能够整理出一本适合高职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程度、难度合适的教材,将会给我们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四)授课方式
前面讲过高职类音乐专业在培养目标、模式等方面较多沿用本科的培养目标、模式,所以《声乐》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进行,在教学资源分配中形式古板,不能优化教学资源,造成很多教学资源浪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我建议可以采用“首位激励”制,即在一季度或者一段时间内通过汇报、专业展示等手段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排在首位的可进行一对一授课,在下一个评估期又重新评。这样,既可通过此方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动性,又通过评估手段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积累了舞台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
综上所述,本次的教改已经不是完全局限于课堂授课方式、方法的改革,而是从观念入手到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去思索、探讨并予以转变,然后再渗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的优化循环当中,这也是和以往教改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康康,女,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教学与理论研究。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助教。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高职 音乐表演 声乐 课改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专业化、技能化,教育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和扶持,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但在高职院校里对《声乐》这门课程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思考与解决。笔者将结合高职院校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对《声乐》这门课程的认识,简单阐述有关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简述与现状
《声乐》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发声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声乐课程都是按照高等教育大学本科声乐课程的模式进行,并没有完全突出职业类院校的特点。由于《声乐》是一门技能性要求非常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所以在高职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并不显得突兀,也正是如此,对于这门课要突出的高职类院校特点特色问题就少了很多思考。
目前,高职类院校音乐类专业的《声乐》课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类同于本科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目标,无论从知识体系构建还是技能技巧训练来说,高职生一般会稍逊于本科生,如果不能突出高职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特色,将对高职类学生造成将来面对本科生择业大军无竞争力的局面。
(二)师资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专业化、高学历化无可非议,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很多院校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其中的研究生以上学历比重占有很大数值。但问题也在这其中,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是正规科班出身,又接受到研究生教育,无论从专业水平还是理论素养都具很高水平,但对于高职教育这块领域可能关注较少,往往习惯性地将学生像本科学生那样教,没有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教材
《声乐》这门课程没有专门的针对高职类院校学习声乐学生的曲集,教师一般都用与本科生教学差不多的教材,那么就缺少针对性和便捷性。很多作品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可能都用不上,一本作品集里面使用率不高。
二、拟解决的方案
教学改革遵循的规律是继承与发展,绝不是否定之前已形成的,经过很多声乐教育家不断完善的教学成果、课程改革是在坚持大目标的原则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以下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教改的拙见,希望和广大高职类院校教学《声乐》这门课程的工作者们共同讨论。
(一)人才培养
从培养目标、模式到将来的就业,高职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人才必须找到自身准确的定位。比起本科生,高职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没有特别充足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也大都没有“童子功”,所以不能由于音乐专业突出的技能性与实践性特征模糊了高职类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特点而一味地沿用本科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从综合素质入手,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不断横向渗透一些诸如表演、口才、钢琴伴奏以及晚会等活动的策划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二)师资
很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或者科班出身的专业任课教师对于高职类院校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工作经验的累积上,有些基本是从一个校门走向另一个校门的过程。从专业素质、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储备的方面讲,完全可以胜任给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授课,所以如果能够在入职之前专门有针对性地把高职类院校培养模式、特点等穿插到岗前培训中,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这些高层次人才定将发挥更大的能量,同时,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最优化的设计。
(三)教材
高职类声乐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较多地使用到中国民族声乐方面的作品,对外国作品的使用只占非常少的部分,如果条件成熟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院校的专家们能够整理出一本适合高职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程度、难度合适的教材,将会给我们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四)授课方式
前面讲过高职类音乐专业在培养目标、模式等方面较多沿用本科的培养目标、模式,所以《声乐》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进行,在教学资源分配中形式古板,不能优化教学资源,造成很多教学资源浪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我建议可以采用“首位激励”制,即在一季度或者一段时间内通过汇报、专业展示等手段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排在首位的可进行一对一授课,在下一个评估期又重新评。这样,既可通过此方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动性,又通过评估手段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积累了舞台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
综上所述,本次的教改已经不是完全局限于课堂授课方式、方法的改革,而是从观念入手到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去思索、探讨并予以转变,然后再渗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的优化循环当中,这也是和以往教改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康康,女,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教学与理论研究。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助教。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