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研究,应该引起教师们的特别关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补充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主动分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强调理论学以致用,引领学生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后成为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创设生活化情境,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极符合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本文特意对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做了以下总结。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意义;策略研究
引言:思想品德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的理解,对于思维不够活跃,认知体系并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不妨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然后整合教学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先进的育人思想,帮助学生一边分析生活实例,一边提高探究能力。另外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足够民主,基础教育事业长远规划进程的加快令人期待。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有利于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优秀人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生活情景,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生存的综合能力,教师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引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课堂因此焕发了勃勃生机,最终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学生从“被动思考”转变为“主动研究”,将来就有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新生活。(2)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伴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的综合型课程。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和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并养成良好社会道德品质[1]。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一如既往地坚持贯彻生活化理念,认真落实到实际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工作的实效性。(3)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地成长。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辨别社会上的各种行为,慢慢发展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独立个体。教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生理需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后续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更加高效。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激发情感共鸣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型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2]。如组织尊敬老人的主题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伟伟自觉敬老助老”的道德典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1)课文写了伟伟孝敬奶奶的哪些事?你最感动的是什么?(2)你觉得老人受到伟伟细致入微的照顾时,会怎么想?(3)伟伟听到老人、家人或是街坊邻居对他夸奖时是什么心情?(4)你認为伟伟为什么要这么做?(5)通过伟伟的故事,谈谈你将如何对待老人?通过抓住伟伟这个生活范例,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结果和行动动机,进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和思想品德体验,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同情心和善待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很快明白“主动尊老、敬老、助老”是为了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是高尚的社会道德的体现。
(二)发挥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材的特点,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小豆子大学问》一课上,一般会利用多媒体演示豆制品的制作、加工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大豆可以制作成食品,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或者小组一起搜集农业生产的相关资料。集中交流不同感受,教育他们要养成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学生体验越真切,课堂教学越有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课堂反思、总结互动的话,可比一味灌输指导的效果好得多。这样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材内容内化为道德品质,绝对是一次成功的“思品”教育。
(三)利用榜样力量
在思想品德的教材中,不乏学习的榜样,但缺乏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3]。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生活中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主题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实际,明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过的都是安逸的日子,通过联系日常生活表现,评选出“热爱劳动”人。以此,让学生们讨论是谁主动捡垃圾,是谁自觉打扫教室,从而选出热爱劳动的模范,有些同学在掌声中骄傲地抬起了头,有些同学因为逃避值日羞愧地低下了头。在选举中突出榜样的力量,使得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
(四)学生参与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很有意义。如进行客人到我家主题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表演的实践活动,练习接客的礼仪,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接客的过程中,要做到请客人进门、向客人问好、请客人就做、为客人倒水、有礼貌的与客人交谈等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在这活动中学习到待客的基本礼仪,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从而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为小学生培养思想品德并运用于生活中而量身打造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从而喜欢上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还符合小学生乐趣大于知识的特性,并让小学生学会认知世界的真善美以及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它也让老师更好地教导并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瑞.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刍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8(33):291-292.
[2]张勋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生活化素材渗透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8(19):49-50.
[3]于畅.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9(1):27-28.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意义;策略研究
引言:思想品德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的理解,对于思维不够活跃,认知体系并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不妨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然后整合教学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先进的育人思想,帮助学生一边分析生活实例,一边提高探究能力。另外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足够民主,基础教育事业长远规划进程的加快令人期待。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有利于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优秀人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生活情景,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生存的综合能力,教师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引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课堂因此焕发了勃勃生机,最终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学生从“被动思考”转变为“主动研究”,将来就有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新生活。(2)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伴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的综合型课程。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和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并养成良好社会道德品质[1]。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一如既往地坚持贯彻生活化理念,认真落实到实际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工作的实效性。(3)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地成长。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辨别社会上的各种行为,慢慢发展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独立个体。教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生理需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后续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更加高效。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激发情感共鸣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型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2]。如组织尊敬老人的主题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伟伟自觉敬老助老”的道德典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1)课文写了伟伟孝敬奶奶的哪些事?你最感动的是什么?(2)你觉得老人受到伟伟细致入微的照顾时,会怎么想?(3)伟伟听到老人、家人或是街坊邻居对他夸奖时是什么心情?(4)你認为伟伟为什么要这么做?(5)通过伟伟的故事,谈谈你将如何对待老人?通过抓住伟伟这个生活范例,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结果和行动动机,进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和思想品德体验,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同情心和善待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很快明白“主动尊老、敬老、助老”是为了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是高尚的社会道德的体现。
(二)发挥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材的特点,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小豆子大学问》一课上,一般会利用多媒体演示豆制品的制作、加工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大豆可以制作成食品,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或者小组一起搜集农业生产的相关资料。集中交流不同感受,教育他们要养成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学生体验越真切,课堂教学越有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课堂反思、总结互动的话,可比一味灌输指导的效果好得多。这样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材内容内化为道德品质,绝对是一次成功的“思品”教育。
(三)利用榜样力量
在思想品德的教材中,不乏学习的榜样,但缺乏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3]。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生活中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主题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实际,明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过的都是安逸的日子,通过联系日常生活表现,评选出“热爱劳动”人。以此,让学生们讨论是谁主动捡垃圾,是谁自觉打扫教室,从而选出热爱劳动的模范,有些同学在掌声中骄傲地抬起了头,有些同学因为逃避值日羞愧地低下了头。在选举中突出榜样的力量,使得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
(四)学生参与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很有意义。如进行客人到我家主题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表演的实践活动,练习接客的礼仪,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接客的过程中,要做到请客人进门、向客人问好、请客人就做、为客人倒水、有礼貌的与客人交谈等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在这活动中学习到待客的基本礼仪,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从而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为小学生培养思想品德并运用于生活中而量身打造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从而喜欢上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还符合小学生乐趣大于知识的特性,并让小学生学会认知世界的真善美以及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它也让老师更好地教导并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瑞.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刍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8(33):291-292.
[2]张勋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生活化素材渗透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8(19):49-50.
[3]于畅.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9(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