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丰富自我,更是为了建立对历史、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好的建设祖国。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人文素养。历史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历史教育将是没有价值的。本文论述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对初中歷史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引言:
历史教学受到我国应试制度的影响较大,在师生的意识中,历史完全是一门贯穿理论的学科,只要掌握知识点即可。这样的思想导致人文素养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历史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是彻底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契机,教师开始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内心感悟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初中历史教材中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涉及到多个时代,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每一章中无不有着大量人文教育的优秀素材,应被教师所用。我们要立足教材,多角度将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 强烈的共鸣,受到深深的震撼。如在1985年,中国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里,我们明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很多亚非国家有友好往来。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国家交往的主旋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虽双目失明,却矢志不渝,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西行天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信念坚定的玄奘,最终求得真经。华盛顿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开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献出了生命[2]。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了解,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绝对价值。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想要成功实现历史课堂上的人文素养教育,首先需要转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如果教师仍然将考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不断让学生背诵,抄写,那么人文教育是永远也无法落到实处的。教师要先改变态度和思想,找准教学的重心,才能将教材中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其人,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作为“一代帝王”,他能虚心纳谏,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善意的规劝?在学生的讨论中,道理会越来越明,这些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非“死记硬背”的效果所能比的[3]。
(三)转变教学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知识点的理论性强,且历史事件距离如今久远,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性材料,很难提起兴趣,掌握起来也颇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坚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那么不仅效果不理想,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是极低的。因此,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历史课程必须转变方法,创新形式,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带领他们形象、立体的感知,在直观的视听感受中体会历史事件蕴含的道理和情感,从而让学生得到熏陶和启发,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才成精美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形象,来感受当时青年学生激情澎湃的救国热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富于创新的精神理念。这样学生不仅没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会对这些历史事件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培养了优良的思想品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想要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巨大的涟漪,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熏陶,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和学习是不够的,历史教学必须最终落实于实践中,以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教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通过班级板报、校报、组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知识的机会,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名人故事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种校内外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更多历史人文知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使人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三、结语
历史课程向来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进行的。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下结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都要关注历史学科对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给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中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1-111.
[2]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4):82-82.
[3]史淑艳.浅谈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 2018(36):140.
[4]孟凡晶.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8(102):147-14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引言:
历史教学受到我国应试制度的影响较大,在师生的意识中,历史完全是一门贯穿理论的学科,只要掌握知识点即可。这样的思想导致人文素养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历史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是彻底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契机,教师开始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内心感悟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初中历史教材中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涉及到多个时代,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每一章中无不有着大量人文教育的优秀素材,应被教师所用。我们要立足教材,多角度将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 强烈的共鸣,受到深深的震撼。如在1985年,中国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里,我们明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很多亚非国家有友好往来。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国家交往的主旋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虽双目失明,却矢志不渝,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西行天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信念坚定的玄奘,最终求得真经。华盛顿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开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献出了生命[2]。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了解,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绝对价值。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想要成功实现历史课堂上的人文素养教育,首先需要转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如果教师仍然将考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不断让学生背诵,抄写,那么人文教育是永远也无法落到实处的。教师要先改变态度和思想,找准教学的重心,才能将教材中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其人,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作为“一代帝王”,他能虚心纳谏,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善意的规劝?在学生的讨论中,道理会越来越明,这些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非“死记硬背”的效果所能比的[3]。
(三)转变教学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知识点的理论性强,且历史事件距离如今久远,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性材料,很难提起兴趣,掌握起来也颇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坚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那么不仅效果不理想,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是极低的。因此,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历史课程必须转变方法,创新形式,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带领他们形象、立体的感知,在直观的视听感受中体会历史事件蕴含的道理和情感,从而让学生得到熏陶和启发,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才成精美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形象,来感受当时青年学生激情澎湃的救国热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富于创新的精神理念。这样学生不仅没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会对这些历史事件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培养了优良的思想品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想要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巨大的涟漪,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熏陶,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和学习是不够的,历史教学必须最终落实于实践中,以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教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通过班级板报、校报、组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知识的机会,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名人故事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种校内外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更多历史人文知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使人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三、结语
历史课程向来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进行的。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下结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都要关注历史学科对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给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中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1-111.
[2]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4):82-82.
[3]史淑艳.浅谈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 2018(36):140.
[4]孟凡晶.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8(102):14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