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返老还童》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的文本对比分析探讨同一作品框架下主题,结构与语言的变化。
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在1922年发表了一部名为《爵士时代故事集》短篇小说合集。其中一篇名为《返老还童》的短篇小说,在2008年经改编登上大银幕,由于知名演员的加盟,电影反响强烈。
故事讲述了本杰明·巴顿的奇幻一生。本杰明的时间与正常人相反。出生时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人慢慢的老去,而本杰明却在不断的变得年轻。最终以一个婴儿的形态迎接死亡。故事叙述了这个时间逆行者的人生中的种种见闻。
本文通过对比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的文本分析,以探讨同一框架下,文章主题由于时代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叙事结构的变化,以及小说语言与戏剧语言的不同。
一、主题变化
主题变化是这篇小说在改编剧本过程中最为突出。为了适应电影的表达方式,剧本进行了好莱坞式商业改编,选择个适应范围与深度都很讨巧的主题-爱与生死。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超越生死的感人爱情大戏。剧本把本杰明设定为被抛弃的小怪物,被好心的养老院管理员所收养。这个特殊的地点,更是见证人死亡的地方。剧本在死亡这个主题上不断突出,来这里的老人结局只有死亡,而本杰明却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后来与黛西的相遇开启两人交错复杂的人生。
原著没有了默默的温情。当老巴顿第一次见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一个坐在床上的瘦弱老头。一瞬间他想到的是这影响家族的声誉。他宁可希望这个孩子是个黑人,哪怕是奴隶都可以。在这里体现了南方种族主义的根深蒂固。与剧本浪漫的爱情故事截然相反,本杰明的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年老色衰,以至于每到舞会看着自己年轻的丈夫与别的年轻女孩偏偏起舞,眼神里充满了无尽的怨恨。更甚至本杰明自己的亲身儿子,冷酷的要求其称自己为叔叔,以免外人对自己体面的家庭闲言碎语。这些无不体现了爵士时代纸醉金迷外表下人的冷漠。
二、叙事线索变化
剧本中选取了黛西作为了主要叙事者,完整的讲述了本杰明神奇的一生。同时,故事的线索有两条,黛西与本杰明,并且时有交叉重合。而原著则是本杰明的单线线索。作者本人以一种全知视角介入。这种全知视角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以方便展示众人的内心世界。
原著中另外一个突出的叙事手法是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故事在本杰明还是小老头的时候叙事详细而缓和,如细致的描写其出生,与希尔加迪的初次会面,第一次耶鲁求学的惨痛经历。可是越到后面,读者就会有一种加速感。特别在描写“年轻”的本杰明成了镇上舞王的这一片段,时间在飞快的跳动,如电影中惯用的快镜头,一个个的片段在读者眼前闪现。正如人的自然生长过程,小孩到成人的过程是快速的变化过程,成人至老年则是相对缓慢的变化。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握正是应和这一客观规律。
三、语言变化
剧本语言可谓成功,诞生了大量的精彩对白和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如“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剧本的语言更加口语化,而且特别复合现代人思维。
原著小说对话不多,但是作者在行文风格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频繁性的使用渐升(climax)和突降(anti-climax)这两种修辞格。这两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是表达感情的波动变化,在小说中更多的是复合时间变化的叙述。如描述本杰明时,“最开始以为他是罗杰·巴顿的父亲,后来认为是罗杰·巴顿的兄弟。”又如希尔加迪第一次见到本杰明是表述男人为“20岁小聪明,30岁事业忙,40岁如故事,过了60就70,所以我最爱的是50.”小说内还充满了许多这样的和时间相关的修辞格。
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这这篇小说更是收录在名为爵士时代的合辑之中。因此,掩盖于奇幻故事下面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返老还童》在电影热播之后,引起了人们对原著的关注,读过之后很多人发现剧本或电影与原著差距甚大,或者干脆决绝接受原著,这种态度很大程度是受好莱坞快餐文化的一种影响。除了影视作品中的普世理念,对于原著的理解也可以使我们多角度的去欣赏作品。
参考文献:
[1]F.Scott Fitzgerald.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M].iap,2010.
[2]Eric Roth.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Screenplay [M].Scribner,2008.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4]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在1922年发表了一部名为《爵士时代故事集》短篇小说合集。其中一篇名为《返老还童》的短篇小说,在2008年经改编登上大银幕,由于知名演员的加盟,电影反响强烈。
故事讲述了本杰明·巴顿的奇幻一生。本杰明的时间与正常人相反。出生时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人慢慢的老去,而本杰明却在不断的变得年轻。最终以一个婴儿的形态迎接死亡。故事叙述了这个时间逆行者的人生中的种种见闻。
本文通过对比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的文本分析,以探讨同一框架下,文章主题由于时代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叙事结构的变化,以及小说语言与戏剧语言的不同。
一、主题变化
主题变化是这篇小说在改编剧本过程中最为突出。为了适应电影的表达方式,剧本进行了好莱坞式商业改编,选择个适应范围与深度都很讨巧的主题-爱与生死。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超越生死的感人爱情大戏。剧本把本杰明设定为被抛弃的小怪物,被好心的养老院管理员所收养。这个特殊的地点,更是见证人死亡的地方。剧本在死亡这个主题上不断突出,来这里的老人结局只有死亡,而本杰明却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后来与黛西的相遇开启两人交错复杂的人生。
原著没有了默默的温情。当老巴顿第一次见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一个坐在床上的瘦弱老头。一瞬间他想到的是这影响家族的声誉。他宁可希望这个孩子是个黑人,哪怕是奴隶都可以。在这里体现了南方种族主义的根深蒂固。与剧本浪漫的爱情故事截然相反,本杰明的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年老色衰,以至于每到舞会看着自己年轻的丈夫与别的年轻女孩偏偏起舞,眼神里充满了无尽的怨恨。更甚至本杰明自己的亲身儿子,冷酷的要求其称自己为叔叔,以免外人对自己体面的家庭闲言碎语。这些无不体现了爵士时代纸醉金迷外表下人的冷漠。
二、叙事线索变化
剧本中选取了黛西作为了主要叙事者,完整的讲述了本杰明神奇的一生。同时,故事的线索有两条,黛西与本杰明,并且时有交叉重合。而原著则是本杰明的单线线索。作者本人以一种全知视角介入。这种全知视角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以方便展示众人的内心世界。
原著中另外一个突出的叙事手法是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故事在本杰明还是小老头的时候叙事详细而缓和,如细致的描写其出生,与希尔加迪的初次会面,第一次耶鲁求学的惨痛经历。可是越到后面,读者就会有一种加速感。特别在描写“年轻”的本杰明成了镇上舞王的这一片段,时间在飞快的跳动,如电影中惯用的快镜头,一个个的片段在读者眼前闪现。正如人的自然生长过程,小孩到成人的过程是快速的变化过程,成人至老年则是相对缓慢的变化。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握正是应和这一客观规律。
三、语言变化
剧本语言可谓成功,诞生了大量的精彩对白和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如“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剧本的语言更加口语化,而且特别复合现代人思维。
原著小说对话不多,但是作者在行文风格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频繁性的使用渐升(climax)和突降(anti-climax)这两种修辞格。这两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是表达感情的波动变化,在小说中更多的是复合时间变化的叙述。如描述本杰明时,“最开始以为他是罗杰·巴顿的父亲,后来认为是罗杰·巴顿的兄弟。”又如希尔加迪第一次见到本杰明是表述男人为“20岁小聪明,30岁事业忙,40岁如故事,过了60就70,所以我最爱的是50.”小说内还充满了许多这样的和时间相关的修辞格。
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这这篇小说更是收录在名为爵士时代的合辑之中。因此,掩盖于奇幻故事下面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返老还童》在电影热播之后,引起了人们对原著的关注,读过之后很多人发现剧本或电影与原著差距甚大,或者干脆决绝接受原著,这种态度很大程度是受好莱坞快餐文化的一种影响。除了影视作品中的普世理念,对于原著的理解也可以使我们多角度的去欣赏作品。
参考文献:
[1]F.Scott Fitzgerald.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M].iap,2010.
[2]Eric Roth.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Screenplay [M].Scribner,2008.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4]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