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号轮的水手们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哥德堡人来讲,历史终将记住2005年10月2日。就像他们认定历史不会忘记1745年跟这座城市有关的那场灾难一样。当时,一艘以这座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古帆船,从中国运载大量茶叶瓷器,历经千辛万苦眼看就要回到祖国时,却在距离哥德堡港900米处的海域触礁沉没。但是,这艘承载着历史荣耀的古帆船,虽然沉睡于大海之间,从此却成了哥德堡的精神,尤其是那些在十几年的航行中,不畏艰险战风斗浪最后殉难大海的水手们,早已是哥德堡人顶礼膜拜的理想图腾。于是,这个城市和它的人民,在等待了漫长的260年后,终于,一艘同样以哥德堡命名的仿古帆船,载着今天哥德堡人的希望和缅怀,沿着当年的航线依靠风和帆重走中国。瑞典人试图以这种最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祭奠260年前的殉难,去继续那充满惊险和浪漫的海洋之梦。
  8月12日黄昏,哥德堡号轮正漂泊在波罗的海平静的海面上,作为中国摄影师,我与来自《美国国家地理》、德国《明镜》周刊以及美国《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们一起,受瑞典皇家哥德堡号轮船公司邀请,来至慨场亲BB见证哥德堡轮中国之行最后的试航准备。
  哥德堡号轮船公司的新闻发言人间妮卡小姐专门为我租了一艘小艇供我拍摄之用。在绚丽的夕阳里,我尽情独享着随心所欲的拍摄乐趣。趁着光线最柔的时刻,我先让小船围着哥德堡号轮转几圈,我则选择最好的角度不停地按动快门。然后便登上了哥德堡号轮,去拍摄这些即将远航中国的水手们。
  哥德堡号轮上包括船长共有80名水手,他们是以5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瑞典是男女平等的国家,所以80名水手中有30名是女性。
  船长名叫彼德卡林,戴着眼镜留着胳腮胡须,一眼看上去温文尔雅,绝没有海盗之后的霸气和冷瑟。忽然闪过一念头,将船和近百条生命交给这样一位懦弱的老者行吗?没容我多想,彼德卡林船长便笑容满面的向我伸出手来。他说他很高兴在既将远航中国时,在他的船上接待来自中国的摄影师。船长说其实他已退休了,得知哥德堡号乾招募船长,他便再次出山一试。他觉得这次航行是对一个真正的航海家的考验,是他40年中最富挑战性的一份经历。终于彼德卡林船长在近300名船长的竞争中,以沉着冷静的操船作风、以迎击过数10次12级以上风浪的经历、以驾驶过当今世界上各种类型船舶的资格如愿以偿而成为哥德堡号乾船长。
  我请彼德卡林船长为中国的读者写几句话,他欣然同意。不过他说:“按照传统的做法,维京人只用自己的语言。今天既然在这艘仿古船上,那就依了传统吧。”于是彼德卡林船长用维京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马上就要前往你们的国家,我代表哥德堡号轮全体水手向中国读者致意!彼德卡林”。
  跟船长聊完天后,一个正在桅杆上千活的女孩吸引了我,我发现她就像一个成熟的水手,在桅杆上上下自如,而且打的水手结又好看又结实。她叫莉丽,是哥德堡大学航海系的毕业生。她说从小就喜欢冒险,5岁时就曾跳进波罗的海差点淹死。家里相宗三代全吃航海饭,爷爷是海盗,父亲是船长,她现在成了实习水手。莉丽是因为想去中国看看,所以报名面试。她觉得是她的家族历史让她成了幸运儿。
  莫妮卡是位鼻孔上串着两只白金戒子的时尚女孩,怎么也想像不出她在船上能干什么,没想到我正在纳闷,莫妮卡竟蹬蹬爬到了桅杆最高处,这还不算,她竟在上面翻起了跟头,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这掉下来可不是开玩笑的。还没想好这莫妮卡真的就从几十米高的桅杆上,缠着一根红绳子腾空翻滚了下来。所有的人都是一阵惊呼,她却像没事一样笑笑。原来她是个杂技演员,上船理由很能说服人,为水手们找乐解闷。于是考官一致OK!
  韦博被公认为船上最酷的小伙子,他在我的镜头里简直就像个演员。后来一聊这韦博还真的演过电影。他大学毕业后曾在一部名为《激情永驻》的电影里,客串了3分钟的海盗角色。因为是在港内拍摄,又只有短短的3分钟,所以韦博并没过瘾,反倒是做起了海员之梦。当韦博得知哥德堡轮招募自愿者便报了名。最后在几千人的竞争中,便是靠着曾经客串过3分钟海盗这一经历而成了幸运者。韦博说在漫长的航行中,他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海员的。
  一阵悠扬的口琴声随风飘来,甲板上的水手们都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来。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水手在自娱自乐,船长说这是一首名叫《我是一艘船》的古老船歌,是当年水手们在海上航行时必唱的一支曲子。听着这首略带一点感伤的曲子,竟让我沉浸在一种随风而逝的怅然中。
其他文献
在海南岛的西北部、滨临北部湾东岸,有一座人口超过100万的美丽城市——儋州市,与海口、三亚市一起呈三角形鼎立在海南岛上。在古代文献中此处标为“儋耳”,现在考证它的来历,仍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古籍中多处记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的名字,如《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日相虑。”,《大荒北经》中又记:“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
期刊
5年前,我为《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做访谈,采访了一批60年代出生的导演,搬着小板凳,看场院里放映露天电影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每一次的期待和不安的等待,对风中微微晃动的白色幕布充满幻想和渴望,以及往返途中的结伴而行、第二天在幼儿园里的炫耀……童年,似乎没有比这个再美好、再奢侈的玩乐过程了。  当年的玩,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个很广泛的概念。玩,不一定是指有多好玩的玩具,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孩子们很多时候
期刊
我女儿妞妞是8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特别不理智的一茬人,也难怪,自己当年被耽误了,没有文化,急得。所以我们给孩子的玩具往往赋予教育意义,孩子特别不喜欢,或者是孩子刚刚露出喜欢的神色,父母便升级加码,使小小的喜欢被那大大的“意义”起跑。  妞妞3岁半以后,我给她的玩具是一架用国指标买的日本产电子琴。我自己没有乐意细胞,五音不全,简谱也搞不太明白,只有顽强的意志,每天拿把尺坐在她旁
期刊
一晃,女儿快16岁了。想想她的成长,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网络游戏了。  女儿不是那种用功学习的先进生,总靠临时把佛脚混个不错的成绩,教过她的老师都夸她聪明,而聪明的孩子不安分,在这点上,我有点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就让她中了网络游戏的毒。  青春期的叛逆,部要有个出口啊。小学六年级,女儿开始闹着不上学,要自己在家自学。动用了老师、新人一大堆,才让她又背起书包上学校。  上了初中,不爱运动,又不爱交游的
期刊
[家长版]  中产阶级兴起后,根据杜布莱的说法,人们是这样花钱的:“他们投资买较大的房子,有额外的房间可使自己不受干扰,他们还投资为自己和家人画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在服装、快餐饮食、娱乐方式、价值观、消费神话、各利憧憬等等方面,成年人和孩童的
期刊
前两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发现。他的办公室里有个从河南来的女孩子,硕士,在上海工作已经六七年了,有了上海户籍,买了房子,是名副其实的新上海人。但她最近在努力地学习上海话,这让他觉得有些奇怪。现在在上海单位的办公室里,日常通用的已经是普通话,新进单位的上海小青年不说,就是像他这样的将近退休年纪的某级领导,也迁就地用洋泾浜国语与人交谈。有笑话说,在高级办公楼里,除了勤杂工可能操上海话,其余的都说普
期刊
如果昨天晚上不是泡了个通宵,如果此刻“彩虹坊”里放的不是哼哼唧唧的爵士乐,如果不是正巧挑了张整个儿罩在阳光下的靠窗的长沙发,萧可应该没有理由打出那么夸张的一个哈欠。  何况,说到天大去,总归也只是一个哈欠。打便打了,对面的那位——哦,EMAIL里自称叫孤云的小姐,有必要为了一个哈欠就哭成那样吗? “我就晓得,没有人会拿我当回事,”孤云一边哭一边咬牙:“不说了,白白浪费您的休息时间……”  采访机
期刊
我在那里住了整整7年。骑自行车的7年。  回想起1991年9月1日,市文化局调配分给我的这套二居室终于踩到了我脚下,我首先记住的是现成的电话线和长长的金鱼缸。我退掉已经渐渐喘不过气来的瞿溪路7层楼,换来了这块前后有葱绿树丛的平地。第一次看房时,我就被桃红柳绿的小区环境吸引了。这排靠近双峰路,面向天钥桥路八万人体育场的老式公房,虽然还是1980年的“宝钢式”——底楼竟无天井!但地段极佳。房后面就是宛
期刊
“扁舟一叶趁微风,行到珠溪曲曲通。”当你来到上海水乡朱家角,漫步在小巷古弄的石板路上,看到的尽是一幢幢保留完整的古宅时,就仿佛在翻动一页历史。你能听到略显喧嚣的静谧中的古镇的呐喊,传递着悠远的历史足音,以及从历史深处幽幽散发出的淳厚、凝重而又婉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当你随意踩动一块石头,就仿佛会触动一个朝代。你定能清晰地触摸到历史在千年之后遗落的繁华风味和徽浙苏商人聚会时残留的记忆碎片。  朱家
期刊
3月5日,三代入趣游西郊动物园触景生趣,摄下此照,颇有趣感,  野趣:虬曲的树干树枝,放肆地在空中散花,但又恰到好处般地映入眼帘,充满大自然生态魅力,清澈河水,静止般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原始生态,小河两侧野山石堤岸又把古朴的想象力引向广阔的山野和悠悠的过去。  情趣:平静的河面,清澈似镜,本就柔情般地沁人心脾,河中倒映着虬曲树干树枝组成的抽象情调画,细细品味,似有一片鱼网在水中嬉耍,犹如画家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