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当前教育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中劳动教育可以说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受到忽视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又责任也有义务不断实现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在初中课程中茁壮成长。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怎样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同劳动教育的融合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195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明确教育目标,不断优化教育内容与教育体系。其次实现教育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不断完善渗透劳动教育的体系。因此,教师要基于上述几点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进而推动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发展。
一、明确教育目标,实现教育优化
开展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对于学生良好价值导向的引导,所以在教育的时候要能够找准教育目标,这样能够让教育内容按照既定方向来实现,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深化。同时道法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劳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养成“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导向。
例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准,逐渐明确教育目标。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做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开展。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在集体中的劳动责任,让学生在集体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自己应该在集体中付出自己相应的责任,有义务维护好集体。并且教师所组织的教育内容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认真分析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完善。并且教师可组织学生实践,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阶梯式的学习体验,并且组织相关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了解到劳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实现对于教育内容的优化。
二、深化教育内容,渗透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构建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在课上组织一些劳动体验,比如“整理书包”、“叠衣服”、“摘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流、收获。面对劳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如何整理书包才能又快又整齐?就让做得好的学生来分享经验,其他学生用上这些经验再次整理书包,从活动体验中积累劳动智慧。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比一比,课上增加孩子劳动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讨论“做家务的好处”,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家庭责任、提高生活技能、为成年后的生活打下基础等。帮助学生把来自生活经验的零碎、表层的认知进行梳理、深化,从来进一步认识到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意义。让孩子自己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并说说理由,家中的长辈、身边的同学都是可以夸的榜样。教师结合全国劳动模范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知道劳动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以榜样带动,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完善家校合作,共创劳动环境
如今,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在家在校用来书面学习的时间较长,动手劳动的时间就减少了。父母们也认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担心劳动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对学生也缺乏劳动方面的教育和实践。还有的长辈认为孩子小,做不好家务,不愿意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一句“你长大了就会了”搪塞孩子,长此以往,薛恒尝试劳动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甚至形成劳动与自己无关的想法。 只有家校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道德层面到实践层面实现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学校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规章制度、落实相关举措,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日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和运用。在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中,使教師、家长和学生三者劳动观念得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真正帮助家长改变和完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父母与小学生之间的亲子沟通,指导家长作为学生的榜样去引导其劳动行为,让学生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例如,面对“家长不给自己尝试劳动的机会”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背后的原因:家长害怕劳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不让自己干活是因为疼爱自己;怕自己干不好……也可以采访一下爸爸妈妈,听听家长的心声,从而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师再引导如何学生怎么做可以消除家长的顾虑:和父母谈谈心,给父母写封信,把自己想尝试一些力所能及家务的想法告诉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等。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法和行为指导法,增加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教师唯有通过良好的教育规划,才能够在课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断为其渗透劳动意识,最终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建荣.让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中落地生根[J].启迪与智慧(中),2021(07):76.
[2]孙梦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1.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195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明确教育目标,不断优化教育内容与教育体系。其次实现教育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不断完善渗透劳动教育的体系。因此,教师要基于上述几点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进而推动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发展。
一、明确教育目标,实现教育优化
开展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对于学生良好价值导向的引导,所以在教育的时候要能够找准教育目标,这样能够让教育内容按照既定方向来实现,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深化。同时道法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劳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养成“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导向。
例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准,逐渐明确教育目标。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做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开展。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在集体中的劳动责任,让学生在集体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自己应该在集体中付出自己相应的责任,有义务维护好集体。并且教师所组织的教育内容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认真分析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完善。并且教师可组织学生实践,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阶梯式的学习体验,并且组织相关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了解到劳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实现对于教育内容的优化。
二、深化教育内容,渗透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构建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在课上组织一些劳动体验,比如“整理书包”、“叠衣服”、“摘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流、收获。面对劳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如何整理书包才能又快又整齐?就让做得好的学生来分享经验,其他学生用上这些经验再次整理书包,从活动体验中积累劳动智慧。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比一比,课上增加孩子劳动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讨论“做家务的好处”,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家庭责任、提高生活技能、为成年后的生活打下基础等。帮助学生把来自生活经验的零碎、表层的认知进行梳理、深化,从来进一步认识到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意义。让孩子自己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并说说理由,家中的长辈、身边的同学都是可以夸的榜样。教师结合全国劳动模范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知道劳动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以榜样带动,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完善家校合作,共创劳动环境
如今,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在家在校用来书面学习的时间较长,动手劳动的时间就减少了。父母们也认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担心劳动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对学生也缺乏劳动方面的教育和实践。还有的长辈认为孩子小,做不好家务,不愿意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一句“你长大了就会了”搪塞孩子,长此以往,薛恒尝试劳动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甚至形成劳动与自己无关的想法。 只有家校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道德层面到实践层面实现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学校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规章制度、落实相关举措,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日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和运用。在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中,使教師、家长和学生三者劳动观念得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真正帮助家长改变和完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父母与小学生之间的亲子沟通,指导家长作为学生的榜样去引导其劳动行为,让学生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例如,面对“家长不给自己尝试劳动的机会”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背后的原因:家长害怕劳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不让自己干活是因为疼爱自己;怕自己干不好……也可以采访一下爸爸妈妈,听听家长的心声,从而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师再引导如何学生怎么做可以消除家长的顾虑:和父母谈谈心,给父母写封信,把自己想尝试一些力所能及家务的想法告诉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等。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法和行为指导法,增加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教师唯有通过良好的教育规划,才能够在课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断为其渗透劳动意识,最终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建荣.让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中落地生根[J].启迪与智慧(中),2021(07):76.
[2]孙梦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