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8338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本文就问题意识培养所要遵循的原则及策略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敢问 善问
  我们都知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因此,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而问题意识则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因而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能力,乃至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可是,综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却不得不让人忧心忡忡。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学生提问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孩子们习惯了听老师教授,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把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消化,孩子们也就没有了问题,也就不再想还有什么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形成不愿思考,甚至不会思考,他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也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甚至于走向泯灭。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的都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恰恰是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 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与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就会影响他的教学行为,能改变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是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学生表面上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教师才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抛掉标准答案代言人的身份,放活了学生;教师不再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避免教师的武断以及造成学生过于依赖权威,使学生丧失独立的意识。为此要求教师:
  首先,要善于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少年儿童好奇心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现象的认知问题看作个人政治思想品质问题,以免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留给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和信心,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培养的问题意识的关键。
  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已备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记录存在疑难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尝试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比如在《尊重价值规律》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2.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这就是说,教师要善问,要把握提问的技巧,否则信口乱问、故弄玄虚,形式呆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创造性思维也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必须是具有发散性的,没有固定的现成的答案,便于启发学生思维。第二,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时掌握技巧,抓住契机,使学生的思考以创造性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避免学生的"胡思乱想"、"低效率"的思考,推动创造性思维教学。当然,教师在发散过程中也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想法、意见进行归类集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发散与集中相结合,提倡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节中时,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事迹介绍,并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品质?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一系列的设问和追问,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质疑别人观点的同时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讨论中达成了共识人生的真正价值应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采用发现式教学,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从现代教学观的角度指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很少发现学生反问教师的现象。人们总以为学生的观点总是不及教师的意见正确,不如教师的思维完臻,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及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所以教师容易产生轻视学生意见的思维习惯,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这无疑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必须倡导发现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进一步解放学生、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在上课时提出若干个问题,经教师选择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政治课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其在探索中得到知识,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人生,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进步与发展,置身于社会现实,培养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又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政治课学以致用的原则,使政治课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他文献
目前,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电视技术、数字音像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其中,在校教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感染力,使
期刊
【摘要】多媒体课件它通过多种传媒手段,可以产生出生动活泼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晰标准的发音和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上的新鲜感,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 幼儿教学 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到了各个层次的学校的教学中,使单一、形式的教学充满了更多生机、活力,让学习者感受到一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精神和性格的具体体现。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文体兼并性、广泛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及美学特征等特点,而这些特征又使之与现代体育相互融合、互为发展,进而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携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就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应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进行了阐述,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地继
期刊
【摘要】美术元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能变抽象为形象、能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能把孤立的形象变为连贯的图画、能变单调枯燥为生动活泼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是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可替代的。  但是,如何将美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以及在英语课堂中怎样巧用美术元素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 融入 巧用 美术 元素  1.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美术元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
期刊
【摘要】加强对初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责。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气候变暖越严重,影响就
期刊
【摘要】心肺复苏技术(CPR)是目前医疗岗位上对施术者的身体素质水平要求最高的力气活儿之一,本研究将此技能培训与体育教学课堂中的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旨在侧重发展学生的耐力、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在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未来职场发挥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  【关键词】CPR技能 体育教学 体能训练  1.缘起〖HJ1.8mm〗  笔者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保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
期刊
[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融合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充
期刊
【摘要】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它是由世界上知名画家运用各种手法,水彩或者剪贴,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绘本阅读"正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幼儿园,这就意味着绘本具有贴近孩子生活、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文字与绘画和谐共处等必备的特点,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能唤起幼儿阅读的欲望,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