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
“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那篇名为《为梦想加油》的文章被刊登在《网球》杂志2009年9月刊上,而郑赛赛也第一次以署名作者的形式登上了杂志。
说起那篇文章,郑赛赛笑了,她说自己都有点记不清当时写了些什么,而当记者掏出那本杂志的时候,她赶紧翻看了起来,边看边笑,边笑边感慨自己的文笔稚嫩。实际上,在现在看来那篇文章依然很有意思,一是因为很少有文章是从球员自己的角度讲述比赛见闻,二是因为赛赛的文字很流畅,偶尔还带着点诙谐幽默,比如当时她描述自己对于输掉比赛的懊悔情绪时就写道:“头脑不知道在想什么,装了一碗浆糊,我真的没有这么后悔过,好想大哭一场,郑赛赛你有没有搞错啊!”
郑明说女儿写日记的习惯最早是自己要求的,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锻炼一下她的写作能力,而且在自己不能陪伴女儿比赛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她的情况,这也是母女俩沟通的一种方式,后来写着写着,赛赛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日记也就越写越多。
“那时候我感觉写日记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在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的训练和比赛,记录一下收获和见闻,以后再次翻看的时候就能知道当时比赛是怎么打的,也能知道时间是怎么过的。”郑赛赛说自己家里的日记有好几大本,但是有点遗憾的是,她现在很少写了,因为训练比赛都很紧,再加上现在有了微博和微信,动笔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少。
当然,不写日记并不意味着她和妈妈的沟通有所减少,郑赛赛给妈妈的手机装了通讯软件,无论去哪里比赛,母女俩每天都会沟通交流。当然如果条件许可,郑明还是会陪伴女儿出国比赛,帮她照料一些杂事儿,“如果妈妈跟我去一些比赛的话,她能帮我很多,让我更专心的打比赛。”郑赛赛说,而郑明却觉得,现在女儿长大了,自己跟着出国比赛更多的时候是女儿在照顾自己,“现在我跟着去比赛都很省心,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和人沟通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也在增强,我的作用在不断弱化,好多事情都是她自己办,我想过不了多久我就该‘退休’了。”
的确,这几年郑赛赛不断成长,无论是从心态还是技术上也都更加成熟,她画了一条整体上升的波形曲线形容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她说其中最让她难忘的一个点,就是她在新加坡青奥会上的表现。当时她的国际青少年排名并不高,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第一届青奥会上为中国网球夺得了女双金牌和女单的银牌,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但令人意外的是,说起青奥会,郑赛赛并没有谈到女双夺冠的喜悦,而是对那场女单决赛的失利念念不忘,“太遗憾了。有些事情匪夷所思的发生了,但考虑当时的一些情况和国际影响我没有说,现在说出来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以后能不再发生,尤其明年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举办。”郑赛赛说,当时她输掉女单决赛,原因并不是实力不济那么简单。
看过那场女单决赛的观众应该都会有印象,实际上那是一场让人有些费解的比赛,在第一盘6-2先声夺人之后,郑赛赛在第二盘第三盘好像换了个人,跑动速度和回球质量都大幅度下降,经常要通过起高球过度,比赛打得很磨,一点都不像她平时的风格,第三盘她甚至输了一个0-6。在《网球》杂志2010年10月刊那篇名为《遇强则强的郑赛赛》的文章中,郑赛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她丢掉女单金牌是因为一顿饭,但这背后的故事,在这里她却是第一次公开讲述。
“决赛前一天的时候我就做了周详的时间表,决赛是在2点,我之前计划的是中午12点到餐厅吃饭。那天12点刚到餐厅,还没来得及进去就接到教练的电话,和我说班车改时间提前发车了,让我赶紧过去坐车。我本来和她商量说吃完过去,但她口气严厉不容置疑,说‘车都赶不上,还吃什么饭。’所以我就赶紧拿包过去了,结果我跑过去之后发现车并没有来。”郑赛赛说,青奥会的时间规则安排都是固定的,班车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变,这其中的乌龙让她觉得有点不解,在等了15分钟之后,她还是坐的原定的那趟车,但是因为这一折腾她错过了午饭时间。
“到赛场之后下雨了,我多次提出让教练帮忙找点吃的,但是她说因为兴奋剂检测等等什么原因不能吃不好找,于是我还让她帮我找点能量棒或者顶饱的吃的过来,因为我上一顿饭还是早上8点半在酒店吃的,感觉很饿。因为下雨,比赛延迟至下午近四点开始,但直到开赛前我也没拿到教练找来的吃的,她还一直强调让我等着不要随便离开赛场,于是我空着肚子就上去比赛了,打了一会儿就没力气了,我甚至在比赛中还和教练说帮我找点吃的,结果一直还是没有动静,比赛结束之后,教练拿着几个能量棒过来了。”郑赛赛说她感觉自己被坑了,而至于原因,只有去问这个带队教练,当时也有一些媒体追问到此,但都被这位教练抢过话题或者搪塞过去。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郑赛赛那场单打比赛可以拿下的话,她的世界青少年国际排名就会登上第一,这会为她之后的网球生涯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赞助。
那场失利成了郑赛赛职业生涯感觉最遗憾的一场比赛,她说当时也因为自己太小,处理事情没有经验,其实自己并不害怕失利,也并不是因为失利而感到遗憾,她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正常去打这场决赛,在单打颁奖的现场,看着俄罗斯国旗的升起,她哭了,这让她感觉很委屈。
郑赛赛说现在她对于那时候的种种已经释然,因为她开始明白,大满贯的赛场才是检验一个球员实力的最终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她也在逐渐适应,逐渐有所表现。
在今年澳网女双的比赛中,她和勒普琴科的搭档出人意料的闯入了女双四强,澳网的好成绩让郑赛赛对于未来充满期望,她期待着打入大满贯女单正赛,期待着前100,期待着女双有所突破,但那之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却几乎将她和妈妈击垮。
今年2月份,郑赛赛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对于从小就是网球个体户的郑赛赛来说,父亲在她网球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一直都是我的精神支柱,从打网球开始就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谈起父亲郑赛赛声音有些哽咽。
郑明说这个噩耗对于她和女儿都是致命的,尤其对于二十岁还不到的郑赛赛,心理上更是难以接受。“之前出去比赛,家里有爸爸坐镇,心里一直很踏实比赛也很有底气。在这之前,我们的生活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现在突然之间生活好像失去了重心,像天塌下来一样,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而这些情绪心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赛赛的比赛,本来应该赢的球也输了,近半年的时间她的世界排名也从133位跌至近200,赛赛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磨难。”
“她性格比较独立,这次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法网、温网和全运会我又看到了她乐观积极的表现,而且现在她还总是安慰照顾我,这让我很欣慰。”郑明说她感觉女儿真的长大了。
谈到这几年最大的变化,郑赛赛也说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现在自己打球的责任感更强,以前就是玩儿,现在觉得这是我的工作,我要把每件事做好做正确,保护自己不要受伤,对网球理解也更多。比如这次北京挑战赛半决赛因伤退赛,其实我要是拼的话也可以坚持,但是我觉得为了这场比赛而用自己之后的职业生涯做赌注太冒险,现在我想的更长远,因为比赛不是一场,而是一辈子。”
最后和《网球》杂志合影的时候,郑赛赛和妈妈一起举着2010年5月那期杂志,那是母女俩的照片第一次登上杂志,郑明看着那张大照片感慨,当时赛赛脸上写满了青涩,身上的衣服品牌也是东拼西凑的,现在一晃三年,很多事情都改变了,但是唯一没变的就是女儿赛赛坚定的要在大满贯打出点名堂的心。
“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那篇名为《为梦想加油》的文章被刊登在《网球》杂志2009年9月刊上,而郑赛赛也第一次以署名作者的形式登上了杂志。
说起那篇文章,郑赛赛笑了,她说自己都有点记不清当时写了些什么,而当记者掏出那本杂志的时候,她赶紧翻看了起来,边看边笑,边笑边感慨自己的文笔稚嫩。实际上,在现在看来那篇文章依然很有意思,一是因为很少有文章是从球员自己的角度讲述比赛见闻,二是因为赛赛的文字很流畅,偶尔还带着点诙谐幽默,比如当时她描述自己对于输掉比赛的懊悔情绪时就写道:“头脑不知道在想什么,装了一碗浆糊,我真的没有这么后悔过,好想大哭一场,郑赛赛你有没有搞错啊!”
郑明说女儿写日记的习惯最早是自己要求的,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锻炼一下她的写作能力,而且在自己不能陪伴女儿比赛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她的情况,这也是母女俩沟通的一种方式,后来写着写着,赛赛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日记也就越写越多。
“那时候我感觉写日记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在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的训练和比赛,记录一下收获和见闻,以后再次翻看的时候就能知道当时比赛是怎么打的,也能知道时间是怎么过的。”郑赛赛说自己家里的日记有好几大本,但是有点遗憾的是,她现在很少写了,因为训练比赛都很紧,再加上现在有了微博和微信,动笔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少。
当然,不写日记并不意味着她和妈妈的沟通有所减少,郑赛赛给妈妈的手机装了通讯软件,无论去哪里比赛,母女俩每天都会沟通交流。当然如果条件许可,郑明还是会陪伴女儿出国比赛,帮她照料一些杂事儿,“如果妈妈跟我去一些比赛的话,她能帮我很多,让我更专心的打比赛。”郑赛赛说,而郑明却觉得,现在女儿长大了,自己跟着出国比赛更多的时候是女儿在照顾自己,“现在我跟着去比赛都很省心,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和人沟通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也在增强,我的作用在不断弱化,好多事情都是她自己办,我想过不了多久我就该‘退休’了。”
的确,这几年郑赛赛不断成长,无论是从心态还是技术上也都更加成熟,她画了一条整体上升的波形曲线形容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她说其中最让她难忘的一个点,就是她在新加坡青奥会上的表现。当时她的国际青少年排名并不高,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第一届青奥会上为中国网球夺得了女双金牌和女单的银牌,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但令人意外的是,说起青奥会,郑赛赛并没有谈到女双夺冠的喜悦,而是对那场女单决赛的失利念念不忘,“太遗憾了。有些事情匪夷所思的发生了,但考虑当时的一些情况和国际影响我没有说,现在说出来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以后能不再发生,尤其明年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举办。”郑赛赛说,当时她输掉女单决赛,原因并不是实力不济那么简单。
看过那场女单决赛的观众应该都会有印象,实际上那是一场让人有些费解的比赛,在第一盘6-2先声夺人之后,郑赛赛在第二盘第三盘好像换了个人,跑动速度和回球质量都大幅度下降,经常要通过起高球过度,比赛打得很磨,一点都不像她平时的风格,第三盘她甚至输了一个0-6。在《网球》杂志2010年10月刊那篇名为《遇强则强的郑赛赛》的文章中,郑赛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她丢掉女单金牌是因为一顿饭,但这背后的故事,在这里她却是第一次公开讲述。
“决赛前一天的时候我就做了周详的时间表,决赛是在2点,我之前计划的是中午12点到餐厅吃饭。那天12点刚到餐厅,还没来得及进去就接到教练的电话,和我说班车改时间提前发车了,让我赶紧过去坐车。我本来和她商量说吃完过去,但她口气严厉不容置疑,说‘车都赶不上,还吃什么饭。’所以我就赶紧拿包过去了,结果我跑过去之后发现车并没有来。”郑赛赛说,青奥会的时间规则安排都是固定的,班车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变,这其中的乌龙让她觉得有点不解,在等了15分钟之后,她还是坐的原定的那趟车,但是因为这一折腾她错过了午饭时间。
“到赛场之后下雨了,我多次提出让教练帮忙找点吃的,但是她说因为兴奋剂检测等等什么原因不能吃不好找,于是我还让她帮我找点能量棒或者顶饱的吃的过来,因为我上一顿饭还是早上8点半在酒店吃的,感觉很饿。因为下雨,比赛延迟至下午近四点开始,但直到开赛前我也没拿到教练找来的吃的,她还一直强调让我等着不要随便离开赛场,于是我空着肚子就上去比赛了,打了一会儿就没力气了,我甚至在比赛中还和教练说帮我找点吃的,结果一直还是没有动静,比赛结束之后,教练拿着几个能量棒过来了。”郑赛赛说她感觉自己被坑了,而至于原因,只有去问这个带队教练,当时也有一些媒体追问到此,但都被这位教练抢过话题或者搪塞过去。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郑赛赛那场单打比赛可以拿下的话,她的世界青少年国际排名就会登上第一,这会为她之后的网球生涯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赞助。
那场失利成了郑赛赛职业生涯感觉最遗憾的一场比赛,她说当时也因为自己太小,处理事情没有经验,其实自己并不害怕失利,也并不是因为失利而感到遗憾,她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正常去打这场决赛,在单打颁奖的现场,看着俄罗斯国旗的升起,她哭了,这让她感觉很委屈。
郑赛赛说现在她对于那时候的种种已经释然,因为她开始明白,大满贯的赛场才是检验一个球员实力的最终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她也在逐渐适应,逐渐有所表现。
在今年澳网女双的比赛中,她和勒普琴科的搭档出人意料的闯入了女双四强,澳网的好成绩让郑赛赛对于未来充满期望,她期待着打入大满贯女单正赛,期待着前100,期待着女双有所突破,但那之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却几乎将她和妈妈击垮。
今年2月份,郑赛赛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对于从小就是网球个体户的郑赛赛来说,父亲在她网球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一直都是我的精神支柱,从打网球开始就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谈起父亲郑赛赛声音有些哽咽。
郑明说这个噩耗对于她和女儿都是致命的,尤其对于二十岁还不到的郑赛赛,心理上更是难以接受。“之前出去比赛,家里有爸爸坐镇,心里一直很踏实比赛也很有底气。在这之前,我们的生活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现在突然之间生活好像失去了重心,像天塌下来一样,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而这些情绪心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赛赛的比赛,本来应该赢的球也输了,近半年的时间她的世界排名也从133位跌至近200,赛赛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磨难。”
“她性格比较独立,这次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法网、温网和全运会我又看到了她乐观积极的表现,而且现在她还总是安慰照顾我,这让我很欣慰。”郑明说她感觉女儿真的长大了。
谈到这几年最大的变化,郑赛赛也说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现在自己打球的责任感更强,以前就是玩儿,现在觉得这是我的工作,我要把每件事做好做正确,保护自己不要受伤,对网球理解也更多。比如这次北京挑战赛半决赛因伤退赛,其实我要是拼的话也可以坚持,但是我觉得为了这场比赛而用自己之后的职业生涯做赌注太冒险,现在我想的更长远,因为比赛不是一场,而是一辈子。”
最后和《网球》杂志合影的时候,郑赛赛和妈妈一起举着2010年5月那期杂志,那是母女俩的照片第一次登上杂志,郑明看着那张大照片感慨,当时赛赛脸上写满了青涩,身上的衣服品牌也是东拼西凑的,现在一晃三年,很多事情都改变了,但是唯一没变的就是女儿赛赛坚定的要在大满贯打出点名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