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打工的企业前两天就复工复产了,可我还困在山西老家,买不到口罩,也返不了工作岗位。” 山西省汾阳市太和桥社区的村民李军(化名)对《财经》记者说。
李军在广东的一家电器生产企业上班,早在2月3日,该公司就通过微信,向全体员工发送了“复工防疫指南”,2月5日,又向所有员工做了“返程信息登记”,并通知2月10日正式复工复产。截至2月14日,李军所在的电器加工企业员工到岗率达到60%以上。
李军告诉《财经》记者,元宵节之后,汾阳市太和桥社区的村庄已经陆续解封,村里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已经启程返回工作岗位。他本来已经买了2月8日去广东的飞机票,但当时村口被封了,出不了村,也买不到一个口罩。这两天,村口解封了,但在整个汾阳市的药店依然买不到口罩。没有口罩,怎么能乘飞机,更别说到广东后,还要挤地铁、搭公交。
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2月12日(春运第34天,阴历正月十九)全国铁路、 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215.8万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日下降82.8%,环比2月11日下降1.2%;再往前推,2月11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总计发送旅客1230万人次,同比下降84.8%,环比下降2.2%。可见,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返城务工人员并不多,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难以开工。
“返程受到影响,工厂不能开工,也就没有收入。”李军说。像李军所在的制造企业一样,许多中小企业的困境在制造业行业蔓延,几乎所有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品和服务行业,也在遭遇同样的情形。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旗下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财经》记者说,除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外,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是处于临界点上的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的可能破产,城乡弹性就业家庭收入下滑带来的生计问题。他认为,目前也有一些地区过度防控疫情,层层加码,由此造成的物流中断和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由此带来的冲击比中美贸易摩擦还要大。他建议决策部门应像重视疫情防控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
像李军所在的中小企业一样,此次疫情直接影响到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很多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回款,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身边一些资金链绷得太紧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为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等多家研究团队对中国1800多家企业开工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包括企业对现金流、违约金、还贷、交付订单、员工安全和物流运输等微观数据的反馈,结果显示,能够正常开业比例最高的是国有企业( 82.52%),其次为外资企业(80.17%)、民营企业(60.40%)、集体企业(39.29%)、个体户(30.30%);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困难最大,悲观度分别达到了62.49%和53.03%。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方面联合调研了中国境内的995家中小企业,调查包括这些企业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八个问题,结论是,将有29.58%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有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如果短期内不能有效控制疫情,这些中小企业在贷款、返还和延迟缴纳税费、社保减免、员工减薪等方面得不到政府扶持,预计在三个月之内,将有85.01%的中小企业被迫歇业。
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总经理孙建波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处于临界点上的大量中小企业均有破产风险。
赛意企业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武汉大学财税和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告诉《财经》记者,他带领团队刚刚完成一项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开工情况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存在资金链紧绷的问题,收入骤减叠加刚性支出,现金流剧增,导致有67.7%的受调查制造业企业将难以承受超过两周的开工延期。
唐大杰说,与服务业相比较,制造业受物流阻断、资金链紧绷的影响更大,从正常开工到备货、生产,再到现金回流,一般制造业企业是两个月为一个周期,所以即便开工,目前很多地方的封路也会影响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对于资金链紧绷的制造业企业来说,随时都有歇业和破产的风险。
据了解,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连续八九年下滑。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仅为3.1%,比同期基建投资增长还低了0.7个百分点。衡量制造业景气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19年11月出现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仍站稳荣枯线,表明1月PMI受疫情因素影响较小,但2月则并不乐观。
近几年,已经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中国台湾等地,而且制造业产业链转移正在加速。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对此极为担忧:当前疫情对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复工,不能保质保量交付安全产品,不排除有一部分跨国企业以排斥中国疫区产品为由,加速产业链转移的风险。
湖北省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同时,湖北省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中心之一,该省汽车制造业企业共有1490家,汇集了中、法、美、日四大车系,从业人数达42万人。
据《财经》记者了解,受疫情影响,目前该省汽车制造行业基本全部停产,跨国汽车公司的上下游供需秩序已經被打乱,像现代汽车公司受中国零部件制造供应中断影响,重要材料线束库存耗尽,不得不暂停所有在韩国的生产线;东风集团与本田的合资车企东风本田总部设在武汉市,目前已经全面停工,还影响到广州本田的汽车生产。
随着疫情的持续,不少中小企业纷纷采取各种办法自救。受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之下,制造业企业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政策救助,要尽快自救,以解燃眉之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等多家研究团队对中国1800多家企业所做的调查表明,在疫情面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国家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需求,有42.80%的民营企业和37.88%的个体户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提供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有78.97%的民营企业和76.72%外资企业均期待减免税费政策的出台;44.76%的国有企业更多期待能够开通更多线上政务。
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表示,中小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主要是来自现金流紧绷。希望政府和银行按照市场规则建立纾困基金,基金要按照市场规则来管理。从目前来看,如果不解决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短缺问题,仅仅靠减少税收可能来不及。
据了解,在解决现金流短缺方面,一些中小企业想方设法开源节流,现阶段催要应收账款。除此之外,短期内能寻求很快产生现金流的业务。
广东某电器企业的一位高管说,现在很多销售电器的门店都处于关店关门状态,在电器产品销量上受到很大影响,但电器销售可以向超市倾斜,缓解目前线下市场的销售压力,同时通过京东、顺丰等自营物流、员工社交平台推广,提升电器产品销量的转化。
针对受冲击大的小微企业,近期,不少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情况制定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财经》记者梳理了各地已出台的政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控制疫情扩散的措施,二是稳经济、稳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各级财政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防控资金需要,另一方面出台了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重点物资生产、运输企业的税费减免和贴息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各地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大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并加大资金拨付力度,优化资金申报条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
2月2日,苏州市率先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随后,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来看,各地普遍倾向于财税的支持,主要包括:
第一,减免小微企业税收。因疫情导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困难减免。对小微企业因疫情影响造成的资产损失,可依法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第二,延期缴纳税款。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稅款的小微企业,由企业申请,依法办理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超过三个月;第三,缓缴社会保险费。对因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可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但缓缴期一般不超过六个月;第四,返还失业保险费。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小微企业,最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第五,减免小微企业房租。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小微企业,可以适当减免疫情期间的房租。
除了上述各省区市普遍采用的政策,北京市还出台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研发成本;上海市则推迟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时间,并对停工期间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按照实际培训费给予95%的补贴。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拿出了更有具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比如,山东出台20条措施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北京出台19条措施,对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采取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上海市推出28条综合服务措施帮企业渡难关。广东省提出20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2月9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对全市140多家工业园区、22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作出复产复工部署。
上海市应急局局长马坚泓2月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复工复产的特点就是疫情防控要求严,内防扩散压力大。因此,复工后,上海市鼓励企业探索灵活变通方式引导员工分批有序到岗,加强员工外出、接触等情况管理,督促员工及时准确向属地报告,做到“守好自己门、管牢自己人、做好自己事”。
李军说他已经做好各种防疫准备,祈愿能安全返回自己的岗位。“相信很快还能那么自由自在”。
李军在广东的一家电器生产企业上班,早在2月3日,该公司就通过微信,向全体员工发送了“复工防疫指南”,2月5日,又向所有员工做了“返程信息登记”,并通知2月10日正式复工复产。截至2月14日,李军所在的电器加工企业员工到岗率达到60%以上。
李军告诉《财经》记者,元宵节之后,汾阳市太和桥社区的村庄已经陆续解封,村里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已经启程返回工作岗位。他本来已经买了2月8日去广东的飞机票,但当时村口被封了,出不了村,也买不到一个口罩。这两天,村口解封了,但在整个汾阳市的药店依然买不到口罩。没有口罩,怎么能乘飞机,更别说到广东后,还要挤地铁、搭公交。
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2月12日(春运第34天,阴历正月十九)全国铁路、 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215.8万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日下降82.8%,环比2月11日下降1.2%;再往前推,2月11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总计发送旅客1230万人次,同比下降84.8%,环比下降2.2%。可见,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返城务工人员并不多,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难以开工。
“返程受到影响,工厂不能开工,也就没有收入。”李军说。像李军所在的制造企业一样,许多中小企业的困境在制造业行业蔓延,几乎所有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品和服务行业,也在遭遇同样的情形。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旗下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财经》记者说,除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外,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是处于临界点上的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的可能破产,城乡弹性就业家庭收入下滑带来的生计问题。他认为,目前也有一些地区过度防控疫情,层层加码,由此造成的物流中断和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由此带来的冲击比中美贸易摩擦还要大。他建议决策部门应像重视疫情防控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
疫情带来企业困境
像李军所在的中小企业一样,此次疫情直接影响到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很多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回款,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身边一些资金链绷得太紧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为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等多家研究团队对中国1800多家企业开工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包括企业对现金流、违约金、还贷、交付订单、员工安全和物流运输等微观数据的反馈,结果显示,能够正常开业比例最高的是国有企业( 82.52%),其次为外资企业(80.17%)、民营企业(60.40%)、集体企业(39.29%)、个体户(30.30%);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困难最大,悲观度分别达到了62.49%和53.03%。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方面联合调研了中国境内的995家中小企业,调查包括这些企业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八个问题,结论是,将有29.58%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有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如果短期内不能有效控制疫情,这些中小企业在贷款、返还和延迟缴纳税费、社保减免、员工减薪等方面得不到政府扶持,预计在三个月之内,将有85.01%的中小企业被迫歇业。
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总经理孙建波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处于临界点上的大量中小企业均有破产风险。
赛意企业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武汉大学财税和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告诉《财经》记者,他带领团队刚刚完成一项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开工情况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存在资金链紧绷的问题,收入骤减叠加刚性支出,现金流剧增,导致有67.7%的受调查制造业企业将难以承受超过两周的开工延期。
唐大杰说,与服务业相比较,制造业受物流阻断、资金链紧绷的影响更大,从正常开工到备货、生产,再到现金回流,一般制造业企业是两个月为一个周期,所以即便开工,目前很多地方的封路也会影响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对于资金链紧绷的制造业企业来说,随时都有歇业和破产的风险。
据了解,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连续八九年下滑。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仅为3.1%,比同期基建投资增长还低了0.7个百分点。衡量制造业景气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19年11月出现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仍站稳荣枯线,表明1月PMI受疫情因素影响较小,但2月则并不乐观。
近几年,已经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中国台湾等地,而且制造业产业链转移正在加速。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对此极为担忧:当前疫情对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复工,不能保质保量交付安全产品,不排除有一部分跨国企业以排斥中国疫区产品为由,加速产业链转移的风险。
湖北省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同时,湖北省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中心之一,该省汽车制造业企业共有1490家,汇集了中、法、美、日四大车系,从业人数达42万人。
据《财经》记者了解,受疫情影响,目前该省汽车制造行业基本全部停产,跨国汽车公司的上下游供需秩序已經被打乱,像现代汽车公司受中国零部件制造供应中断影响,重要材料线束库存耗尽,不得不暂停所有在韩国的生产线;东风集团与本田的合资车企东风本田总部设在武汉市,目前已经全面停工,还影响到广州本田的汽车生产。
中小企业自救
随着疫情的持续,不少中小企业纷纷采取各种办法自救。受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之下,制造业企业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政策救助,要尽快自救,以解燃眉之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等多家研究团队对中国1800多家企业所做的调查表明,在疫情面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国家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需求,有42.80%的民营企业和37.88%的个体户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提供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有78.97%的民营企业和76.72%外资企业均期待减免税费政策的出台;44.76%的国有企业更多期待能够开通更多线上政务。
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表示,中小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主要是来自现金流紧绷。希望政府和银行按照市场规则建立纾困基金,基金要按照市场规则来管理。从目前来看,如果不解决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短缺问题,仅仅靠减少税收可能来不及。
据了解,在解决现金流短缺方面,一些中小企业想方设法开源节流,现阶段催要应收账款。除此之外,短期内能寻求很快产生现金流的业务。
广东某电器企业的一位高管说,现在很多销售电器的门店都处于关店关门状态,在电器产品销量上受到很大影响,但电器销售可以向超市倾斜,缓解目前线下市场的销售压力,同时通过京东、顺丰等自营物流、员工社交平台推广,提升电器产品销量的转化。
地方抗疫之策
针对受冲击大的小微企业,近期,不少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情况制定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财经》记者梳理了各地已出台的政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控制疫情扩散的措施,二是稳经济、稳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各级财政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防控资金需要,另一方面出台了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重点物资生产、运输企业的税费减免和贴息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各地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大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并加大资金拨付力度,优化资金申报条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
2月2日,苏州市率先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随后,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来看,各地普遍倾向于财税的支持,主要包括:
第一,减免小微企业税收。因疫情导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困难减免。对小微企业因疫情影响造成的资产损失,可依法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第二,延期缴纳税款。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稅款的小微企业,由企业申请,依法办理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超过三个月;第三,缓缴社会保险费。对因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可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但缓缴期一般不超过六个月;第四,返还失业保险费。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小微企业,最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第五,减免小微企业房租。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小微企业,可以适当减免疫情期间的房租。
除了上述各省区市普遍采用的政策,北京市还出台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研发成本;上海市则推迟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时间,并对停工期间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按照实际培训费给予95%的补贴。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拿出了更有具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比如,山东出台20条措施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北京出台19条措施,对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采取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上海市推出28条综合服务措施帮企业渡难关。广东省提出20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2月9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对全市140多家工业园区、22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作出复产复工部署。
上海市应急局局长马坚泓2月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复工复产的特点就是疫情防控要求严,内防扩散压力大。因此,复工后,上海市鼓励企业探索灵活变通方式引导员工分批有序到岗,加强员工外出、接触等情况管理,督促员工及时准确向属地报告,做到“守好自己门、管牢自己人、做好自己事”。
李军说他已经做好各种防疫准备,祈愿能安全返回自己的岗位。“相信很快还能那么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