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就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所采取的方法。笔者采用教师引领、自主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和训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引领探究,突破学生科学探究的障碍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和引导,此时,老师要做好“助演”的角色,带领学生克服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一)对化学问题视而不见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时,学生比较容易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简易装置的装配。并对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不再作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如果酸不够了,只能将胶塞拔掉,从试管口添加酸,在实验时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②长颈漏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添加酸液,但它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吗?有什么办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③长颈漏斗可以起控制反应快慢的作用吗?如果不能,用什么仪器替换,可以起到控制反应速率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追问中,既熟悉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也逐步摸清了其他替换装置的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出新看法、新方案,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探究能力也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二)对化学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探究,由于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我跟学生探讨后,决定通过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来证明。学生实验后,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于是有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我不紧不慢的提出问题:会不会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会不会是溶液中的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还有不有可能是别的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学生恍然大悟,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假设: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猜想②: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猜想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进一步讨论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通过分组实验,得出结论: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轻松的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
  (三)对探究的过程缺乏反思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为“排在前边的金属一定能把排在后边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此时,我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写成:2Na CuSO4 = Cu Na2SO4,请学生描述反应的现象:一般都认为金属钠消失,出现红色的铜,溶液由蓝色变浅。对学生的分析推理我并不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将一粒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结果学生看到的现象是:金属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上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产生大量的气体,甚至引起燃烧,同时生成蓝色的沉淀,并没有红色的铜出现。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由于预先的想象与实验结果产生矛盾,学生必定会迫切想找到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生成物又是什么?思维处在高度集中状态,此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学生自主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后,有学生提出:很多植物的叶片或花都有颜色,他们能不能做酸碱指示剂?我鼓励学生以此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先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紫色甘蓝酒精浸出液、紫色牵牛花酒精浸出液也是很好的酸碱指示剂。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一个“观众”的角色,站在旁边看着学生提出问题、寻找方法、直至解决问题,适时的加以点拨和鼓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深深的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不断探究,不断发掘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一、 抓好德育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学做真人  德育的核心价值就是教人做人,学做真人,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既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也是道德的载体。所以,从道德与人的关系看,德育必须以人为本。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而且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
介绍了享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所创造的千年辉煌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近年来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现状;提出培养传承千年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的新目标。作为中国唯一
一.线性文化遗产与文化线路:一种新型遗产理念1.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特性而称之为
1.在此项目中,您运用怎样的建筑语言诠释“亚洲的生活态度”这一主题?我们运用了“廊”的形式,“廊”的理念就是“过程中的风景”,在行进的过程中欣赏风景的变化,这也是生活的过程
英语写作中最基本的是词、句,掌握一定的词句和基本的语法知识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基础。英语的表达方式与中文差异很大,因此要注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单词、句型过关  英语写作最基本的是词句,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抓学生的单词过关,学生会写词才会写句子,可通过堂听、单词游戏、小竞赛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单词,为写好句子打好基础。在句型方面,我要求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句型,通过各类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句子的用法,
一、闪现寻回  把一些旧知识用一些有特别意义的图案展示出来,并标上其内容意思,在平面上清晰地闪现后即消失,就是闪现寻回。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刚看到的东西或写出来。  1.每组闪五个单词﹙连闪三次﹚,然后把看到的单词写在练习本上,这是听写单词的一种变式。看谁写得多,写得快,进行比赛。如初中三年级Module 6 “Save our world”,呈现重点单词并让学生写下来:pollution, r
德国的哈克教授研究指出,幼小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学习环境等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该理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1. 关系人的断层  幼儿园时期,对于孩子而言,幼儿园教师是其“第二母亲”。一旦他们在幼儿园里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找这位“第二母亲”,对教师倍感依赖和信任。而进入小学,他们必须离开“第二母亲”,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
1发展历程——初创(1927—1938) 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令试行“大学区制”。江苏省以原东南大学为基础.联合省内另八所专科以上的学校组建成“国立第四中山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浙北地区的村居建设中出现的建筑风格混乱缺少整体空间布局和建筑文脉传承缺失等典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地域性特征和历史文脉分布为基础的构建浙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