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理想”就是终极目标。要想顺利成行,享受成功的快乐,就必须备好行装:目标、修养和行动。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履险如夷,所向披靡。这犹如扬雄所言之“靶的”,无的放矢,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如是。钟相起义,高呼“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经济平均、政治平等的思想;袁隆平胸怀“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泽被世人,国士无双。目标为理想指明方向,成就一代伟人。
目标已定,自当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当前途遇阻时,唯有如扬雄所言,“修身以为弓”,凭借至高修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避险滩,战恶浪,“踏平坎坷成大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专注于中华古典文学研究,孜孜耕耘,忘我地传播文学之美。她认为人应当有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正是凭着这样的修养、品德,她在逆境中如春蚕吐丝般不求回报地奉献,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织就天机云锦,熠熠生辉。
有了精准的“罗盘”、充足的“食粮”,还要迈开矫健的步伐,才能一步步抵达心驰神往的终点。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天才少年曹原正是凭着不懈的探索,最终发现了石墨烯超导效应;国测一大队凭着双脚两下南极,七测珠峰,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他们用行动成就梦想,书写传奇。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永不止息的跋涉和独辟蹊径的开拓。
通往理想的征途上,用目标引路,修养保驾,行动奠基。如此三驾齐驱,无往而不胜。理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评点:韩延明
文章立意高远,从“目标”“修养”“行动”与“理想”四者的关系入手,把前三者形象比作“三驾齐驱”,犹如鼎之“三足”,共同撑起“理想”的大旗。论述中运用巧妙的过渡语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层层展开论述,文末回扣关键词,首尾圆合。行文中作者始终牢记“当代青年”的身份,時时对照反省,体现出自我意识,充满思辨色彩。
(编辑:王冠婷)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理想”就是终极目标。要想顺利成行,享受成功的快乐,就必须备好行装:目标、修养和行动。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履险如夷,所向披靡。这犹如扬雄所言之“靶的”,无的放矢,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如是。钟相起义,高呼“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经济平均、政治平等的思想;袁隆平胸怀“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泽被世人,国士无双。目标为理想指明方向,成就一代伟人。
目标已定,自当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当前途遇阻时,唯有如扬雄所言,“修身以为弓”,凭借至高修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避险滩,战恶浪,“踏平坎坷成大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专注于中华古典文学研究,孜孜耕耘,忘我地传播文学之美。她认为人应当有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正是凭着这样的修养、品德,她在逆境中如春蚕吐丝般不求回报地奉献,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织就天机云锦,熠熠生辉。
有了精准的“罗盘”、充足的“食粮”,还要迈开矫健的步伐,才能一步步抵达心驰神往的终点。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天才少年曹原正是凭着不懈的探索,最终发现了石墨烯超导效应;国测一大队凭着双脚两下南极,七测珠峰,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他们用行动成就梦想,书写传奇。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永不止息的跋涉和独辟蹊径的开拓。
通往理想的征途上,用目标引路,修养保驾,行动奠基。如此三驾齐驱,无往而不胜。理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评点:韩延明
文章立意高远,从“目标”“修养”“行动”与“理想”四者的关系入手,把前三者形象比作“三驾齐驱”,犹如鼎之“三足”,共同撑起“理想”的大旗。论述中运用巧妙的过渡语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层层展开论述,文末回扣关键词,首尾圆合。行文中作者始终牢记“当代青年”的身份,時时对照反省,体现出自我意识,充满思辨色彩。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