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以来,持续数日的阴霾雾天几乎笼罩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京津冀、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持续多日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河北、辽宁等省的个别县市曾一度出现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的极端情况。
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国内外陆续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早有证明,而此次公众关注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公布是否到位。
危险的悬浮颗粒
近期网络转载颇多的消息是:10月23日8时,来自美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定时播报的空气质量指数指出,北京地区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407,空气质量有毒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而同期北京环保局及空气质量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是“轻度污染”。
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监测站,在使馆区内通过衡量PM2.5监测空气质量,其目的是为了给其驻京外交人员提供健康方面的资讯。
以11月1日上午时段为例,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显示,PM2.5悬浮颗粒小时值基本都在250微克/立方米以上,结论是空气污染已达“危险”(Hazardous)。
而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12时,24小时空气污染指数为132,仍属“轻度污染”。
“双方考核的指标不一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大气环境化学领域专家张远航说,“两者偏差在于中国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日均值,而美国的PM2.5是逐时值。而且,讨论美国使馆的数据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其周边环境和情况不一样。”
美国使馆网站上亦注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
不过,一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部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对一天的空气质量数据要进行监测、分析,然后上报,最后才能公布和查询,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时间差”,使居民当天的空气质量感受与实际情况往往“不符”。
事实上,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整个北京地区空气质量也不乐观。今年10月,北京空气质量仅有19天达标,比去年同期减少6天。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占全月近四成,几乎每周都要受到雾霾天气侵扰。
“如果湿度在95%以上,可能就是雾。湿度较小、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就是霾,北京霾天非常之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化学过程和灰霾成因研究专家贺泓说,雾完全是自然现象,而霾形成的外因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比如边界层较低、静风,内因则由污染造成。
在雾天,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容易造成高污染状况,而且污染物本身在大雾形成过程中也是关键因素,比如气溶胶粒子可以作为雾的凝结核,使雾更浓。
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分析,从目前的情况看,肯定是雾。但是这种静稳的气象条件下,通风较小,所以污染也比平时严重。至于污染物类型,与平时差别不大,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和PM2.5。
来自国内外的研究逐步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会导致人体机体生理功能、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直至死亡等一系列急慢性危害。
北京市崇文区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联合发表论文称,大气中PM10每增加100微克/立方米,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41%-3.87%。
国外的多方面研究认为,心肺病等急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PM10的相关性显著。据在2001年欧洲(29个城市)和2000年美国(20个城市)进行的多城市研究报道,PM10的短期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均值),死亡率将分别增加0.62%和0.4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提及,对来自西欧和北美之外的29个城市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将导致死亡率增加0.5%。亚洲城市的研究结果为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增加0.4%。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相似的,即日平均浓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就会使死亡率增加约0.5%。当PM10浓度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预期日死亡率会增加5%,当浓度达到100微克/立方米时死亡率会增加2.5%,当浓度达到75微克/立方米时,预期日死亡率会增加1.2%。
相比PM10,更细小的PM2.5由于颗粒小、主要以气态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挡,进入人体内部更深,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它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其含量很少,但往往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等人2009年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指出:2004年-2006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亦有大量研究表明,灰霾天气的根本原因就是PM2.5污染造成的。这种天气主要表现为大气能见度下降,这是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减弱了光信号,并使天空背景与目标物体的对比度降低。PM2.5尤其是直径为0.1微米-1微米间的细小颗粒物能够起到显著的消光作用,大幅降低有效视距。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2009年4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大气污染已经从煤烟型污染演变为煤烟型和氧化型复合污染。
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相互耦合,经过二次反应后形成高浓度细粒子污染,造成空气能见度降低、地面臭氧浓度升高、大气氧化性增强,是产生灰霾、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为何不监测PM2.5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出台的全球更新版《空气质量准则》中,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值制定的标准为,PM2.5年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
而实际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评估主要依据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浓度等三个指标。2000年修订的现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不包括PM2.5指标。
城市空气质量报告采用的空气质量指数(API),就是将上述三种监测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定性描述。
这种描述不足之处是,在API体系中无法直观PM10的具体浓度是多少,更不要说PM2.5。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事实上环保部在内部监测PM2.5,只是考虑城市形象等问题,没有公布。
国际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是增加PM2.5。由于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显著,发达国家制定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PM2.5是引起消光现象的主要贡献者,所以这个数据监测非常重要。”贺泓指出。
中国环保部门在监测方面也做过改进,前些年北京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近日亦向外界透露,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这在技术上根本不存在问题。
然而,最新一次即2010年11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中,PM2.5指标仍没有被列入正式指标,而仅作为参考指标。
征求意见稿解释原因为:“WHO的准则较为严格,全球发展中国家短期内难以达到,因此WHO列出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颗粒物是中国的大气首要污染物,一直以来浓度水平都比较高,如果标准限值与WHO的准则值一致,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都难以达到,因此本次颗粒物浓度限值的修订标准在考虑WHO准则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延续现行标准中国全面实施PM2.5的标准还为时尚早”
浙江、海南、天津、重庆等多地环保部门都建议增加PM2.5。北京环保局的说法是,加强PM2.5基础研究,视情况修订增加PM2.5或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展试点。“现在环保部还在组织讨论此事。”邵敏说。最终能否让民众如愿以偿尚难确论。
作者为环境科学博士
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国内外陆续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早有证明,而此次公众关注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公布是否到位。
危险的悬浮颗粒
近期网络转载颇多的消息是:10月23日8时,来自美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定时播报的空气质量指数指出,北京地区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407,空气质量有毒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而同期北京环保局及空气质量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是“轻度污染”。
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监测站,在使馆区内通过衡量PM2.5监测空气质量,其目的是为了给其驻京外交人员提供健康方面的资讯。
以11月1日上午时段为例,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显示,PM2.5悬浮颗粒小时值基本都在250微克/立方米以上,结论是空气污染已达“危险”(Hazardous)。
而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12时,24小时空气污染指数为132,仍属“轻度污染”。
“双方考核的指标不一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大气环境化学领域专家张远航说,“两者偏差在于中国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日均值,而美国的PM2.5是逐时值。而且,讨论美国使馆的数据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其周边环境和情况不一样。”
美国使馆网站上亦注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
不过,一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部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对一天的空气质量数据要进行监测、分析,然后上报,最后才能公布和查询,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时间差”,使居民当天的空气质量感受与实际情况往往“不符”。
事实上,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整个北京地区空气质量也不乐观。今年10月,北京空气质量仅有19天达标,比去年同期减少6天。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占全月近四成,几乎每周都要受到雾霾天气侵扰。
“如果湿度在95%以上,可能就是雾。湿度较小、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就是霾,北京霾天非常之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化学过程和灰霾成因研究专家贺泓说,雾完全是自然现象,而霾形成的外因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比如边界层较低、静风,内因则由污染造成。
在雾天,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容易造成高污染状况,而且污染物本身在大雾形成过程中也是关键因素,比如气溶胶粒子可以作为雾的凝结核,使雾更浓。
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分析,从目前的情况看,肯定是雾。但是这种静稳的气象条件下,通风较小,所以污染也比平时严重。至于污染物类型,与平时差别不大,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和PM2.5。
来自国内外的研究逐步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会导致人体机体生理功能、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直至死亡等一系列急慢性危害。
北京市崇文区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联合发表论文称,大气中PM10每增加100微克/立方米,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41%-3.87%。
国外的多方面研究认为,心肺病等急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PM10的相关性显著。据在2001年欧洲(29个城市)和2000年美国(20个城市)进行的多城市研究报道,PM10的短期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均值),死亡率将分别增加0.62%和0.4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提及,对来自西欧和北美之外的29个城市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将导致死亡率增加0.5%。亚洲城市的研究结果为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增加0.4%。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相似的,即日平均浓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就会使死亡率增加约0.5%。当PM10浓度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预期日死亡率会增加5%,当浓度达到100微克/立方米时死亡率会增加2.5%,当浓度达到75微克/立方米时,预期日死亡率会增加1.2%。
相比PM10,更细小的PM2.5由于颗粒小、主要以气态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挡,进入人体内部更深,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它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其含量很少,但往往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等人2009年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指出:2004年-2006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亦有大量研究表明,灰霾天气的根本原因就是PM2.5污染造成的。这种天气主要表现为大气能见度下降,这是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减弱了光信号,并使天空背景与目标物体的对比度降低。PM2.5尤其是直径为0.1微米-1微米间的细小颗粒物能够起到显著的消光作用,大幅降低有效视距。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2009年4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大气污染已经从煤烟型污染演变为煤烟型和氧化型复合污染。
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相互耦合,经过二次反应后形成高浓度细粒子污染,造成空气能见度降低、地面臭氧浓度升高、大气氧化性增强,是产生灰霾、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为何不监测PM2.5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出台的全球更新版《空气质量准则》中,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值制定的标准为,PM2.5年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
而实际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评估主要依据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浓度等三个指标。2000年修订的现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不包括PM2.5指标。
城市空气质量报告采用的空气质量指数(API),就是将上述三种监测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定性描述。
这种描述不足之处是,在API体系中无法直观PM10的具体浓度是多少,更不要说PM2.5。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事实上环保部在内部监测PM2.5,只是考虑城市形象等问题,没有公布。
国际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是增加PM2.5。由于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显著,发达国家制定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PM2.5是引起消光现象的主要贡献者,所以这个数据监测非常重要。”贺泓指出。
中国环保部门在监测方面也做过改进,前些年北京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近日亦向外界透露,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这在技术上根本不存在问题。
然而,最新一次即2010年11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中,PM2.5指标仍没有被列入正式指标,而仅作为参考指标。
征求意见稿解释原因为:“WHO的准则较为严格,全球发展中国家短期内难以达到,因此WHO列出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颗粒物是中国的大气首要污染物,一直以来浓度水平都比较高,如果标准限值与WHO的准则值一致,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都难以达到,因此本次颗粒物浓度限值的修订标准在考虑WHO准则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延续现行标准中国全面实施PM2.5的标准还为时尚早”
浙江、海南、天津、重庆等多地环保部门都建议增加PM2.5。北京环保局的说法是,加强PM2.5基础研究,视情况修订增加PM2.5或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展试点。“现在环保部还在组织讨论此事。”邵敏说。最终能否让民众如愿以偿尚难确论。
作者为环境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