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2009年沪深交易所中采掘业、制造业、信息技术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等4个行业的47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公司治理、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特定公司治理特征对公司研发政策的影响,并将公司治理、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有机联系起来。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和大股东的科技背景对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55-07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各级政府和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在1.50%左右,而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2.71%。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企业的总体研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世界水平而言研发投入水平仍然偏低。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否对企业形成了正向激励?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揭示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如何影响公司的科技政策,同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特别是财务绩效的影响。
关于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现有文献比较多地关注企业经济特征和股权特征方面的影响。其中,Bhagat和Welch[1]研究发现,公司的财务杠杆对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高财务杠杆的公司应该削减研发投入的支出。吕民乐和王晓虎[2]以及夏冬[3]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会损害企业的创新效率。朱恒鹏[4]的研究认为,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扩大企业规模对研发投入的增加有促进作用。李丹蒙和夏立军[5]采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这一性质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市场化程度促进非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投入,却对国有控股企业没有显著影响。郭研和刘一博[6]的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水平和企业的相对科技水平对于研发投入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企业的内部资金充裕程度与研发投入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白澎等[7]认为,竞争对研发投入有促进作用;同时,外资比重对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正向作用,而对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则有负向作用,国有资产比重则刚好相反,会抑制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高管激励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刘伟和刘星[8]认为,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有促进作用。刘运国和刘雯[9]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任期长短与研发投入有正相关关系,而如果高管即将离任,则会削减当年研发投入,年轻的经理人会增加研发投入。Dechow和Sloan[10]研究发现,CEO会在其离任前减少研发投入,以公司未来的长期绩效为代价换取现在的收益。同时,研究还发现,年轻的CEO由于更倾向高风险的战略,因而往往会对研发活动投入较多。李春涛和宋敏[11]也认为,对CEO 的薪酬激励能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国有产权则降低了激励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于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梁莱歆和张焕凤[12]以及程宏伟等[13]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侯晓红和张艳华[14]将研究扩展到研发投入对企业生产率、企业价值和企业产出等三个方面的影响,不仅得出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认为,企业主导的研发投入比政府主导的更有效率。郭研和刘一博[6]对中关村高科技园区92家公司的研究发现,任何性质的资本对企业研发绩效的转化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国有资本相对非国有资本的贡献率要小,私人资本的贡献率最大。王烨和游春[15]选用2005—2007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研发投入对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三个指标的作用,并将企业规模和股权性质的影响也纳入考虑。结果表明,三个指标都与研发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以上文献均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研究。此外,也有一些文献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其中,吴延兵[16]利用制造业数据,同时考虑研发投入的双重计算和测量问题,研究研发投入的产出弹性,结果表明,无论运用传统生产函数还是控制市场和产权因素后的生产函数,研发投入的产出弹性都为正。另外,吴延兵[17]还利用1996—2003年中国29 个省市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内外技术引进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都有正向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没有明显作用。臧维和艾静涛[18]以2003—2007年连续五年进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54家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企业规模较小时,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关系不显著。Griliches[19]指出,如果可以恰当地衡量,那么所有生产率的提高,都可以归结为与研发投入相关。此外,关于研发投入绩效的滞后性问题,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产出的作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何玮[20]认为,R&D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反映在其后三年中,并在最后一年达到最大。梁莱歆和张焕凤[12]认为,投入与产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至少滞后两年以上。程宏伟等[13]认为,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逐年变小的。当然,也有研究认为,研发投入对滞后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15]。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推进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科技导向背景的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具有科技研发经历的高管主导的公司,更容易制定和实施科技导向的内部政策。
当然,关于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东的科技背景是否在长期环境下仍然能够主导公司的科技政策,以及这种科技政策对上市公司决策的影响在行业间的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hagat, S., Welch, I.Corporat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19 (2-3):443-470.
[2]吕民乐, 王晓虎.企业资本结构与R&D投入——基于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1):62-66.
[3]夏冬.所有权结构与企业创新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 2003,(3):32-36.
[4]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J].世界经济, 2006,(12):41-52.
[5]李丹蒙, 夏立军.股权性质、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R&D 强度[J].财经研究, 2008,(4):93-104.
[6]郭研, 刘一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研发绩效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关村的证据[J].经济科学, 2011(2):117-128.
[7]白澎, 叶正欣, 陈羽.市场结构、研发投入与内外资企业差异——对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 2008,(4):25-28.
[8]刘伟, 刘星.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0): 172-175.
[9]刘运国, 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 支出[J].管理世界, 2007,(1):128-136.
[10]Dechow, P.M., Sloan, R.G.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1, 14 (1): 51-89.
[11]李春涛, 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 2010,(5) :55-67.
[12]梁莱歆, 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232-236.
[13]程宏伟, 张永海, 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110-113.
[14]侯晓红, 张艳华.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 2006,(12):108-110.
[15]王烨, 游春.R&D 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 2009,(4):14-16.
[16]吴延兵.R&D 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6,(11):60-71.
[17]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8,(8):51-64.
[18]臧维, 艾静涛.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实证[J].经济论坛, 2009,(13):98-101.
[19]Griliches, Z.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1): 92-116.
[20]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1990—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3,(3):5-11.
[21]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71-102.
[22]Grimm, C.M., Smith,K.G.Research Notes and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Note on the Railroad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7):557-562.
[23]Hambrick, D.C., Fukutomi, G.D.S.The Seasons of a CEOs Ten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4):719-742.
(责任编辑:孙艳)
〔关键词〕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55-07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各级政府和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在1.50%左右,而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2.71%。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企业的总体研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世界水平而言研发投入水平仍然偏低。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否对企业形成了正向激励?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揭示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如何影响公司的科技政策,同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特别是财务绩效的影响。
关于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现有文献比较多地关注企业经济特征和股权特征方面的影响。其中,Bhagat和Welch[1]研究发现,公司的财务杠杆对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高财务杠杆的公司应该削减研发投入的支出。吕民乐和王晓虎[2]以及夏冬[3]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会损害企业的创新效率。朱恒鹏[4]的研究认为,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扩大企业规模对研发投入的增加有促进作用。李丹蒙和夏立军[5]采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这一性质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市场化程度促进非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投入,却对国有控股企业没有显著影响。郭研和刘一博[6]的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水平和企业的相对科技水平对于研发投入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企业的内部资金充裕程度与研发投入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白澎等[7]认为,竞争对研发投入有促进作用;同时,外资比重对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正向作用,而对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则有负向作用,国有资产比重则刚好相反,会抑制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高管激励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刘伟和刘星[8]认为,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有促进作用。刘运国和刘雯[9]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任期长短与研发投入有正相关关系,而如果高管即将离任,则会削减当年研发投入,年轻的经理人会增加研发投入。Dechow和Sloan[10]研究发现,CEO会在其离任前减少研发投入,以公司未来的长期绩效为代价换取现在的收益。同时,研究还发现,年轻的CEO由于更倾向高风险的战略,因而往往会对研发活动投入较多。李春涛和宋敏[11]也认为,对CEO 的薪酬激励能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国有产权则降低了激励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于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梁莱歆和张焕凤[12]以及程宏伟等[13]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侯晓红和张艳华[14]将研究扩展到研发投入对企业生产率、企业价值和企业产出等三个方面的影响,不仅得出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认为,企业主导的研发投入比政府主导的更有效率。郭研和刘一博[6]对中关村高科技园区92家公司的研究发现,任何性质的资本对企业研发绩效的转化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国有资本相对非国有资本的贡献率要小,私人资本的贡献率最大。王烨和游春[15]选用2005—2007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研发投入对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三个指标的作用,并将企业规模和股权性质的影响也纳入考虑。结果表明,三个指标都与研发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以上文献均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研究。此外,也有一些文献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其中,吴延兵[16]利用制造业数据,同时考虑研发投入的双重计算和测量问题,研究研发投入的产出弹性,结果表明,无论运用传统生产函数还是控制市场和产权因素后的生产函数,研发投入的产出弹性都为正。另外,吴延兵[17]还利用1996—2003年中国29 个省市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内外技术引进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都有正向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没有明显作用。臧维和艾静涛[18]以2003—2007年连续五年进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54家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企业规模较小时,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关系不显著。Griliches[19]指出,如果可以恰当地衡量,那么所有生产率的提高,都可以归结为与研发投入相关。此外,关于研发投入绩效的滞后性问题,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产出的作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何玮[20]认为,R&D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反映在其后三年中,并在最后一年达到最大。梁莱歆和张焕凤[12]认为,投入与产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至少滞后两年以上。程宏伟等[13]认为,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逐年变小的。当然,也有研究认为,研发投入对滞后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15]。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推进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科技导向背景的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具有科技研发经历的高管主导的公司,更容易制定和实施科技导向的内部政策。
当然,关于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东的科技背景是否在长期环境下仍然能够主导公司的科技政策,以及这种科技政策对上市公司决策的影响在行业间的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hagat, S., Welch, I.Corporat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19 (2-3):443-470.
[2]吕民乐, 王晓虎.企业资本结构与R&D投入——基于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1):62-66.
[3]夏冬.所有权结构与企业创新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 2003,(3):32-36.
[4]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J].世界经济, 2006,(12):41-52.
[5]李丹蒙, 夏立军.股权性质、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R&D 强度[J].财经研究, 2008,(4):93-104.
[6]郭研, 刘一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研发绩效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关村的证据[J].经济科学, 2011(2):117-128.
[7]白澎, 叶正欣, 陈羽.市场结构、研发投入与内外资企业差异——对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 2008,(4):25-28.
[8]刘伟, 刘星.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0): 172-175.
[9]刘运国, 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 支出[J].管理世界, 2007,(1):128-136.
[10]Dechow, P.M., Sloan, R.G.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1, 14 (1): 51-89.
[11]李春涛, 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 2010,(5) :55-67.
[12]梁莱歆, 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232-236.
[13]程宏伟, 张永海, 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110-113.
[14]侯晓红, 张艳华.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 2006,(12):108-110.
[15]王烨, 游春.R&D 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 2009,(4):14-16.
[16]吴延兵.R&D 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6,(11):60-71.
[17]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8,(8):51-64.
[18]臧维, 艾静涛.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实证[J].经济论坛, 2009,(13):98-101.
[19]Griliches, Z.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1): 92-116.
[20]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1990—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3,(3):5-11.
[21]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71-102.
[22]Grimm, C.M., Smith,K.G.Research Notes and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Note on the Railroad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7):557-562.
[23]Hambrick, D.C., Fukutomi, G.D.S.The Seasons of a CEOs Ten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4):719-742.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