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相对性——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书评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o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艺术、哲学与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的当代,思维现象可以通过音乐的本质与本源,造就出跨越性的审美理念。何等值量?如何认知?能以此怎样做出评价的界定?对于音乐价值的讨论一直是艺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话题,在相对主义为艺术作品的评判划出界域之时,有限的相对性能够确保其在维持动能的情况下规避偏颇。
  关键词:相对主义;有限性;音乐认知
  一、作者与原著概述
  纵观作者柯扬的著述,对于音乐评价的有限相对性话题的探讨,在2007年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及其客观性》中便已初步成型,2012年作者文章《限制下的选择——论音乐理解与评价中的有限差异现象》入选课题《跨学科视野中的当代英美音乐美学》研究成果,着重考察了音乐理解与评价活动中的有限差异现象,将自律实体放置于多样化的社会事实中,应征了其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时至2013年,该书出版,作者综述大量于此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加以二次思考,在细化梳理其美学思想的同时,收录了丰富的音樂审美实例,将概念的探究进行一番落实。随后2014年《我们眼中的音乐——音乐评价的对象及其差异性》一文主要就对象的音乐认知经验、评价及其两者所决定的价值取向。
  现代音乐审美,现代美学反思等话题在作者过往的文章中占有一定比重,音乐极其表现能力、方式以及对象的研究,从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强调现代美学争论的诸多议题,哲学化的观念角度有利于将问题剖析开来,将抽象问题放置于具体语境及价值选择的判断,虚化创造者的诉求与受众的需求、艺术作品与艺术本质、音乐个性与音乐共性之间的矛盾点。一如所有当代艺术在学术角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音乐在诞生的过程中便已经具有其不可消除的价值存在,作者立足于一个相对开拓的思维范式中进行审美思考,选择接受现代音乐发展中不可更改的多元化趋势,在多样中寻找多解。
  二、章节建构
  第一章以哲学角度得出价值界定,通过主体和受众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借以存在取域的围绕关系,将审美作用到以积极作用来理解价值的观点指向里去。第一节提及非人类生物的审美与时间轴上的审美两种质疑,限定下该书所探讨的音乐价值,将人作为施以及授以的对象。第二节涉及属性论价值论、关系论价值论、综合论价值论三种。属性论价值论以事物满足主体属性作为价值的理解,而关系论价值论则包含有价值源于超脱物理结构的影响所造成的主观价值论,包含有肯定与否定关系范畴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由作用影响相互接纳与选择所造成的需要价值论与效应价值论,真理所造就的合宜论指出价值所产生的原因。相较前两者分别偏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以及事物对于人而言的价值来说,综合论将其综合在一起,进行认知的内外互渗,并在本章第三节中阐述三者存在并进行比对,在确定积极作用所指明的价值后,深入潜在与现在的转换,在主客关系论下得到一个中立的价值范畴,即为相对主义做出限定。
  第二章与第三章围绕价值的实现展开,提出音乐价值何以可能的问题,分别做出感觉与直觉角度的评价,再通过感知过程中的感情体验,联想想象与音乐分析,得出音乐认知到评价的心理结构以及其意向本质。
  第二章着重于评价话题的理解部分,第一节提及音乐认知本身时包含了感性与理性双方面的心理能力,在精神层面对音乐作品信息所进行加工解释,在此处提及的认知经验,作为积极作用的获得方式更像是音乐评价活动的真正对象,以此得出评价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物态性或是观念性的倾向。第二节围绕音乐的感觉,从物理角度的频谱分析数据比对,到心理角度对于认知协和的区分,对相位关系进行实践性的生理辨识,提及“悦耳”这一标准,在有限范围内接受有限差异,针对不同主体的共通,兼和范围标准与个体偏好。第三节对知觉采用一种更为主动的研究讨论,获得信息并且加工运用产生反馈,引用了格式塔心理学所发现的感知想象及部分感知原理,分析音乐记忆存留的运动环节,将听觉组织倾向进行明晰分类,从帮助识别,帮助构建、左右听觉注意力、遇见后续声音信息的发展倾向,并塑造自有听觉几个方面,解释音乐经验引导下的知觉能力的配置。在此处对听觉评价中的有限差异想象进行评价,从主客体双方角度进行抽象化的理论概括,列举出具体音乐片段的分析实例,在认清音乐价值的视线是有相对性的前提下,接受音乐形态的丰富多样,尊重自有选择但同样也尊重他者存在。
  第三章作为前一章内容的补充,在认知活动上进行深化讨论,音乐作品的受众在倾听过程中,从情态影响情绪再获得相应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达到认知想法间的均衡点。第一节提及此过程中的“有限差异”特征,通过有益与积极价值角度,强调听觉知觉对于音乐作品声音信息的加工,而音乐就在其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经历统一多样化的认知。评价标准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音乐所引起的感情体验的同时,也在无意识中进行艺术作品本身的自我表现,其底线所揭露出的伦理性问题借由把握方式,影响了情感阐释方式与到达手段,作者在此处借以实例探讨接受度,证明审美视野的拓展并非无度。第二节针对音乐分析的实现,将建立在听觉知觉基础上的作品价值进行超形态分析,透过音乐音响表面洞见其深层结构,创作者的一次创作与审美过程中的再创作使得作品获得增值,但符合逻辑与事实是分析的两个不容忽视的限度。回避开个体倾向的评价,历史与分化归属导致的理想,与音乐评论中价值事实相对,文化语境形成的评价立场应当由评价者的经验知识构成,而非仅有主观的个人好恶。第三节在最终肯定了价值论中活动所获得的效应,即便解读相异于原作,其增值依然存在,以此客观性的意向认知来实现音乐作品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针对该客观性阐释价值共性,第一节通过病理性的分析方式对待音乐价值客观性的理解,概括出音乐已经实现的积极作用,选择的被给定性,普遍认可的音乐的积极作用,以及音乐的质量四点,并对此四种的客观性展开了逐一讨论延展至音乐作品质量的讨论。客体范畴的质量与主体范畴的价值因素相互影响,在第二节进行判定时阐明差距的存在,并借以此种存在进行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特性以及所达到的能力加以阐述。书中对于音乐作品质量做出预设与立场限定,通过价值相对主义思考有关音乐质量的选择,通过前人观点言说标准设立的可能,在相对充分的理论中融入质量比较与价值评定。第三节对相似度渐近的音乐作品进行的比较,得出阶段性与区域性的成果,得到接触艺术作品在客观角度所表述的统一。   价值本身是超越时间与历史的,尤其当研究者需要站在主位视角进行异文化的研究时更应选择相对主义视野,该书在余论中再次提及有限相对主义的必然性,对全文思维回溯与强调,主体与客体观念将相对性构建在艺术审美过程中,而个体与群体则使有限性随之出现,相对自由意味着宇宙法则中的对立与统一,以音乐价值质量以评价作为方式进行作品的还原,为相对加以限定,从而得到更开拓的思维认知。
  三、内容阐述
  在《有限的相对性——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一书中,首先得到论述的是价值,通过分析其主体为人的观念,并确定其在围绕于人的宗旨下获得的意义。作者在如何对假定主题为人的价值做认知的深入上进行了几种论点的应用,本体论的相对论、关系论下主客关系构成的价值存在,以及需要论与效应论相综合的属性论。
  在探讨音乐价值上,首先确立了此价值的界限,以多样统一的综合价值为基准,划定出当下的相对价值,细分至生理、心理、伦理和增值价值几个项目,兼顾个人与他者的空间经验,以一种病理性的分析对問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艺术既是一种自律实体也是一种社会事实,理解音乐所需要的理性方式,让剖析艺术所致的精神活动更具差异性,但此种差异又因为属性上的理想具化成分而获得限定,促使美学在深入和细化中得以找寻到一个均衡点。直至探究到音乐作品质量评价的立场,既可以获得相对自由的选择权,也能够进行衡量标准的参照性分类,以异同比较来发掘艺术本质中的独特,从而在最终展示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知与体现。
  作者针对价值的论述在列举一系列前人研究之后,做出了较为有效的鉴定,采用了大量乐曲谱例来支撑其美学观点与判断,在对应全局时着重给予浮动性的结论一个客观规律,尤其在作品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上,以对比和关系来联结,通过属性分类等方式,找寻个性与共性的平衡点。借以质量的定义与评价,对客观价值进行论述,通过接纳差距与相异的存在,理解其在哲学意义上的存在,音乐作品同样是一种创造物,艺术需要在此过程中必须得到限定。通过动态的趋势搁浅进入作品的审美语境,均衡共性与个性双方,灵活应对作品自有的独特,尊重文化发展的自由与文化受益人选择的自由。作者着重强调有限性,并对此进行了诸多详尽的验证,站在更为宏观的视野、客观的语境中来接纳各类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性质,最终让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为艺术理想服务,细化有限的相对性这一命题。
  四、动机风格
  除却针对心理学,史学以及大文化角度的阐述之外,作者在书中采用诸多作品实例,既有病理式的音程、频谱、相位分析,也有人文性质的理念理解,对于所出现过的多样性评价,该书的讨论在提及负面状态中并未有回避,丰富了整体概念框架,在剖析的同时得出围绕于此的主题言论。作者所围绕相对主义在存在上便相较绝对主义更贴近现实与未来,就美学著述中的问题阐述来说,所有指向性的动机最终都会归于规律与法则,而非绝对的固化的观点。从作者的其他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审美偏向于哲学角度,在未采用批判形式的情况下逐一剔除多余观点,引出自身认知理念,涉猎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呈现出一份相较全面的观点范畴。
  该书中对于所列举的音乐的评价相对中肯,采用全书所围绕的有限相对性,接纳多样化的发生并尊重观点,主要以人的需求来决定其存在,以积极的倾向来评定审美视角中的意义,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实现音乐艺术的价值。作者的美学思想拥有一个哲学触发点,即通过语境对音乐作品本质进行界定,在这种前提下所得到的审美评判本身就不具有极端性,不易在得出结论之时出现偏颇。
  作者对于学术立场的选择足够明确,一如他在文中提及认知经验对音乐评价所起到的肯定作用一样,有限的相对主义作为他长期提及的观点,在其它发表文章中均有体现,本书更像是对逐步形成的美学观点的自我审视与定位确认,将人文性的美学态度灌注于实例,使至其所得审美结论摆脱偏见与思维惯性,甚至超脱主观意识的操控与作品本身,得到洞悉性的思维阐释。
  五、价值判断
  在话题价值的选择上,如该书在扉页上所引用的歌德的话一般,“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作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音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艺术,将人的生命意志表现与客观世界交融,虽然话题偏向反思,但就他对于现代作曲家的创新方式,作者本身也有强烈的历史意识,来进行音乐审美的学术现状的评定,最终呈现出的手段相较折中,但同样有所突破。
  有限的相对主义即承认差异但认为差异有其限度,艺术作为真理的存在在于保存,源自音乐家对世界的经验和世界对音乐家的回馈,通过阶段性的认知关系和历史性的存在关系,尽可能地达到一个创作者所希望描绘的真相,最后作品的存在将会回到“艺术”本身上去,并在潜移默化间对现实产生影响。从主观到客观的构建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身为源头的存在关系和作为流向的认知关系,以及它所衍生出的超脱本质和真理的追寻促使已经被推动着前进的意识,在最终完成了这次转移。
  当创作者完成音乐作品之后,他便失去了对其的控制力,他的思想或是生命阐释不再只属于他自身,而是由表演者、听众、评论家一些能够二次接触作品的人进行立法。他们评价优劣得失,加之以自己的想象,揣测创作意图和意境,模拟一些与真实创作状态相近甚至是完全相悖的设定,最终这些东西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作品本身价值之外的增值或是减值,而这时便需要不管是否有意为之的审美活动来对其进行价值上的鉴定。
  这种鉴定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作品本身便已具有不确定性,相对主义作为一种立场,针对绝对主义出现却不会止步于绝对主义所构架出的范式,它更像是承认一种艺术倾向所衍生出的宇宙发展规律,在既定出标准的同时找寻到实践层次中所展现的自由。
  在论述方式价值上该书选择了一种相对繁杂的罗列,来稳定认知经验的立足点,在导论中进行了历史追问,进行了过往观念与著作的综述,谱例现象在引入话题,拓展论点依据时都有所使用,引用相关外文著述的观点起到相对积极的作用,通过否定之否定提取出作者想要表述的思维方式,以一种收拢型的方式聚合价值理论相互间的关系范畴。第一章节的梳理相对较多,采取的概念解说对于该书本身的论点叙述并非都有与其存在比重相应的探究意义。但考虑到本书所围绕的观点相对“中立”,对思维逻辑采用全局性的构建也无可厚非。   人们通常容易将涉及感性的判断认为是不合逻辑的、有违学术严谨观念的,但人们同样设置出美学与哲学来解决一些难以得到既定解决的问题。没有人有权担当真正的评判者,但却能够做到足够公正的评判。也许在数百年前,巴洛克过渡向古典,又有浪漫于古典中脱身而出时,不适应与对抗也有存在,但最终这些流派都于西方音乐史中留下了他们自身的印迹,从私人选择到社会风向,从理性扩展到感性效应,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需要这种现阶段难以述明的浪漫情懷,需要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也需要约翰凯奇的沉默,否则一些遥远的相近自然与土地的歌声,可能在现代通用的记谱法中只是两三行固态的简单的旋律。
  无论是试图以数理逻辑来创造音乐的作曲家,还是严苛依照曲谱进行精准演奏的表演者,甚至是成熟老练的评论家,或极具洞察力的观众,都无法避免对感性的选择,大抵是因为人的天性中便有对浪漫的向往,所以我们追求心中之美,希望创造绝美的艺术,希望能与神明对话,或是与自我内在灵魂沟通的音乐。理性的希望完全有能力承载感性的欲望,价值的评定也在足够深入的探求状态下,也需要更多样化的认知支撑。
  施莱格尔说理念是无限且自主的。我们不能避免浪漫造成的审美干扰,但也没有必要强行剔除这种干扰,美学的探索假设建立在纯粹的理智思维上,将失去其应有的律动性,美学论著中但凡倾向于对范围加以限定,对规则进行模拟的同时,都不免提及在人文学科中固化的答案的局限性。事物运转有其既定的规律,这条规律便是音乐作品通过自我阐释般的创造过程而诞生后所追寻的真理,它拥有特性更被赋予了某种属性,所以必然会结合感性与理性,非逻辑与逻辑,在虚拟性消解了束缚之后,赋予理念构成的无意图以存在。
  六、结语
  艺术既是一种自律实体也是一种社会事实,理解音乐所需要的理性方式,让剖析艺术所致的精神活动更具差异性,但此种差异又因为属性上的理想具化成分而获得限定,促使审美体验在深入和细化中得以找寻到一个均衡点。探究音乐作品质量评价的立场,既可以获得相对自由的选择权,也能够进行衡量标准的参照性分类,以异同比较来发掘艺术本质中的独特,从而在最终展示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知与体现。客观所需的价值评判标准,在界定音乐文化的旋律构成性质中尤为重要,病理性的阐释将审美体验划分为情态和情绪,最终经以价值限度选择,将审美认知建立于人的存在的教育模式下,通过社会内涵的综合唤起稳定与不稳定的心理感受。
  在现代化音乐所必须面对的审美界定的革新中,相对主义比绝对主义更具发展前景,针对后现代议题,以有限性为自由进行收敛,从承认差异到认可存在再至尊重多样多元,不同声音所带来的挑战自接纳作为开端,艺术的人文方式注定了必须对价值研究施以调和,在微观与宏观,他者与自我,理性与感性碰撞与交融之际,才是真正属于文明与智慧的跃进。
其他文献
一、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1898年1月22日生于拉脱维佳里加,1948年2月11日死于莫斯科。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920年爱森斯坦来到莫斯科第一无产价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参与工作。1922年,发表了第一篇改革性戏剧艺术理论《杂耍蒙太奇》,引发了几十年的争辩,对电影理论的发展与成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爱森斯坦是在1924年从事电影艺
期刊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腹腔镜阑尾手术患者使用术后早期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腹腔镜阑尾手术患者共184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其中慢性疼痛普遍存在,20%~50%的老年人忍受着慢性疼痛~[1],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2]。我们于2017年1~6月对北京市西城区
一个人最为生动、最有灵气的地方在哪里?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人脸.可别小看这个暴露在最外面的五官面孔,据说人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个表情呢.
目的:探讨专科生的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影响。方法:本文采用Rotter.J.H人际信任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16名大专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专科生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孟祥才先生著《秦汉史》,这部书稿以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将这一时期近四个半世纪的历史从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以从中体现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豪迈和悲壮,汲取启迪与智慧。全书共分九章,只有首章叙及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其余章节均论两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故两汉是全书论述的重点。  作者于第一章“秦朝的建立和灭亡”中,追溯秦人的祖先,利用《史记》《汉书》等资料一步步推进,分析了秦人先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资料,纳入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
2001年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宋代文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文学遗产》杂志等学术团体和单位共同发起,江苏古籍出版社协助主办,“唐圭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在研讨会中,词学家曹济平教授作为唐老生前的助手,披露了唐老1945年被中央
启动电脑,打开规范量刑软件系统的界面,对一个“罪犯”实施量刑.被告人F按受贿罪起诉,基本犯罪情节是:F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索贿22000元.案发后,F在司法机关发觉前主动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