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荒诞中的匠心
其一,媒介的偶然选择
江苏女作家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并不像过往作家那样刻意绘制宏大的社会变革画卷。只是把目光聚焦投射在蒋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身上,通过账本这个媒介,巧妙地把城里的自清和乡下的王才联结在一起。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账本和项链、麦琪的礼物一样,成了短篇小说博览馆中又一件宝藏。
其二,情节的偶然发生
先是让自清偶然地丢失了账本,再让王才偶然地得到那个账本,偶然地看到那个“香薰精油”,偶然地作出那个进城的决定,又偶然地住在了那个自清家的附近。诸多的偶然,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另一种荒诞背后的匠心。俗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正是这一个个偶然的巧合才赋予了文学作品经久耐读的神奇魔力。
平凡叙事中的哲理
那个本来也没什么大用的账本,甚至让王才为此与乡教育办的办事人员吵了一架。可就是这无用的账本改变了王才一家的命运。无用的账本,让王才获得了有用的灵感,也从中学到了精细理财的本领。看似平凡的叙事中,竟隐含着“无用”即“有用”的道家大智慧。
偶然改变命运这一玄妙哲理,是此篇小说的另一深刻寓旨。老王偶然地得到账本,萌发出进城的冲动,由此而改变了窘困的命运。自清偶然地看到了门上的“一笔勾销”,压在心头的块垒终于释怀。正如小说中所说——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他的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他彻底地丢掉了账本,也丢掉了神魂颠倒坐卧不宁的日子。于是,他放心地出完这趟公差,索性还绕道西安游览了兵马俑和黄帝陵。书满为患的城里人,反而从识字有限的乡下人身上学到生活的哲理、性情的豁达、心态的坦然。难怪自清在见到小王庄小学的校长后,由衷地发出如此感叹:面对贫困的这种坦然心态,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是很难见着的。
文字背后的文化冲突
乡下的王才从不知道香薰精油是什么玩意儿,甚至连词典都无法查到那个香薰精油。城里的自清同样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他小舅子说,我一张光盘就抵你十个书屋了,我要书干什么?城里人的眼中,王才是多么艰辛(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城里的生活在乡下人看来却是如此幸福,王才打心眼里觉得到底还是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得出来,王才又说,城里真是好啊,要是我们不到城里来,哪里知道城里有这么好,菜场里有好多青菜叶子可以捡回来吃,都不要出钱买的。
连平时不大肯说话的王才的老婆,也忽然说,我还捡到一条鱼,是活的,就是小一点,鱼贩子就扔掉了。小才也说,学校的大字典有这么大,这么厚,我都拿不动。一家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到底城里比乡下好”。有些农村人也在城里有了新家,再也不回乡下了,这其实就是商品经济时代典型的暴发户心理。就连住在车库里的王才,又何尝不想彻底告别那“没有水,长不出粮食,蔬菜也长不出来”的西部的乡下那地方。
王才一家坐的开往火车站的汽车与自清坐的开往乡下的汽车,擦肩而过。城市和乡下,何时才会有真正的交融。读完小说,掩卷深思,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淡淡的悲凉。耳边突然响起曾经的一句广告词,“城里的人乡下的人都漂亮”。
陈玉根,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其一,媒介的偶然选择
江苏女作家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并不像过往作家那样刻意绘制宏大的社会变革画卷。只是把目光聚焦投射在蒋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身上,通过账本这个媒介,巧妙地把城里的自清和乡下的王才联结在一起。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账本和项链、麦琪的礼物一样,成了短篇小说博览馆中又一件宝藏。
其二,情节的偶然发生
先是让自清偶然地丢失了账本,再让王才偶然地得到那个账本,偶然地看到那个“香薰精油”,偶然地作出那个进城的决定,又偶然地住在了那个自清家的附近。诸多的偶然,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另一种荒诞背后的匠心。俗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正是这一个个偶然的巧合才赋予了文学作品经久耐读的神奇魔力。
平凡叙事中的哲理
那个本来也没什么大用的账本,甚至让王才为此与乡教育办的办事人员吵了一架。可就是这无用的账本改变了王才一家的命运。无用的账本,让王才获得了有用的灵感,也从中学到了精细理财的本领。看似平凡的叙事中,竟隐含着“无用”即“有用”的道家大智慧。
偶然改变命运这一玄妙哲理,是此篇小说的另一深刻寓旨。老王偶然地得到账本,萌发出进城的冲动,由此而改变了窘困的命运。自清偶然地看到了门上的“一笔勾销”,压在心头的块垒终于释怀。正如小说中所说——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他的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他彻底地丢掉了账本,也丢掉了神魂颠倒坐卧不宁的日子。于是,他放心地出完这趟公差,索性还绕道西安游览了兵马俑和黄帝陵。书满为患的城里人,反而从识字有限的乡下人身上学到生活的哲理、性情的豁达、心态的坦然。难怪自清在见到小王庄小学的校长后,由衷地发出如此感叹:面对贫困的这种坦然心态,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是很难见着的。
文字背后的文化冲突
乡下的王才从不知道香薰精油是什么玩意儿,甚至连词典都无法查到那个香薰精油。城里的自清同样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他小舅子说,我一张光盘就抵你十个书屋了,我要书干什么?城里人的眼中,王才是多么艰辛(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城里的生活在乡下人看来却是如此幸福,王才打心眼里觉得到底还是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得出来,王才又说,城里真是好啊,要是我们不到城里来,哪里知道城里有这么好,菜场里有好多青菜叶子可以捡回来吃,都不要出钱买的。
连平时不大肯说话的王才的老婆,也忽然说,我还捡到一条鱼,是活的,就是小一点,鱼贩子就扔掉了。小才也说,学校的大字典有这么大,这么厚,我都拿不动。一家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到底城里比乡下好”。有些农村人也在城里有了新家,再也不回乡下了,这其实就是商品经济时代典型的暴发户心理。就连住在车库里的王才,又何尝不想彻底告别那“没有水,长不出粮食,蔬菜也长不出来”的西部的乡下那地方。
王才一家坐的开往火车站的汽车与自清坐的开往乡下的汽车,擦肩而过。城市和乡下,何时才会有真正的交融。读完小说,掩卷深思,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淡淡的悲凉。耳边突然响起曾经的一句广告词,“城里的人乡下的人都漂亮”。
陈玉根,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