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几乎100%的中小学生接触使用过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新兴产业,有其积极、不可或缺的—面,但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互联网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学业以及成长成才。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监管不力的影响。政府层面尚未制定出台完善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刚性法规和政策措施,网络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侵蚀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游戏企业虽然引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些系统或机制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实名制认证、游戏时间限制等防沉迷措施简陋,形同虚设。
二是生活圈子的影响。互联网游戏吸引孩子的一大原因是“朋辈心理”,不少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不跟着进入游戏世界,同学朋友之间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而当进入以后,游戏就是成就感的一大来源:谁的段位高,谁的游戏打得好,谁就是主角,就成为被羡慕的对象,这种攀比的心理让他们一头扎进了游戏的世界里,久而久之无法自拔,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的模范作用差,毫无顾忌地在中小学生面前玩游戏、看视频、网购;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不能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有的夫妻感情不和,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等,孩子缺少关爱和陪伴,只能在游戏中找寄托;还有部分家庭隔代教育,缺乏有效监管,很多学生最初玩游戏只是寻求即时的心理宣泄,但由于家长监管教育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导致孩子不能自拔。
四是学校氛围的影响。有的学校学习活动单调枯燥,评价标准单一,缺乏丰富的课余生活;有的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对学生非正常使用手机缺乏有效的管控办法和措施;一些教师对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熟视无睹或者简单粗暴地进行制止,缺乏耐心细致的了解和恰当的引导;有的教师图方便、图省事,过度依靠手机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人为增加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如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游呢?
一是政府层面,健全监管机制。立法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健全网络游戏审批制度,细化产品内容审核标准,严格游戏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过滤和管控,加大对互联网企业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将一切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推进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落实游戏注册实名制,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不适合其年龄的网络游戏,限制上网次数和使用时间。敦促互联网企业和游戏厂商严禁不良产品、信息的制作、复制和传播,严禁不良信息的侵入。把用网治网情况纳入市、县、学校教育督导指标,纳入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切实从源头上、机制上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是企业层面,强化社会责任。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要履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严禁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传播,纠正不当的网络游戏推广手段及网络游戏营销行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坚持社会良知与商业效益的统一,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网络游戏产品,开发培养学生互助协作、提高品德修养的游戏。对于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游戏产品,通过应用程序和技术手段,设置“门禁”,配套防沉迷措施,在平台上加强监管,杜绝未成年人使用或长时间使用。
三是学校层面,坚持教管结合。学校通过开展家訪、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加强中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校园节会、团队活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道德讲堂等路径,教育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自觉做到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不观看不健康的图片、不沉迷网络游戏、不参与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帮助学生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学校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明确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将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提倡教师利用传统板书和书面布置批改作业,倡导中小学生不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加强学生午间、课后等时段的监管,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情绪和上网用网情况,对少数沉迷网络的学生,加强关爱与帮扶,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各种科技兴趣小组、文艺沙龙等,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校园生活中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家庭层面,落实监管责任。家长应主动参与家校社协同教育,自觉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注重家庭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发挥家长自身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和行为习惯,多同孩子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多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走出网络,走出房间,走进运动场,防止孩子的兴趣集中在网游上,满足孩子社交、情感、陪伴等需求,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里寻找自尊、自信和成就感,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及时了解孩子上网需求,对现实暴力类、诱导消费类等游戏内容坚决抵制,控制孩子游戏次数和时间,确保孩子科学用网和身心健康成长。
[戴八一,福建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
责任编辑 李敏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监管不力的影响。政府层面尚未制定出台完善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刚性法规和政策措施,网络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侵蚀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游戏企业虽然引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些系统或机制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实名制认证、游戏时间限制等防沉迷措施简陋,形同虚设。
二是生活圈子的影响。互联网游戏吸引孩子的一大原因是“朋辈心理”,不少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不跟着进入游戏世界,同学朋友之间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而当进入以后,游戏就是成就感的一大来源:谁的段位高,谁的游戏打得好,谁就是主角,就成为被羡慕的对象,这种攀比的心理让他们一头扎进了游戏的世界里,久而久之无法自拔,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的模范作用差,毫无顾忌地在中小学生面前玩游戏、看视频、网购;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不能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有的夫妻感情不和,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等,孩子缺少关爱和陪伴,只能在游戏中找寄托;还有部分家庭隔代教育,缺乏有效监管,很多学生最初玩游戏只是寻求即时的心理宣泄,但由于家长监管教育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导致孩子不能自拔。
四是学校氛围的影响。有的学校学习活动单调枯燥,评价标准单一,缺乏丰富的课余生活;有的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对学生非正常使用手机缺乏有效的管控办法和措施;一些教师对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熟视无睹或者简单粗暴地进行制止,缺乏耐心细致的了解和恰当的引导;有的教师图方便、图省事,过度依靠手机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人为增加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如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游呢?
一是政府层面,健全监管机制。立法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健全网络游戏审批制度,细化产品内容审核标准,严格游戏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过滤和管控,加大对互联网企业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将一切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推进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落实游戏注册实名制,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不适合其年龄的网络游戏,限制上网次数和使用时间。敦促互联网企业和游戏厂商严禁不良产品、信息的制作、复制和传播,严禁不良信息的侵入。把用网治网情况纳入市、县、学校教育督导指标,纳入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切实从源头上、机制上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是企业层面,强化社会责任。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要履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严禁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传播,纠正不当的网络游戏推广手段及网络游戏营销行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坚持社会良知与商业效益的统一,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网络游戏产品,开发培养学生互助协作、提高品德修养的游戏。对于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游戏产品,通过应用程序和技术手段,设置“门禁”,配套防沉迷措施,在平台上加强监管,杜绝未成年人使用或长时间使用。
三是学校层面,坚持教管结合。学校通过开展家訪、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加强中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校园节会、团队活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道德讲堂等路径,教育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自觉做到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不观看不健康的图片、不沉迷网络游戏、不参与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帮助学生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学校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明确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将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提倡教师利用传统板书和书面布置批改作业,倡导中小学生不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加强学生午间、课后等时段的监管,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情绪和上网用网情况,对少数沉迷网络的学生,加强关爱与帮扶,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各种科技兴趣小组、文艺沙龙等,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校园生活中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家庭层面,落实监管责任。家长应主动参与家校社协同教育,自觉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注重家庭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发挥家长自身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和行为习惯,多同孩子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多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走出网络,走出房间,走进运动场,防止孩子的兴趣集中在网游上,满足孩子社交、情感、陪伴等需求,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里寻找自尊、自信和成就感,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及时了解孩子上网需求,对现实暴力类、诱导消费类等游戏内容坚决抵制,控制孩子游戏次数和时间,确保孩子科学用网和身心健康成长。
[戴八一,福建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
责任编辑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