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色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时代主题,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也是如此。文章分析了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挑战方面,综合性大学涉农学科定位边缘化,与农业大学综合实力差距拉大,服务“三农”功能不突出。在机遇方面,国家和区域层面对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高度重视、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等为涉农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最后以吉林大学农学部为例,介绍了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农科教育 优势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96-02
中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组建起来的单科性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在学科建设、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显著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调整改革,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成為学科综合、规模可观的多科性大学,有24所高等农业院校合并组成新的非农院校或并入综合性大学,[1]成为高等农科教育的一种新形态。当前,随着社会进入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在高等教育规模趋于稳定、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强化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提高农科教育质量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特色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特色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2]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性特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特色不仅是立校战略,而且是强校战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日益推进,高校的发展环境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发展上来,巩固已有的特色,培育新的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特色发展是高等农业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整个高等农业教育环境看,高等农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世界科技发展来看,以新技术革命和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促使传统农业重新变为“朝阳产业”。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农业、农村和农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转型。农业新技术革命、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高等农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特别是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和所处地域的不同,确立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找准目标,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业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高等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情况来看,在985高校层面,有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在211院校层面,有西南大学、延边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并进入综合性大学,顺应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培养复合型人才。刘志民等研究指出,本科与研究生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存在于非农校名的综合性大学农科学院和研究生院中是美、英、法、韩等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发展经验。[3]但是,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之后,由一所独立的院校变成为相应的农科类专业学院,农科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特别是部分综合性大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农”“去农”现象,服务“三农”的功能削弱,原来的特色也没了,成为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的定位“边缘化”
高校办学定位难是高校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亦是如此。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在国家农科教育体系中和在综合性大学发展框架内,发展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此而造成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热点学科相比,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在争取“985工程”“211工程”经费支持上处于不利地位。与其他高等农业大学和高等农业科研院所相比,也常处于配角地位。
(二)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综合实力与农业大学差距明显
与综合性大学其他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相比,农学类学科专业获得的资金支持整体偏少,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幅度小。无论是从国家重点学科、部委重点实验室还是特色专业和高层次人才计划来看,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重点农业院校仍然处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排头兵的地位。[4]
(三)涉农综合性大学服务“三农”还有一定差距
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农业教育的立足点,但综合性大学主要担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因此,包括涉农学科专业在内的广大教师主要集中于教学科研工作,涉农学科科研课题以基础研究为主,选题层次较高,理论性强,“顶天”的多,而直接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直接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直接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难题的应用型课题不多。广大教师对于基层的“三农”问题了解的少,实践经验和技能缺乏,也不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三农”中去。
三、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发展的机遇
(一)综合性大学处于全国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核心位置,其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综合性大学因其综合性学科、师资和资源优势,一般处于国家或区域高等院校结构体系的重要位置,受到普遍重视。2009年5月,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8所涉农高校,其中以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多所为综合性大学。同时,有多所综合性大学农林试点实践基地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建设,一批综合性大学被农业部和所在省区确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多所综合性大学启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这是相关高校服务国家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全面提高涉农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机遇。
(二)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最为活跃的学科,可能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科学革命,生物工程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将引发新的农业绿色革命。[5]现代产业技术发展,其主导机制是协同创新。综合性大学齐全的理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科、信息学科,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农学学科突破传统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格局,创造新的特色和生长点。从各涉农综合性大学的实践来看,农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和产业发展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为推进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培育新型农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强调学校的特色发展,说到底是解放学校和人,为学校和人松绑,解决学校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6]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在相对独立的专门环境中运行的,高度重视专业性和适用性,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个性化需求重视不足,学生的知识基础弱,文化底蕴薄。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打通农科人才知识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7):9-13.
[2]向梅梅,刘明贵.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凝练[J].高等农业教育,2009(6):3-4.
[3][4]劉志民.确立新世纪的成长坐标——关于重点农业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4-26.
[5]路甬祥.21世纪重要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2):104-106.
[6]李松林,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理论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4-116.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农科教育 优势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96-02
中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组建起来的单科性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在学科建设、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显著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调整改革,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成為学科综合、规模可观的多科性大学,有24所高等农业院校合并组成新的非农院校或并入综合性大学,[1]成为高等农科教育的一种新形态。当前,随着社会进入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在高等教育规模趋于稳定、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强化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提高农科教育质量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特色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特色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2]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性特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特色不仅是立校战略,而且是强校战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日益推进,高校的发展环境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发展上来,巩固已有的特色,培育新的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特色发展是高等农业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整个高等农业教育环境看,高等农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世界科技发展来看,以新技术革命和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促使传统农业重新变为“朝阳产业”。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农业、农村和农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转型。农业新技术革命、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高等农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特别是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和所处地域的不同,确立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找准目标,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业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高等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情况来看,在985高校层面,有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在211院校层面,有西南大学、延边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并进入综合性大学,顺应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培养复合型人才。刘志民等研究指出,本科与研究生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存在于非农校名的综合性大学农科学院和研究生院中是美、英、法、韩等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发展经验。[3]但是,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之后,由一所独立的院校变成为相应的农科类专业学院,农科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特别是部分综合性大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农”“去农”现象,服务“三农”的功能削弱,原来的特色也没了,成为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的定位“边缘化”
高校办学定位难是高校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亦是如此。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在国家农科教育体系中和在综合性大学发展框架内,发展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此而造成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热点学科相比,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在争取“985工程”“211工程”经费支持上处于不利地位。与其他高等农业大学和高等农业科研院所相比,也常处于配角地位。
(二)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综合实力与农业大学差距明显
与综合性大学其他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相比,农学类学科专业获得的资金支持整体偏少,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幅度小。无论是从国家重点学科、部委重点实验室还是特色专业和高层次人才计划来看,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重点农业院校仍然处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排头兵的地位。[4]
(三)涉农综合性大学服务“三农”还有一定差距
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农业教育的立足点,但综合性大学主要担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因此,包括涉农学科专业在内的广大教师主要集中于教学科研工作,涉农学科科研课题以基础研究为主,选题层次较高,理论性强,“顶天”的多,而直接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直接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直接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难题的应用型课题不多。广大教师对于基层的“三农”问题了解的少,实践经验和技能缺乏,也不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三农”中去。
三、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发展的机遇
(一)综合性大学处于全国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核心位置,其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综合性大学因其综合性学科、师资和资源优势,一般处于国家或区域高等院校结构体系的重要位置,受到普遍重视。2009年5月,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8所涉农高校,其中以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多所为综合性大学。同时,有多所综合性大学农林试点实践基地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建设,一批综合性大学被农业部和所在省区确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多所综合性大学启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这是相关高校服务国家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全面提高涉农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机遇。
(二)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最为活跃的学科,可能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科学革命,生物工程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将引发新的农业绿色革命。[5]现代产业技术发展,其主导机制是协同创新。综合性大学齐全的理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科、信息学科,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农学学科突破传统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格局,创造新的特色和生长点。从各涉农综合性大学的实践来看,农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和产业发展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为推进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培育新型农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强调学校的特色发展,说到底是解放学校和人,为学校和人松绑,解决学校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6]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在相对独立的专门环境中运行的,高度重视专业性和适用性,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个性化需求重视不足,学生的知识基础弱,文化底蕴薄。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打通农科人才知识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7):9-13.
[2]向梅梅,刘明贵.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凝练[J].高等农业教育,2009(6):3-4.
[3][4]劉志民.确立新世纪的成长坐标——关于重点农业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4-26.
[5]路甬祥.21世纪重要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2):104-106.
[6]李松林,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理论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