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凯恩》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使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转折。这部由奥逊.威尔斯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电影,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摸索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模式,这不影片在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评论界中对这部电影也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关键词】电影 拍摄 创新与突破
这部电影是以不同于传统电影叙述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的传记。通过主人公的死亡,引发相关人物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主人公的一生。影片内容丰富,其中的故事性都能够引发人思考,富有哲理。
《公民凯恩》这部传记,对比如今的影片而言都不算是通俗的,在当时的荧幕上这部影片是比较复杂的。影片巧妙地从那部由汤姆逊制作的有关报业大王凯恩的纪录片“前进中的新闻”,开始进入了影片本文的叙事。在将近10 分钟长度的纪录片中,威尔斯几乎为我们明确了影片将要采取的叙事方式。整部影片就是由主人翁的死亡和最后临死前说的一句“玫瑰花蕾”引起的。通过记者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叙述出主人公各个年龄段的变化以及主人公的一生。当然到最后记者查出“玫瑰花蕾”的真相。但是就是这句话,引起所有人的关注,试图摸索出字面的真相。影片最后,把真相告诉了台下的观众。“玫瑰花蕾”也许只是主人公的一个梦,一个象征,是他内心深处对纯洁的一种渴望。影片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整个故事最中心的思想,该片所要讲的并不是主人公一些的回望,而是内在的一些渴望,一些向往和追求。
《公民凯恩》完美的发挥了非线性叙事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人对主人公的回忆,加深人们对主人公的认识。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尖锐的矛盾,都只是故事性的讲解,每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是反应主人公真实的一面但是又并不全面。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有些情节写得很虚,有些又很细致,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极力称赞这部电影, 认为它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呈现在观众面前, 却未把凯恩一生的含义完全点破,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点。完整地展现丰富复杂的现实情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思考,而不强使观众注意什么以接受導演对事物的单一性观点。这在今天已属司空见惯,但在50 多年前却是一种变革观念的了不起的实践!
类型电影是在现实的水平上,对人做出归纳,表达社会主流意识,以期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审美趣味。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电影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影像语言体系,连贯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使叙事更加明晰以利于直接传达主题。其特征有程式化的叙事;定式化的人物设置和表演;唯美的、变形强化的类型环境;追求吸引力的视听语言等。
首先,《公民凯恩》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运用非线性多元化的方式。开头用一段十分钟的新闻记录,给凯恩的人物形象和后面的叙事做引导,作为多层叙事中的一部分,是媒体人的视角。正式叙事时,用“玫瑰花蕾”制造悬念,在这个悬念的牵引下,展开探索。通过撒切尔、伯恩施坦、李兰、苏珊、管家雷蒙五个人的视角,将凯恩的生活经历片段化、零散化。“玫瑰花蕾”不仅成为悬念,还是全片的贯穿线索,也成为了凯恩生命情感追求的外向化表达。观众出于完整心理将片段重组,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复杂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次,《公民凯恩》打破了类型片创造集体神话,塑造当代英雄,关注普世情结,并创造与之对应的定型化人物的模式。《公民凯恩》主要塑造了凯恩作为独立于各种类型之外的特别人物,凯恩只是凯恩,不再是某个定式化的形象,某类人的缩影。《公民凯恩》已经开始突破导演与既成体系以及大众趣味之间的对话,回归到与现实的直接对话以及对社会、人性以及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哲理性思辨之中,不只是单纯的道德问答,而是真正看重“个人”和“人格价值”。
第三,《公民凯恩》中的元素不是单一的,无法划分进哪个类型中。《公民凯恩》将多种类型如新闻纪录片、人物传记片甚至歌舞片的特征杂糅,从而更加难以把它划分进哪个类型中去。
第四,《公民凯恩》打破了好莱坞的经典视听语言。奥逊·威尔斯的高妙之处在于,没有什么用新鲜的东西,只是把原有的充分利用。套用詹姆斯·奈若穆尔的话,没有人像他这样把技术堆积的有如应有尽有的七层大蛋糕。深焦摄影、低调灯光、丰富的细节肌理、大胆的构图、前景及背景的极端对比、背光、有天花板的场景、侧光、陡峭的角度、大远景交错于大特写之中、炫目的升降镜头等的有效叠加。影片最著名的景深镜头要数凯恩在被带走前在雪地里嬉戏的段落。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纵深处小凯恩在自由的玩耍,全然不知命运的转变,画面的中景是懦弱的不知所措的凯恩父亲,前景是凯恩之后的监护人撒切尔与母亲的“交易”。在一个镜头内扩展了信息量,又极其巧妙的表现了画框内人物的微妙关系。用这种纵深空间实现表意就完全不同于以往类型片平面化的简单表现。影片中经典的长镜头运用也很多,像是透过“闲人免进”的标牌对凯恩住所的“窥探”,升高摄影机经过透明天窗拍摄苏珊的小酒吧等。从前的类型电影多采用“三点布光”法配以好莱坞完善的大摄影棚使得影片拍摄的内容趋于完美,但这种过分的“真实”却往往给人刻意的不真实感。在摄影技巧上,《公民凯恩》大胆运用仰拍、阴影逆光的拍摄方法使得影片的叙事方式、场面调度获得了一种真实感。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第十二章:综论:<公民凯恩>》
作者简介:
刘 露(1992·6)女;籍贯:陕西省 西安市 ;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管理。
于 群(1989·5)男;籍贯:山东省 青岛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关键词】电影 拍摄 创新与突破
这部电影是以不同于传统电影叙述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的传记。通过主人公的死亡,引发相关人物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主人公的一生。影片内容丰富,其中的故事性都能够引发人思考,富有哲理。
《公民凯恩》这部传记,对比如今的影片而言都不算是通俗的,在当时的荧幕上这部影片是比较复杂的。影片巧妙地从那部由汤姆逊制作的有关报业大王凯恩的纪录片“前进中的新闻”,开始进入了影片本文的叙事。在将近10 分钟长度的纪录片中,威尔斯几乎为我们明确了影片将要采取的叙事方式。整部影片就是由主人翁的死亡和最后临死前说的一句“玫瑰花蕾”引起的。通过记者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叙述出主人公各个年龄段的变化以及主人公的一生。当然到最后记者查出“玫瑰花蕾”的真相。但是就是这句话,引起所有人的关注,试图摸索出字面的真相。影片最后,把真相告诉了台下的观众。“玫瑰花蕾”也许只是主人公的一个梦,一个象征,是他内心深处对纯洁的一种渴望。影片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整个故事最中心的思想,该片所要讲的并不是主人公一些的回望,而是内在的一些渴望,一些向往和追求。
《公民凯恩》完美的发挥了非线性叙事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人对主人公的回忆,加深人们对主人公的认识。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尖锐的矛盾,都只是故事性的讲解,每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是反应主人公真实的一面但是又并不全面。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有些情节写得很虚,有些又很细致,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极力称赞这部电影, 认为它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呈现在观众面前, 却未把凯恩一生的含义完全点破,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点。完整地展现丰富复杂的现实情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思考,而不强使观众注意什么以接受導演对事物的单一性观点。这在今天已属司空见惯,但在50 多年前却是一种变革观念的了不起的实践!
类型电影是在现实的水平上,对人做出归纳,表达社会主流意识,以期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审美趣味。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电影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影像语言体系,连贯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使叙事更加明晰以利于直接传达主题。其特征有程式化的叙事;定式化的人物设置和表演;唯美的、变形强化的类型环境;追求吸引力的视听语言等。
首先,《公民凯恩》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运用非线性多元化的方式。开头用一段十分钟的新闻记录,给凯恩的人物形象和后面的叙事做引导,作为多层叙事中的一部分,是媒体人的视角。正式叙事时,用“玫瑰花蕾”制造悬念,在这个悬念的牵引下,展开探索。通过撒切尔、伯恩施坦、李兰、苏珊、管家雷蒙五个人的视角,将凯恩的生活经历片段化、零散化。“玫瑰花蕾”不仅成为悬念,还是全片的贯穿线索,也成为了凯恩生命情感追求的外向化表达。观众出于完整心理将片段重组,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复杂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次,《公民凯恩》打破了类型片创造集体神话,塑造当代英雄,关注普世情结,并创造与之对应的定型化人物的模式。《公民凯恩》主要塑造了凯恩作为独立于各种类型之外的特别人物,凯恩只是凯恩,不再是某个定式化的形象,某类人的缩影。《公民凯恩》已经开始突破导演与既成体系以及大众趣味之间的对话,回归到与现实的直接对话以及对社会、人性以及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哲理性思辨之中,不只是单纯的道德问答,而是真正看重“个人”和“人格价值”。
第三,《公民凯恩》中的元素不是单一的,无法划分进哪个类型中。《公民凯恩》将多种类型如新闻纪录片、人物传记片甚至歌舞片的特征杂糅,从而更加难以把它划分进哪个类型中去。
第四,《公民凯恩》打破了好莱坞的经典视听语言。奥逊·威尔斯的高妙之处在于,没有什么用新鲜的东西,只是把原有的充分利用。套用詹姆斯·奈若穆尔的话,没有人像他这样把技术堆积的有如应有尽有的七层大蛋糕。深焦摄影、低调灯光、丰富的细节肌理、大胆的构图、前景及背景的极端对比、背光、有天花板的场景、侧光、陡峭的角度、大远景交错于大特写之中、炫目的升降镜头等的有效叠加。影片最著名的景深镜头要数凯恩在被带走前在雪地里嬉戏的段落。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纵深处小凯恩在自由的玩耍,全然不知命运的转变,画面的中景是懦弱的不知所措的凯恩父亲,前景是凯恩之后的监护人撒切尔与母亲的“交易”。在一个镜头内扩展了信息量,又极其巧妙的表现了画框内人物的微妙关系。用这种纵深空间实现表意就完全不同于以往类型片平面化的简单表现。影片中经典的长镜头运用也很多,像是透过“闲人免进”的标牌对凯恩住所的“窥探”,升高摄影机经过透明天窗拍摄苏珊的小酒吧等。从前的类型电影多采用“三点布光”法配以好莱坞完善的大摄影棚使得影片拍摄的内容趋于完美,但这种过分的“真实”却往往给人刻意的不真实感。在摄影技巧上,《公民凯恩》大胆运用仰拍、阴影逆光的拍摄方法使得影片的叙事方式、场面调度获得了一种真实感。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第十二章:综论:<公民凯恩>》
作者简介:
刘 露(1992·6)女;籍贯:陕西省 西安市 ;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管理。
于 群(1989·5)男;籍贯:山东省 青岛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