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作协散文艺委会主办的首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3名一等奖于全国6000多篇作品脱颖而出。获奖理由应包括选题、叙事语言、艺术风格、立意等诸多方面,有一点也是评委的共识:只有实现作品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方可实现艺术相对的完美性。若从这个意义理解取之不尽的散文素材,这便需要感性的及物、普众接地气,而艺术内涵的深刻开掘,则更需理性的支撑照亮它。
乡间文化的坚守与流失
杨晋林的《北路梆子》事关传统文化。那种乡村记忆很中国也很自我,祖先的文脉始终淌在血液里,现实带来的文化冲突,那些独特的挽怀与留恋,绝对值得我们去观照,从而也引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量与深思。它不仅使人想到了国粹京剧,迤逦温婉的昆曲,可以放开嗓子吼的秦腔,以及流转燕赵大地的河北梆子与评剧,设若不是那些艺人执著的坚守,已经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了。传统文化势必会遇到流行时尚的冲击,根源是时代变化导致人的精神需求也在变,中国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留下的文化遗产数不尽,但山西的杨晋林,偏要满怀深情地撕碎给人看。
古戏台梆腔激越,大班子、小班子搅得关里关外风生水起,“山乡庙会如同流水板,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文化传承首先来自民间,面对时尚却陌生的流行音乐,八十有五的老父还在想着“翠屏山”里的高玉贵,想着那个著名的艺人“小电灯”。古韵悠悠回廊婉转,绝世的情缘如泣如诉,民间情结就这么满怀犹豫在传统与时尚之间演绎着,但那些挥之不去的流连忘返,灿烂夕阳里已如最后的一曲挽歌了。
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多么年轻的戏班子,为何又改了路数去挣事宴的钱,无论喜事丧事,唱的已是老戏出儿与流行摇滚的新组合。这种杂交与嬗变,便是作家给出的暗示与深度。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该说杨晋林在呈现民间文化渐退的同时,更懂得美感只来自没能说出的感性里,作者理性的怀恋与忧患,已经远胜台上的才艺表演了。
一首挽歌照亮家族史
来自广东深圳的达舒,以《胡氏语丝》摘取桂冠。汪氏家宅可悲的变迁,这里已然成为背景,只是这家宅的背后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为胡雪岩生前至交汪惟贤的后裔,达舒的叙述采用了第二人称,恰是这强烈的个人意味,实现了晚辈对先人的敬重与怀念。她似乎知道有人已写过《胡雪岩》,所以不会重复官场风云,不去写胡雪岩的发家史,更不会写短短3年由盛至衰的倾家荡产。作者只写了胡雪岩的侧面,枝梢末节的文字却见出胡雪岩悲壮的“这一个”,那幅亦真亦幻的剪影,让我们看见了其所以成为红顶商人的必然性。
汪惟贤是谁?是几十年至死不渝跟随胡雪岩的管家。家业破败的最后关头,胡雪岩无条件地将大量房产送给了汪惟贤。“汪家人不能立在白地上!”这不是简单的施舍与馈赠,肝胆相照也绝非一个钱字了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男人的友情早已胜过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且超越了通常的感恩与信任。
有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这个名叫胡光墉字雪岩的人,何以被红顶?唯源自诚信和讲究人脉与义气,始终抱守“有道惟存厚”的人生哲学,正是这些内在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政治家。在国家民族的危难前,胡雪岩敢以一己之力挑战外资联盟,却偏遇国内商家不和,政府官员相互倾轧,三重挤压导致盛极而衰,这得多大的胆略与气魄。
胡雪岩一生虽败犹荣,既代表了中国企业千百年来的创业史,也是政商权财残酷的博弈史。达舒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无法改变的真理:在财富与权贵面前,黯然退场的肯定是财富。站在当年中国商界“尚未形成的阶层意识”去思考,在这个没有谜面的世界上,胡雪岩“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的悲凉,以及财富包围下的窘迫,无疑尽显了一个爱国者的悲哀与无奈。因此,胡雪岩的“有道惟存厚”,现实中难以成道便也是必
然的。但真能做到的,又会有几人?
写什么与怎么写,似乎前者更重要。那个记录历史沧桑的老宅子,何以被大片楼房所替代?时过境迁站在毁掉的老宅前,旁观者达舒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那声音也许很微弱,但在女性的情绪里,却始终将思考放在了最前沿。从这个意义说,《胡氏语丝》也是“胡氏私语”,雨丝中那些轻声低诉,恰如一首悲鸣哀怨的挽歌在吟唱。
一只羊又能怎么样
充满生命意识的《二毛皮》,来自宁夏西海固的马凤鸣。“二毛皮”即绵阳羔生长至四五十天的皮子,只因其正值韶华,其皮毛价值自不待言。
马凤鸣以委婉从容的叙事,完成了一只羔羊从生到死的短暂过程。曾经的一只羔羊,历经人类千辛万苦的抚慰活下来,等在那里的阴谋,却是“二毛皮”能卖个好价钱。作品通篇说的是一家养羊人。这羊怎么养?母羊产羔又无奶,母亲像喂养自己孩子一样喂养它,及至母羊下奶,羊羔跪乳,呈现的已是令人难忘的经典画面了。再待羔羊小黑空前恐惧地被宰杀,母羊回来找……文本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悖论:人类生存需要对方付出代价,需要小黑变成珍贵的“二毛皮”,然后再供多少女人风光无限地围起它。
有一处写得非常好,就是同样身为女人的母亲,却从不将它围在自己脖子上。她以母羊的姿态出现,什么都明白,却也是无奈的。
一只羊又能怎样?强烈的宗教色彩不动声色。马凤鸣不仅写出生灵残酷的弱肉强食,也写出了人性柔软的祭祀与慈悲。在这个悖论观照下,你忘不掉的是屠杀前后生动的场面,是母羊专注悲怆的眼神,以及那把锋利闪光的刀。文学不以教化论,但文学绝不是没有立场的,马凤鸣的立场是,只需你能触动那颗跳动的恻隐之心,无论善良同情或怜悯,只要怀有慈悲已足矣。然后,这世界便可以变得公平些。生活中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需要心理学及行为学的解读,甚至我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但它却是真实深刻的。
文学是姿态安静的艺术,也是能够使心灵得到抚慰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不会“文化撒娇”,更不会以“玩闹”去体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文学会自觉地给予美学意义的思考与参照。在这个地球已成为扁平的时代,现代人如何在精神困惑背后找到理性的支撑,如何找到隐蔽的本质,不仅需要我们熟悉生活,更需以人性的深刻目光去观照。如何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叙述的平衡点,这才是个大学问。
作者简介
田林,四川自贡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年参加八路军,并入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学习。曾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记者。1947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编辑、记者,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采写有《万岁中国工人》、《祖国建设颂》、《石油部提拔四名技术专家作副部长》等新闻、通讯,主编有《激变的农村》、《新闻采写经验谈》、《中国经济概况》等。
乡间文化的坚守与流失
杨晋林的《北路梆子》事关传统文化。那种乡村记忆很中国也很自我,祖先的文脉始终淌在血液里,现实带来的文化冲突,那些独特的挽怀与留恋,绝对值得我们去观照,从而也引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量与深思。它不仅使人想到了国粹京剧,迤逦温婉的昆曲,可以放开嗓子吼的秦腔,以及流转燕赵大地的河北梆子与评剧,设若不是那些艺人执著的坚守,已经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了。传统文化势必会遇到流行时尚的冲击,根源是时代变化导致人的精神需求也在变,中国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留下的文化遗产数不尽,但山西的杨晋林,偏要满怀深情地撕碎给人看。
古戏台梆腔激越,大班子、小班子搅得关里关外风生水起,“山乡庙会如同流水板,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文化传承首先来自民间,面对时尚却陌生的流行音乐,八十有五的老父还在想着“翠屏山”里的高玉贵,想着那个著名的艺人“小电灯”。古韵悠悠回廊婉转,绝世的情缘如泣如诉,民间情结就这么满怀犹豫在传统与时尚之间演绎着,但那些挥之不去的流连忘返,灿烂夕阳里已如最后的一曲挽歌了。
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多么年轻的戏班子,为何又改了路数去挣事宴的钱,无论喜事丧事,唱的已是老戏出儿与流行摇滚的新组合。这种杂交与嬗变,便是作家给出的暗示与深度。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该说杨晋林在呈现民间文化渐退的同时,更懂得美感只来自没能说出的感性里,作者理性的怀恋与忧患,已经远胜台上的才艺表演了。
一首挽歌照亮家族史
来自广东深圳的达舒,以《胡氏语丝》摘取桂冠。汪氏家宅可悲的变迁,这里已然成为背景,只是这家宅的背后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为胡雪岩生前至交汪惟贤的后裔,达舒的叙述采用了第二人称,恰是这强烈的个人意味,实现了晚辈对先人的敬重与怀念。她似乎知道有人已写过《胡雪岩》,所以不会重复官场风云,不去写胡雪岩的发家史,更不会写短短3年由盛至衰的倾家荡产。作者只写了胡雪岩的侧面,枝梢末节的文字却见出胡雪岩悲壮的“这一个”,那幅亦真亦幻的剪影,让我们看见了其所以成为红顶商人的必然性。
汪惟贤是谁?是几十年至死不渝跟随胡雪岩的管家。家业破败的最后关头,胡雪岩无条件地将大量房产送给了汪惟贤。“汪家人不能立在白地上!”这不是简单的施舍与馈赠,肝胆相照也绝非一个钱字了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男人的友情早已胜过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且超越了通常的感恩与信任。
有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这个名叫胡光墉字雪岩的人,何以被红顶?唯源自诚信和讲究人脉与义气,始终抱守“有道惟存厚”的人生哲学,正是这些内在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政治家。在国家民族的危难前,胡雪岩敢以一己之力挑战外资联盟,却偏遇国内商家不和,政府官员相互倾轧,三重挤压导致盛极而衰,这得多大的胆略与气魄。
胡雪岩一生虽败犹荣,既代表了中国企业千百年来的创业史,也是政商权财残酷的博弈史。达舒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无法改变的真理:在财富与权贵面前,黯然退场的肯定是财富。站在当年中国商界“尚未形成的阶层意识”去思考,在这个没有谜面的世界上,胡雪岩“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的悲凉,以及财富包围下的窘迫,无疑尽显了一个爱国者的悲哀与无奈。因此,胡雪岩的“有道惟存厚”,现实中难以成道便也是必
然的。但真能做到的,又会有几人?
写什么与怎么写,似乎前者更重要。那个记录历史沧桑的老宅子,何以被大片楼房所替代?时过境迁站在毁掉的老宅前,旁观者达舒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那声音也许很微弱,但在女性的情绪里,却始终将思考放在了最前沿。从这个意义说,《胡氏语丝》也是“胡氏私语”,雨丝中那些轻声低诉,恰如一首悲鸣哀怨的挽歌在吟唱。
一只羊又能怎么样
充满生命意识的《二毛皮》,来自宁夏西海固的马凤鸣。“二毛皮”即绵阳羔生长至四五十天的皮子,只因其正值韶华,其皮毛价值自不待言。
马凤鸣以委婉从容的叙事,完成了一只羔羊从生到死的短暂过程。曾经的一只羔羊,历经人类千辛万苦的抚慰活下来,等在那里的阴谋,却是“二毛皮”能卖个好价钱。作品通篇说的是一家养羊人。这羊怎么养?母羊产羔又无奶,母亲像喂养自己孩子一样喂养它,及至母羊下奶,羊羔跪乳,呈现的已是令人难忘的经典画面了。再待羔羊小黑空前恐惧地被宰杀,母羊回来找……文本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悖论:人类生存需要对方付出代价,需要小黑变成珍贵的“二毛皮”,然后再供多少女人风光无限地围起它。
有一处写得非常好,就是同样身为女人的母亲,却从不将它围在自己脖子上。她以母羊的姿态出现,什么都明白,却也是无奈的。
一只羊又能怎样?强烈的宗教色彩不动声色。马凤鸣不仅写出生灵残酷的弱肉强食,也写出了人性柔软的祭祀与慈悲。在这个悖论观照下,你忘不掉的是屠杀前后生动的场面,是母羊专注悲怆的眼神,以及那把锋利闪光的刀。文学不以教化论,但文学绝不是没有立场的,马凤鸣的立场是,只需你能触动那颗跳动的恻隐之心,无论善良同情或怜悯,只要怀有慈悲已足矣。然后,这世界便可以变得公平些。生活中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需要心理学及行为学的解读,甚至我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但它却是真实深刻的。
文学是姿态安静的艺术,也是能够使心灵得到抚慰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不会“文化撒娇”,更不会以“玩闹”去体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文学会自觉地给予美学意义的思考与参照。在这个地球已成为扁平的时代,现代人如何在精神困惑背后找到理性的支撑,如何找到隐蔽的本质,不仅需要我们熟悉生活,更需以人性的深刻目光去观照。如何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叙述的平衡点,这才是个大学问。
作者简介
田林,四川自贡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年参加八路军,并入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学习。曾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记者。1947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编辑、记者,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采写有《万岁中国工人》、《祖国建设颂》、《石油部提拔四名技术专家作副部长》等新闻、通讯,主编有《激变的农村》、《新闻采写经验谈》、《中国经济概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