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循环经济理念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基于农业经济而言,循环型的农业经济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基础环节。改革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在此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提出了几个重要战略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232-01
前言:当前,农业在我国依然具有庞大的基础,并且农业经济依旧实行的是粗放型管理、不注重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模式,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科学有效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农业环境。
一、循环型农业经济概述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重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受设备和技术等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以人力劳动为基础来管理农作物。由于发展理念的制约,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忽视资源和经济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农业废物处理中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环境。现代化工业发展理念要求共同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多级利用农产品,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活动的循环化和生态化。
二、大力发展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几个重要战略
1、转变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扩充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社会实体积极、主动参与环保生产、污染治理、资源高效利用与再利用,达到经济循环、效益持久。
2、打好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基础
要构建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就要利用好农业的主体地位。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体系构建的成果。因此,构建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就要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手段就是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及高科技设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的管理方法,达到地区农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等发展最优的目的。通过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打造一个坚实的运行基础。
3、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4、加强绿色生产
在农业发展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寻找科学的渠道来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前期宣傳,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经济效益,便于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绿色生产中,在生产环节科学施肥,如利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实现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来进行农作物防虫,保证产品质量。从畜牧业发展层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预防和饲养等环节需要运用绿色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结合,相互提供养料,进而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5、建设农业产业集群模式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一个产业集群发展平台,鼓励各企业间应多交流、沟通,相互配合、合作。同时应建立循环农业生态园,包括渔业、牧业、林业甚至可以扩展到工业以及服务业,制定农副产品集中加工、生产、成品、销售以及运输等各环节的發展规划。同时应结合产业化布局以及各地区域产业优势,能够在一个共同产业平台上,以生产要素为纽带,高效循环利用上下游关系共生的农副产品,充分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降低成本。
6、提升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技术扩散
(1)在我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农业经济同样要积极取得“863”、科技支撑等计划的支持,把农业科技与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在区域内逐渐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等区域内扶持计划,构建涉农企业包办区域化与“以户带村和以村带乡”等新型科技成果与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区域内农民最实质也是最需要的相关先进技术出发,强化乡村农户科技“超市”式推广,让农户积极学习与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农业经营者基于自身情况去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强化全员创新意识。
(3)基于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例如,对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来说,其同属于粮食的净调出省份,在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因此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的计划上,积极推进粮食技术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该区域粮食在生产上渐趋于现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续化,加大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工程。
7、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结合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保证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发展。因此,在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体系。其中就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得以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使循环农业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运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推广网。最后,建立起农业信息发布服务体系,在推广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为广大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服务。
三、结语
综上,实际中应切实贯彻落实区域讯循环型发展理念,对废物资源进行有效的循环再利用,降低资源的过度浪费,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法制建设,建立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全面落实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姚天冲等.依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J].辽宁农业科学.2006(01).
[2] 李建林严泰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学,2007.02.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232-01
前言:当前,农业在我国依然具有庞大的基础,并且农业经济依旧实行的是粗放型管理、不注重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模式,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科学有效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农业环境。
一、循环型农业经济概述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重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受设备和技术等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以人力劳动为基础来管理农作物。由于发展理念的制约,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忽视资源和经济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农业废物处理中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环境。现代化工业发展理念要求共同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多级利用农产品,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活动的循环化和生态化。
二、大力发展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几个重要战略
1、转变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扩充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社会实体积极、主动参与环保生产、污染治理、资源高效利用与再利用,达到经济循环、效益持久。
2、打好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基础
要构建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就要利用好农业的主体地位。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体系构建的成果。因此,构建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就要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手段就是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及高科技设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的管理方法,达到地区农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等发展最优的目的。通过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打造一个坚实的运行基础。
3、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4、加强绿色生产
在农业发展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寻找科学的渠道来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前期宣傳,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经济效益,便于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绿色生产中,在生产环节科学施肥,如利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实现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来进行农作物防虫,保证产品质量。从畜牧业发展层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预防和饲养等环节需要运用绿色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结合,相互提供养料,进而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5、建设农业产业集群模式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一个产业集群发展平台,鼓励各企业间应多交流、沟通,相互配合、合作。同时应建立循环农业生态园,包括渔业、牧业、林业甚至可以扩展到工业以及服务业,制定农副产品集中加工、生产、成品、销售以及运输等各环节的發展规划。同时应结合产业化布局以及各地区域产业优势,能够在一个共同产业平台上,以生产要素为纽带,高效循环利用上下游关系共生的农副产品,充分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降低成本。
6、提升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技术扩散
(1)在我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农业经济同样要积极取得“863”、科技支撑等计划的支持,把农业科技与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在区域内逐渐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等区域内扶持计划,构建涉农企业包办区域化与“以户带村和以村带乡”等新型科技成果与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区域内农民最实质也是最需要的相关先进技术出发,强化乡村农户科技“超市”式推广,让农户积极学习与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农业经营者基于自身情况去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强化全员创新意识。
(3)基于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例如,对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来说,其同属于粮食的净调出省份,在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因此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的计划上,积极推进粮食技术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该区域粮食在生产上渐趋于现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续化,加大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工程。
7、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结合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保证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发展。因此,在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体系。其中就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得以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使循环农业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运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推广网。最后,建立起农业信息发布服务体系,在推广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为广大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服务。
三、结语
综上,实际中应切实贯彻落实区域讯循环型发展理念,对废物资源进行有效的循环再利用,降低资源的过度浪费,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法制建设,建立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全面落实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姚天冲等.依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J].辽宁农业科学.2006(01).
[2] 李建林严泰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学,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