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背景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很尴尬。在众多科目中,语文课成了休闲课,特别在理科班,语文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虽然与学生的心理、个性有关,但也说明了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的多少并不能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些现象都与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系。有专家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或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这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单调的课堂模式和老师的拙劣表演甚至令学生昏昏欲睡。”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根据教学实际,在“本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新模式,该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当前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教学困境提供了良策。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转换的应用,就课堂学习共同体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需要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共同体成员将获得学习环境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有利于达成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的学生生活》中说:“这种小组织应该是自动的、自由的集合。……我所谓小组织是指学生们应自身的需要, 依着彼此的了解而成立的种种小集合而言。集合的人数, 我以为至少可以二人, 至多不得过十人。……这种组织, 有时因了学生们和教职员双方的愿意, 也得加入教职员。”
结合众多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也就是教师学生地位平等,角色可以根据情况互换,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断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从多角度、全方位锻炼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文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及应用
本人建构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师生合作学习,一种是生生合作学习。
“师生合作学习”也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合作小组中起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去学,“授人以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抓手,能自己主动去学习,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还有一种就是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之中,成为其中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
“生生合作学习”也有两种:一是根据座位和自愿的原则组合的小组之内的合作;还有一种就是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构成合作。第一种合作可以说从预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贯穿了学习的始终;第二种合作就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到讲台上去给自己的同学上课,这也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情况的过程。“老师”也有提问的权利,如果该“老师”有讲得不到位和该讲没讲的地方,下面的学生可以纠正和补充,这也是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这时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在必要的地方予以补充。第一种合作是我们平时一直提倡的,第二种合作平时运用少,但我认为这种生生合作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推断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高一年级的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古文较多,我就“‘师生学习共同体’在文言文教学的应用”做了尝试,效果颇佳。
下面重点以《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课时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师生学习共同体”。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大的专题,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就应该把必备的文言文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始,我先用一篇文言文作为例子,把各种文言现象、句子翻译的原则、句式判断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应用这些知识。这个环节,教师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教学的流程。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在我们采用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中是重要的一环。预习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堂进行。预习作业为:1.了解《左传》及左丘明的相关知识。2.对照注释,查阅相关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必备的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课文大意,划出疑难之处(小组内可先讨论解决,不会的留到课堂上解决)。3.把每一小节中的各种语法现象找出来,并归类。4.就人物、内容、主题等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是学生不懂的,也可以是学生懂但是想深入探究的)。
上课伊始,我导入新课,然后请一位“小老师”到讲台上介绍《左传》及左丘明。接着就请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抛出来,生生讨论解决,教师参与其中。然后轮流请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到讲台上讲解课文,每一个段落请一位同学,一边讲,一边把各种文言现象在黑板上板书。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段文字“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小老师”先翻译了这一段文字,然后点出重点字词“以”“贰”“军”并加以解释,接着点出古今异义词“贰”,古义是从属二主,动词,今义是“二”的大写,数词。又点出重点句式“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指出它们分别是状语后置句,是省略句。这位“小老师”讲完后,讲台下面的学生举手补充说“军”是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是“驻扎”的意思。然后依次请举手的“小老师们”继续讲解文本中的其它段落。讲台下面的学生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记下有用的信息,补充自己在预习中的欠缺和不足。有趣的是,当台上的“小老师”讲完一段后,下面的学生就举手加以补充或纠正,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主动举手想到台上做“小老师”。生生合作就在这紧张、热烈、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着。文言文的四个段落讲完之后,本课的各种文言现象就写在了黑板上。这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一下本文的文言现象,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 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朗读这一环节。刚开始可由教师发出信号,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课文,后来我指导小“老师”们要加入这样一个互动的环节,小“老师”可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学生也可以请“老师”范读,也可以请朗读好的同学范读。时间长了,学生们就养成了习惯。板书是在课前把黑板划分成六个区域: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式,以及机动板块,然后把文中的内容写在相应的位置,讨论的问题的可写在机动板块。第一次教师做个示范即可,后面可以由学生自己操作。如果在高一就给学生的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一定会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在第二课时,我首先检查了第一堂课的学习情况,然后就创设问题,先请学生看文章的题目,再请学生思考:如果看到文题“烛之武退秦师”,你会问哪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提出之后,由各个小组讨论,生生合作,这时我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讨论当中。讨论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每个小组分别是“烛之武”小组、“佚之狐”小组、“郑伯”小组、“晋文公”小组,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最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所得。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有的说要学习文章的伏笔和照应,有的说要学习文章的详略得当……
时间过得很快,师生在思考、合作和欢笑中度过了这一堂课。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可喜的是,在每次文言文翻译这一项的考试中,很多学生得分接近满分,这种效果是以往灌输式或串讲式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模式使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还是锻造生命的精神圣地。在这里,师生平等,角色可以互换,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语文课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在学中有乐,在乐中去学,大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资料:
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很尴尬。在众多科目中,语文课成了休闲课,特别在理科班,语文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虽然与学生的心理、个性有关,但也说明了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的多少并不能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些现象都与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系。有专家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或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这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单调的课堂模式和老师的拙劣表演甚至令学生昏昏欲睡。”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根据教学实际,在“本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新模式,该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当前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教学困境提供了良策。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转换的应用,就课堂学习共同体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需要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共同体成员将获得学习环境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有利于达成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的学生生活》中说:“这种小组织应该是自动的、自由的集合。……我所谓小组织是指学生们应自身的需要, 依着彼此的了解而成立的种种小集合而言。集合的人数, 我以为至少可以二人, 至多不得过十人。……这种组织, 有时因了学生们和教职员双方的愿意, 也得加入教职员。”
结合众多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也就是教师学生地位平等,角色可以根据情况互换,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断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从多角度、全方位锻炼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文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及应用
本人建构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师生合作学习,一种是生生合作学习。
“师生合作学习”也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合作小组中起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去学,“授人以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抓手,能自己主动去学习,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还有一种就是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之中,成为其中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
“生生合作学习”也有两种:一是根据座位和自愿的原则组合的小组之内的合作;还有一种就是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构成合作。第一种合作可以说从预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贯穿了学习的始终;第二种合作就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到讲台上去给自己的同学上课,这也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情况的过程。“老师”也有提问的权利,如果该“老师”有讲得不到位和该讲没讲的地方,下面的学生可以纠正和补充,这也是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这时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在必要的地方予以补充。第一种合作是我们平时一直提倡的,第二种合作平时运用少,但我认为这种生生合作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推断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高一年级的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古文较多,我就“‘师生学习共同体’在文言文教学的应用”做了尝试,效果颇佳。
下面重点以《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课时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师生学习共同体”。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大的专题,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就应该把必备的文言文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始,我先用一篇文言文作为例子,把各种文言现象、句子翻译的原则、句式判断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应用这些知识。这个环节,教师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教学的流程。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在我们采用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中是重要的一环。预习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堂进行。预习作业为:1.了解《左传》及左丘明的相关知识。2.对照注释,查阅相关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必备的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课文大意,划出疑难之处(小组内可先讨论解决,不会的留到课堂上解决)。3.把每一小节中的各种语法现象找出来,并归类。4.就人物、内容、主题等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是学生不懂的,也可以是学生懂但是想深入探究的)。
上课伊始,我导入新课,然后请一位“小老师”到讲台上介绍《左传》及左丘明。接着就请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抛出来,生生讨论解决,教师参与其中。然后轮流请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到讲台上讲解课文,每一个段落请一位同学,一边讲,一边把各种文言现象在黑板上板书。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段文字“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小老师”先翻译了这一段文字,然后点出重点字词“以”“贰”“军”并加以解释,接着点出古今异义词“贰”,古义是从属二主,动词,今义是“二”的大写,数词。又点出重点句式“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指出它们分别是状语后置句,是省略句。这位“小老师”讲完后,讲台下面的学生举手补充说“军”是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是“驻扎”的意思。然后依次请举手的“小老师们”继续讲解文本中的其它段落。讲台下面的学生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记下有用的信息,补充自己在预习中的欠缺和不足。有趣的是,当台上的“小老师”讲完一段后,下面的学生就举手加以补充或纠正,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主动举手想到台上做“小老师”。生生合作就在这紧张、热烈、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着。文言文的四个段落讲完之后,本课的各种文言现象就写在了黑板上。这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一下本文的文言现象,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 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朗读这一环节。刚开始可由教师发出信号,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课文,后来我指导小“老师”们要加入这样一个互动的环节,小“老师”可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学生也可以请“老师”范读,也可以请朗读好的同学范读。时间长了,学生们就养成了习惯。板书是在课前把黑板划分成六个区域: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式,以及机动板块,然后把文中的内容写在相应的位置,讨论的问题的可写在机动板块。第一次教师做个示范即可,后面可以由学生自己操作。如果在高一就给学生的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一定会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在第二课时,我首先检查了第一堂课的学习情况,然后就创设问题,先请学生看文章的题目,再请学生思考:如果看到文题“烛之武退秦师”,你会问哪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提出之后,由各个小组讨论,生生合作,这时我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讨论当中。讨论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每个小组分别是“烛之武”小组、“佚之狐”小组、“郑伯”小组、“晋文公”小组,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最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所得。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有的说要学习文章的伏笔和照应,有的说要学习文章的详略得当……
时间过得很快,师生在思考、合作和欢笑中度过了这一堂课。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可喜的是,在每次文言文翻译这一项的考试中,很多学生得分接近满分,这种效果是以往灌输式或串讲式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模式使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还是锻造生命的精神圣地。在这里,师生平等,角色可以互换,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语文课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在学中有乐,在乐中去学,大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资料:
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