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助推器”。利用电教媒体的声、色、形,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富于变化的优越性,既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多方面能力。下面谈谈本人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认识。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成功是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含有形式生动的学习,远比不含半点活动的学习要好得多。”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软件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想做、敢做、放手做”。如教学《画画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首先用相机把校园内各具特色的主要景物一一拍摄下来,再用扫描仪将照片输入计算机,对其加工剪接,并配上优美的校歌。这样,多媒体画面代替了传统的挂图,变静为动;鼠标代替了教鞭,语言提示转变为视听感知。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听说为主转化为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如:《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准备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2.多媒体融合,培养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计算机,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计算机辅助的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能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格尔尼卡》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画子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产生审美同情。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计算机播放的背景音乐重新响起,以配合着教师的解说:“是谁在画面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是人民在痛苦地扭曲。”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对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3.参与操作实践,增强创造能力。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师操作,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我为校园添色彩》,要求学生用照相机、手机等多种工具去记录生活中的美,拍摄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拍摄的图片,截取其中有趣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将自己美术实践活动的成果在班级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美术实践的能力。这既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美术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展现,再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就能更好地形成动手创造的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必然归宿,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放儿童的脑、手、眼、嘴、耳,解放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书本上没有而比书本知识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一定能结出創新教育的理想之果。
四、展示丰富教学资源,拓宽视野,发展生活体验能力。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备课阶段,我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了大量教辅的资料,我还用计算机将课内让学生欣赏的图片复制下来,在实地考察时用照相机、摄象机进行资料收集,经扫描进入电脑存放,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的课件可长期存放在电脑内,随用随取,既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乡土教材 《戏马台》一课中,我自制了课件。首先,我安排了戏马台最具代表的人物项羽的雕像作为课件的序曲,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这样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亲切。接着我选择了戏马台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雕塑让学生进行浏览,伴随着古琴曲的背景音乐和我配上的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我就戏马台的起源,戏马台的建筑特色及人物事件组织课堂讨论。在设计课件时,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建筑物或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人机配合,协调自然。本节课,由于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得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话外音等配合得浑然一体。上课时师生互相呼应,课后同学们对这一新的上课形式反响强烈,很多学生表示:“用计算机上课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无限宽广,我们没有机会亲自到戏马台,但是计算机让我们感同身受。”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一项复杂而系统的重要工程,只要广大美术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就能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充满“图、文、音、视”等信息的交融与情感置换的体验,让美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灵性,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让师生的生命得到升华。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成功是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含有形式生动的学习,远比不含半点活动的学习要好得多。”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软件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想做、敢做、放手做”。如教学《画画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首先用相机把校园内各具特色的主要景物一一拍摄下来,再用扫描仪将照片输入计算机,对其加工剪接,并配上优美的校歌。这样,多媒体画面代替了传统的挂图,变静为动;鼠标代替了教鞭,语言提示转变为视听感知。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听说为主转化为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如:《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准备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2.多媒体融合,培养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计算机,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计算机辅助的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能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格尔尼卡》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画子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产生审美同情。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计算机播放的背景音乐重新响起,以配合着教师的解说:“是谁在画面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是人民在痛苦地扭曲。”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对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3.参与操作实践,增强创造能力。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师操作,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我为校园添色彩》,要求学生用照相机、手机等多种工具去记录生活中的美,拍摄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拍摄的图片,截取其中有趣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将自己美术实践活动的成果在班级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美术实践的能力。这既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美术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展现,再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就能更好地形成动手创造的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必然归宿,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放儿童的脑、手、眼、嘴、耳,解放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书本上没有而比书本知识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一定能结出創新教育的理想之果。
四、展示丰富教学资源,拓宽视野,发展生活体验能力。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备课阶段,我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了大量教辅的资料,我还用计算机将课内让学生欣赏的图片复制下来,在实地考察时用照相机、摄象机进行资料收集,经扫描进入电脑存放,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的课件可长期存放在电脑内,随用随取,既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乡土教材 《戏马台》一课中,我自制了课件。首先,我安排了戏马台最具代表的人物项羽的雕像作为课件的序曲,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这样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亲切。接着我选择了戏马台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雕塑让学生进行浏览,伴随着古琴曲的背景音乐和我配上的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我就戏马台的起源,戏马台的建筑特色及人物事件组织课堂讨论。在设计课件时,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建筑物或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人机配合,协调自然。本节课,由于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得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话外音等配合得浑然一体。上课时师生互相呼应,课后同学们对这一新的上课形式反响强烈,很多学生表示:“用计算机上课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无限宽广,我们没有机会亲自到戏马台,但是计算机让我们感同身受。”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一项复杂而系统的重要工程,只要广大美术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就能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充满“图、文、音、视”等信息的交融与情感置换的体验,让美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灵性,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让师生的生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