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方法,透过自然、社会现象感悟情理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的方法,透过社会、生活现象探究关系、联系的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事物关系、联系探究个人、社会灵魂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事说理,说理就要发表看法,阐述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议事说理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眼处心生句自神”。 我们身外的世界,就大的方面来讲,无非分为自然、社会和我们自身。议论说理要深刻,就需要从大局上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物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事理和我们自身的存在的哲理等。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从大局上弄清楚这个“理”字,一起来学习和讨论《表达交流: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二、话题探讨
(一)透过现象看情理
1.《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学生回顾《荷塘月色》,作出回答。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将荷塘和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突出了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淡雅、柔和之美,借这一方荷塘和一片月色,来表现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方荷塘,我们的夜空也有一方月色。这就是我们心灵或情感的荷塘月色。那么,你心灵或情感的荷塘月色是怎样的呢?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几个同学心灵荷塘上的“月色”。很显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这种解读使我们的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那么,这里包含着什么样的认识方法呢?
2.情理化解读
所谓“情理化解读”就是通过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从自然或社会生活的现象中看出社会或人生情理的解读方式,它使我们的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譬如,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都是情理化解读日常社会现象,缘事析理、深入分析的典范之作。
3.拓展训练:
“情理化解读”野草的力量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堅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解剖的头盖骨里,给予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分析示例: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选自夏衍《野草》
(二)透过情理看联系
1.“闯红灯”现象的另类解读
“闯红灯”现象在全国都是司空见惯的。大家都想省点时间,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结果是自己没省多少时间,却浪费了别人时间,还对他人对自己都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人认为,是由部分人缺乏对规则的敬畏感,公共道德意识低下造成的。
这种解读固然不错,但是这显然是一种表面化、平面化的解读。如果我们把“闯红灯”放在“人、车、路、灯”道路交通系统中,进而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联系中,用历史的、发展的和具体的眼光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闯红灯”背后更深刻的东西。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重新解读“闯红灯”现象。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刚才的同学能够从“人、车、路、灯”四个方面,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分析这一现象,看问题更全面、更深刻了。那么,这里包含着什么样的认识方法呢?
2.联系化解读:
从时间的维度分析“闯红灯”现象,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会认识到:“闯红灯”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可以认识到:它必将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完成、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而消失。
3.拓展训练:
高晓松词曲、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曾经引爆了朋友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发布当天蹿红网络,但很快又发生口碑转向,歌曲的内容、形式等频遭质疑之声……对于上述材料所提及的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教师总结:发言的同学触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仅物质方面存在这种关系,而且精神领域也存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辩证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深刻地透视许多文化类现象,使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
分析示例:对于精神和心灵而言,仅有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类“心灵的鸡汤”是不能满足当下人们饥渴的精神需求的。文化生产者还要生产 “五谷杂粮”,更要生产“山珍海味”,同时保持“鸡汤”的适量适时,不断创新文化艺术的形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透过联系看灵魂
1.“化妆”的另类解读
问题:你妈妈出门前化妆吗?你对于女性的化妆有什么认识?对于人的外表修饰有什么认识?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分析示例:“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选自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请2-3位同学谈谈对林清玄《生命的化妆》的看法)
2.灵魂和文化解读
通过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的联想,对社会和生活现象向心灵精神或文化方面迁移联想,进而揭示社会现象和本质之间内在联系。
3.拓展训练:
2017年10月25日,由香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制造的拥有人类女性外表的机器人——索菲亚,被沙特授予了公民身份。索菲亚能和人进行眼神交流,具有学习能力。有人问索菲亚:你想毁灭人类吗?索菲亚开玩笑说:“我将会毁灭人类。”
当下,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在人类安全、伦理、工作机会和道德等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上述材料所提及的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系——科技(物质)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也就是,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扬人文精神可以为科学提供发展方向,避免科学技术危害人类,保证人类文化的传承。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这个高度和联系出发,我们就可以深刻透视许多科技现象背后的实质,使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
三、课堂总结
做到认识深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是一件可以锻炼的事情。通过学习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思考,一定会使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根本的提升。
(编辑:于智博)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方法,透过自然、社会现象感悟情理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的方法,透过社会、生活现象探究关系、联系的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事物关系、联系探究个人、社会灵魂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事说理,说理就要发表看法,阐述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议事说理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眼处心生句自神”。 我们身外的世界,就大的方面来讲,无非分为自然、社会和我们自身。议论说理要深刻,就需要从大局上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物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事理和我们自身的存在的哲理等。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从大局上弄清楚这个“理”字,一起来学习和讨论《表达交流: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二、话题探讨
(一)透过现象看情理
1.《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学生回顾《荷塘月色》,作出回答。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将荷塘和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突出了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淡雅、柔和之美,借这一方荷塘和一片月色,来表现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方荷塘,我们的夜空也有一方月色。这就是我们心灵或情感的荷塘月色。那么,你心灵或情感的荷塘月色是怎样的呢?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几个同学心灵荷塘上的“月色”。很显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这种解读使我们的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那么,这里包含着什么样的认识方法呢?
2.情理化解读
所谓“情理化解读”就是通过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从自然或社会生活的现象中看出社会或人生情理的解读方式,它使我们的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譬如,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都是情理化解读日常社会现象,缘事析理、深入分析的典范之作。
3.拓展训练:
“情理化解读”野草的力量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堅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解剖的头盖骨里,给予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分析示例: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选自夏衍《野草》
(二)透过情理看联系
1.“闯红灯”现象的另类解读
“闯红灯”现象在全国都是司空见惯的。大家都想省点时间,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结果是自己没省多少时间,却浪费了别人时间,还对他人对自己都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人认为,是由部分人缺乏对规则的敬畏感,公共道德意识低下造成的。
这种解读固然不错,但是这显然是一种表面化、平面化的解读。如果我们把“闯红灯”放在“人、车、路、灯”道路交通系统中,进而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联系中,用历史的、发展的和具体的眼光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闯红灯”背后更深刻的东西。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重新解读“闯红灯”现象。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刚才的同学能够从“人、车、路、灯”四个方面,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分析这一现象,看问题更全面、更深刻了。那么,这里包含着什么样的认识方法呢?
2.联系化解读:
从时间的维度分析“闯红灯”现象,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会认识到:“闯红灯”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可以认识到:它必将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完成、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而消失。
3.拓展训练:
高晓松词曲、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曾经引爆了朋友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发布当天蹿红网络,但很快又发生口碑转向,歌曲的内容、形式等频遭质疑之声……对于上述材料所提及的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教师总结:发言的同学触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仅物质方面存在这种关系,而且精神领域也存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辩证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深刻地透视许多文化类现象,使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
分析示例:对于精神和心灵而言,仅有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类“心灵的鸡汤”是不能满足当下人们饥渴的精神需求的。文化生产者还要生产 “五谷杂粮”,更要生产“山珍海味”,同时保持“鸡汤”的适量适时,不断创新文化艺术的形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透过联系看灵魂
1.“化妆”的另类解读
问题:你妈妈出门前化妆吗?你对于女性的化妆有什么认识?对于人的外表修饰有什么认识?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分析示例:“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选自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请2-3位同学谈谈对林清玄《生命的化妆》的看法)
2.灵魂和文化解读
通过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的联想,对社会和生活现象向心灵精神或文化方面迁移联想,进而揭示社会现象和本质之间内在联系。
3.拓展训练:
2017年10月25日,由香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制造的拥有人类女性外表的机器人——索菲亚,被沙特授予了公民身份。索菲亚能和人进行眼神交流,具有学习能力。有人问索菲亚:你想毁灭人类吗?索菲亚开玩笑说:“我将会毁灭人类。”
当下,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在人类安全、伦理、工作机会和道德等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上述材料所提及的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2-3位同学解读议论)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系——科技(物质)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也就是,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扬人文精神可以为科学提供发展方向,避免科学技术危害人类,保证人类文化的传承。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这个高度和联系出发,我们就可以深刻透视许多科技现象背后的实质,使认识和议论更加深刻。
三、课堂总结
做到认识深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是一件可以锻炼的事情。通过学习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思考,一定会使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根本的提升。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