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汉合校学校“和文化”探索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新疆是多民族“大杂居”与少数民族“大聚居”地区,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差异极大。按照国家部署,新疆8999所学校大多采用民汉合校办学模式,有的是双民合校,有的甚至是三民合校。如何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履行文化传播和教育维稳的双重使命便成为民汉合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中学尝试以“和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和文化”——在反思冲突事件中催生
  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位于伊犁昭苏高原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守护着63公里的边境线,这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5%。七十六团中学始建于1963年,学生来自汉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2004年实行民汉合校,是一所三校合一,三语教学的12年一贯制完全中学。1288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8.3%,其中,蒙古族占9.6%,哈萨克族占58.7%;169名教职员工中少数民族教师占51.4%,蒙古族21人,哈萨克族65人。2011年12月8日,学校发生了由民汉学生摩擦引发的有学生家长参与的围攻事件,造成民汉师生对立和情感隔阂,极大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冲突事件引起了学校各族教师的反思,学校对民汉合校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学校名曰合校,实际上各民族学生分居不同教学楼,教育教学分而治之,合而不融,管理体制并未融合,更缺少共同的价值观。一旦发生纠纷,往往简单处理或各打五十大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鲜见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造成民汉不能和谐相处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因语言障碍而造成的误会,二是自卑心理导致多疑,误判对方看法,三是不接纳、不欣赏、不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四是缺少交流导致情感疏离,进而产生隔阂、排斥、抗拒心理。学校认识到,民汉合校需要“合”的是各族师生的思想、行为模式,有深层次的融合,才能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各朝代都曾以此借鉴处理民族关系。
  基于这一思考,经过集体讨论,学校确定以“和”为灵魂,建设学校文化。“和文化”以欣赏、尊重、包容为主要特征,倡导“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力求塑造心理契合、文化融合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学校集体。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和文化”——在营建共同生活中积淀
  民汉合校校情复杂,多民族共同相处,难免会因民族文化、心理、风俗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发展背景等原因产生矛盾与纠纷。“和文化”强调欣赏、尊重、包容,以此凝聚各族师生,共创“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的美好生活。
  1.“合”“同”原则,让各族师生“在一起”
  隔阂往往是因为彼此不了解,身处同一所学校,就要拥有“在一起”的校园生活。“在一起”,才能充分交流,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实现真正的融合。为此,学校提出以“合”“同”原则统领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合”,即合办公室、合教研活动、合用教育资源、合平台、合班级、合宿舍,保证各族师生始终“在一起”。“同”,即同规则、同标准、同课程、同教材,以此淡化民族意识,淡化差异,强化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倡导教师形成“员工意识”,即“各族教师,无论身在何种岗位,面对各民族风俗习惯,彼此无条件尊重;面对规章制度,不分民族,一视同仁”。
  民汉合校,需要追求“形式上”的合。“在一起”的校园,应该是各族师生共同的生活家园。学校以走廊、橱窗、文化石、班级墙报等为载体,建立“和文化”宣传阵地,所有标识和宣传内容均同时使用汉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对照书写。让各族师生随时感受到多民族共处的氛围,知晓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从而增强各民族师生的存在感和心理安全感,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活动场域。学校推行民汉混合编班模式,采用双语教学,取消语部概念,按统一序列编班。民汉教师合并办公,民汉教师交叉任课,通过民汉教师青蓝工程建设,借助教研活动缩短民汉教师之间的理念差距。随着这一编班模式的实行,年级越高,学生之间的纠纷越少,和谐程度越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共同节日”,温情传递“和文化”
  学校师生来自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文化”以欣赏、尊重、包容为主要特征,倡导“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就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差异,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此,学校从共庆民俗节日着手,引领师生真情沟通,用温情传递“和文化”。
  学校根据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学校常规活动,创设全校师生的共同节日。例如,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哈萨克族的那吾鲁孜节和蒙古族的祖拉节外;校园文化活动,诸如艺术节、体育节、雪雕节、科技节等。每逢共同节日,学校会张贴海报介绍节日风俗,组织各族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共同节日成为各族师生展示民族传统艺术和自我风采的舞台,师生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真情沟通。
  此外,学校各民族教师注重交流,增进感情。学校经常组织拓展活动和美食制作大赛等,让老师们增进了解和交流。这种交流还进一步深入日常生活中,如有教师结婚,教师都会根据对方的婚礼习俗参加婚礼。学校领导更是率先垂范,七十六中学校长是汉族人,书记是哈萨克族人,副书记则来自蒙古族。他们在工作中,各有分工,彼此尊重,凡学校重大活动,都同时出席;在生活中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共同出席一些活动。当校长在哈萨克族教师的婚礼上用哈语表达祝愿时,更将“和文化”之真意传递给每一个人。
  3.“团结宣言”,在仪式中强化“和文化”
  “和文化”以接纳、欣赏和尊重为基础,注重心理契合、文化融合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学校集体建设。为此,学校师生共同制定了《七十六团中学民族团结宣言》。其核心内容包括:“五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七十六团中学的认同;“四个不”,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看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视频,不转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
  每逢升旗、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纪念庆典等重大仪式,学校都会要求全体师生着正装,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共同遵守“团结宣言”。例如,升旗仪式后,都会由学生使用四种语言——汉语、哈语、蒙语及英语,轮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用仪式的隆重感、庄严感,强化“和文化”。
  2013年3月17日,学校举行热烈而隆重的刻字仪式:师生用鲜红的笔触,使用三个民族的文字将代表全校各族师生共同心声的“和”字,深深镌刻在象征稳固的三角形巨石上,并陈设在学校门口。鲜红“和”字,镌刻了全校各族师生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也必将见证新疆各族人民的和谐生活。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六团中学
  新疆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课程内容,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和课程名称的改变,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表述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提升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诉求,并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要谨防将道德与法治理解为“政治”课、知识课和活动课等误区,才能抓住课程的核心要素,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
摘 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需要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走进校园,履行参与权和监督权,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家委会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关 键 词:现代学校制度;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25-02  随着我国现代学校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践智慧;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
摘 要 历史题材的教学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难题。从经验的获取与建构的视角,以师生对话打通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经验的通道,用设疑探问内化人类历史文化经验,进而在实践探究中重构个体的经验世界,能有效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实效。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历史题材的内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第一步,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一步,只有兴趣培养起来了,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打基础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强行对学生进行单词语法的灌输,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表彰全国优秀班主任,2914名班主任受到了隆重表彰。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班主任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班主任群体的管理理念和价值标准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爱心·奉献  作家刘心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小说《班主任》,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小说描写了班主任张俊石答应16岁的“小流氓”宋宝琦到自己的班级就读,遭到同事和班干部的反对,张老师却“心怀
摘 要 以学校核心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团队合作,通过建设个性化的班级制度,构建凸显学生个性成长的“和雅”课堂文化,并以成长档案盒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实现师生“和而不同、雅而不凡”之成长。  关 键 词 班级文化建设;个性成长;班级制度;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3  作为中星小学的德育品牌,“和
萬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被孩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先后出版《凝眸苏州教育》等教育和文学专著。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我知道,从这个时刻开始,从我在这个院子里,遇上你开始,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已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了近十个年头。每每想到“十年”,就觉得感悟颇多。回眸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雄心壮志,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忱和美好憧憬,辞别了故乡,来到苏州,迈上了我的教育征程。一路走来,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经历了陌生与困惑——成熟与坚定——热爱与幸福的心路历程。  陌生与困惑:路在何方  迈出大学校门后, 23岁的我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期待已久的教育事业中去。  教学